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题(全)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题(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0.什么是产权?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什么?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也就是说,产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权利,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

11.法人资产制度有哪些主要特征? (1)企业必须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2)出资人承担有限责任。 (3)股票自由让渡。

(4)界定经营者与公司之间的关系。 (5)合理有效的所有权约束。

(6)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7)必要的外部约束。一是硬的市场约束。二是硬的法律约束。

12.什么是代理问题?请阐述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

13.什么是代理成本?如何降低代理成本?

在所有权与控制投相分离的条件下,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完全一致,代理制的引入必然会诱发一定的代理成本,它包括:1)向代理人支付的薪金、奖金等费用;2)代理人为追求非货币物品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3)由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效率的损失。 为了降低代理成本,委托人就需要通过合同关系和对代理人行为的密切监督来约束代理人的那些有悖于委托人利益的活动。在充分获取代理人行为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边际代理成本等于边际约束成本的原则设计最优的激励约束机制,也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市场知道的不断健全来降低代理成本。

14.请阐述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治理结构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治理结构的特征有:1)通过企业主管部门与经营之间的一对一的谈判确定企业所有权的分配,经营者的自主权由政府直接授予。2)经营者一旦获授权,便可独立行使决策权,政府作为所有者主要通过职位的晋升、精神鼓励及经营者的收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激励经营者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营运效率。3)尽管出去激励的考虑,经营者也通过职代会和工会赋予职工某些权力,但经营者作为企业的法人代表,在企业所有权的分配中仍处支配地位;4)由企业主管部门充当经营者的监督者,以保护国有产权。5)政府监督经营者的主要手段是任免经营者和参与或干预企业的重大决策。 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治理结构存在以下明显的缺陷:一是对企业经营者只有激励没有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手段;二是没有单向权威没有多边制约;三是个人决策、集体负责的后果是企业内部没有真正的风险承担着;四是信息资源及其衍生的决策和监督资源的浪费,债权人、职工的合法权益被忽视。

15.简述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 74页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条件分配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如何? 5

17.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定。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收入分配关系上的一个体现,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

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收入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的结合。

18.请阐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不同含义。 经济增长一般是指更多的产出,它通常是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的速度来表示。经济发展显然要比经济增长有着更广的外延。既包括更多的产出,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改革。

19.为什么人均GDP或GNP不能完全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1)人均GDP或GNP没有充分反映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情况。

2)尽管一国总产出可能很快,但如果认可增长率相当于或大于产出增长率,那么人口的增长就会成为阻碍发展的重要变量。

3)人均GDP或GNP缺乏国际可比性。

4)人均GDP或GNP不能及时反映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类型或从使用这些产品和劳务中得到的福利情况。

5)人均GDP或GNP不能充分反映一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20.为什么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依赖于制度创新?

21.简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 1)持续性原则。 2)公平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22.简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成因。 23.简述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

24.请阐述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演进之间的关系。 25.简述现代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性 26.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

27.简述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28.简述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

经济政策是一个系统,一般可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经济政策的基本

目标又称最终目标,它是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几主导思想而提出的规范性概念。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可以归纳为经济稳定化、资源配置高效化和分配公平化,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效率、增长、稳定。经济政策的经济性基本目标是效率,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成为人们获得最大利益的手段。现实的经济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伴随着发展和扩张。

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一般是资本积累,它会引起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的变化,因此就存在了经济“稳定”的客观要求,即通过刺激、诱导生产活动,使就业收入和物价得以稳定。

(2)经济福利。效率和增长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经济福利按照所谓的人类生存的基本构成,可以区分为最低生存需要和超过基本生存需要的精神、文化需要。

(3)分配公正。个人收入分配一般采取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种形式。初次分配采

取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体现公正的原则。再分配则是以保障基本生活条件为目的的平等分配。

29.简述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

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的派生性目标,或者所说是实现基本经济目标的条件,它主要包括以下己方面内容:

(1)经济增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社

会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生产物质生产资料的现实力量,是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因此,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促进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

(2)物价稳定。政府通过调控投资与消费需求以及刺激有效供给的增加,实现国

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稳定物价水平,防止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

(3)充分就业。国家应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前提下,促使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育,

并给予政策指导,是劳动力市在各部门之间合理流动,提高就业率。

(4)产业结构高级化。国家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利用经济手段引导产业结构的额

合理转换,扶持支柱产业,调整夕阳产业,谋求产业部门和企业的合理布局几资源的最佳配置。

(5)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的核心就是外汇供求平衡,而外汇供求平衡的

物质基础是外贸进出口的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与否见直接影响国内总供求的状况。

30.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之间冲突主要发生在那些区域?

在经济政策的目标系统中,有些目标表现出独立性,即一种目标的实现与另一种目

标的实现互不相关。但某些目标之间存在关系,这种关系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互补关系,即一种目标的实现能促进另一种目标的实现;二是交替冲突,即一种目标的实现对另一种目标的实现其排斥作用。另外还有互补转向冲突,即政策工具的运用引起的冲突等类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政策之间的冲突主要发生在以下区域:

(1)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增加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为了提高投资者的预期利润率,就需要维持较低的利息率水平,或者使实际工资率下降。前者会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后者需要刺激物价上涨。在供给变动缓慢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又会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而带动物价上涨。在各部门增长不平衡的情况下,即使总供求关系基本平衡,个别市场的供不应求也会产生连锁反应,引起通货膨胀。为了控制物价就要紧缩银根,这又会使经济滑坡。因此,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经济增长目标与稳定物价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关系。

(2)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为了实现就业目标,必须刺激总需求,

扩大就业量,这一般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实行财政赤字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而实现的,由此必然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就必须紧缩货币供应量,缩小投资规模,由此又会引起失业率上升。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交替关系一般可用菲利 6

浦斯曲线来表示。

(3)平等和效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平等是指社会成员收入均等化,效率是指资源

的有效配置。效率原则要求对提供和创造不同效率的人们给予有差别的报酬;平等原则要求缩小收入差距。强调效率的结果会拉大收入差距,但收入均等化又会因缺乏足够的刺激或动力而影响效率。因此,在同一时点上,效率与平等不可能兼而有之。强调效率,就要容忍收入不均等;要实现收入均等化,就必须牺牲一些效率。

国内均衡与国际均衡之间的交替关系。这里的国内均衡主要是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

定,而国际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国内均衡,就有可能降低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又可能不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目标。

论述题

1.简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30年来发生了重大进展,根本原因在于时代的变迁。 第一,市场化。第二,工业化。第三,国际化。

伴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和国际化的不同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流发展倾向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定。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计划和市场关系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第一阶段: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第一,从只关注生产关系到同时十分关注资源配置。 第二,从封闭式的一花独放到开放性的百家争鸣。 第三,从纯理论推导到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从单调的分析方法到多元化的分析方法。

2.请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挫折失误归根结底是与对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基本国情认识不清造成的。我们党提出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表明: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制度,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解决了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动力、战略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

改革既不是对原来的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也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现中国经济及社会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改革的方式上,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改革、发展和稳定结合起来,

循序渐进向前推进。

(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新的体制,就是要使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5)关于对外开放理论。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大胆借鉴和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经验的同时,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6)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理论。

“三步走”第一步到九十年代初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本世纪中页再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1981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政策:把农业放在首位,尊重农民权益,增加农业投入,推广科技兴农;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布局的合理化,准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同时,振兴支柱产业,培育高技术产业,促进和带动国民经济全面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3.请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中国这样不发达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历史的发展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因此,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也具有了多元化的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为特征的。 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福利、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费用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 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照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理论,以公有制为主要求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而在非公有制经济中,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私人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即资本得利息、劳动的工资、土地得地租。这种分配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按劳分配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和此相联系的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实行这样一种分配制度及有利于消灭两极 7

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又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型。特别是在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直接与市场机制联系在一起。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反映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要求。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各种分配制度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

4.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 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来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提出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请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第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

6.国有产权主要有哪些特征?国有企业走向市场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什么?

国有产权主要特征有:一是产权具有不可分性;二是使用权的非排他性;三是外部性;四是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

国有企业的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的冲突有两点:一是所有权主体的非人格化资本行为与要求企业以盈利为目标经营国有资产之间的冲突;二是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与要求企业产权具有可交易性之间的冲突。

7.试论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

1)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宜选择国有国营模式。 2)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宜选择国有国控模式。 3)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宜进行股份制改造。 4)竞争性国有中小企业宜完全放开。

8.请阐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思路。 1)股份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

2)国有资产的第一层次授权经营:在政资分开的基础上实行政企分开。 2)国有资产的第二层次授权经营:国有股股权分散化 3)国有资产的第三层次授权经营:公司产权独立化

4)国有资产的第四层次授权经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高效化

9.请阐述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的基本含义,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如何体现“共同治理”的原则? 71页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调节有何不同? 11.如何理解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公平? 12.试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

13.请阐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 14.试论科学发展观。

15.试论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16.对外贸易如何影响我国工业化进程? 17.FDI通过哪些渠道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 18.如何界定适度政府干预?

19.请阐述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经济的必要性。 20.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手段选择。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提纲

一、请辨析所有制、所有权、产权。P91、P101

所有制: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体系,形式上表现为生产资料的归属关系,实质上是以生产资料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者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和相对地位,以及产品的分配方式和交换方式。

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生产关系范畴,决定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 所有权: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法律范畴

作为经济范畴,既指生产资料的归属与权利,也指消费资料的归属与权利。 作为法律范畴,是一种反映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特征之一:完备性,所有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占有、支配、使用归其所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特征之二:排他性,所有者对其所有物的占有具有垄断和排他的性质

产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分工的深化,在相对稳定的所有制关系的基础上,所有权不仅实现了越来越充分的流动和转让,并且分化和派生出越来越复杂具体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 从完备的所有权当中派生出相对独立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置权、转让权、收益权等,这些经济权利或法权关系被称为财产权利或产权。 产权(Property Rights):是一组权利或权利束,是人与人(或组织)之间的一组行为性关系。更明确地讲,产权就是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各行为主体围绕财产而建立的权责利关系,它表明了一个人(或组织)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二、请简要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关系。P40-41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他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②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③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生产和流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征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④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

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也就是矛盾双方的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说他们对立是因为这两种所有制是根本不同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所有制,非公有制是剥削阶级的所有制,说它们统一是因为它们都是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社会的经济的经济基础,如果要从哲学上说,它们包含着矛盾的原理,如果再详细一点就是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的原理。因为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体现了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虽然有性质不同的一面,但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应该是能够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共存于一个社会,在功能上可以互补、 相互促进。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各种所有制经济中是主体,国有经济把握着国家的重要命脉,在国民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