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最终加强版 西北工业大学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国特色最终加强版 西北工业大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别于传统计划经济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民主社会主义和其他改良社会主义。

从经济上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共同富裕,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体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改革,根据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且不平衡、多层次的特点,逐渐形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个制度基础上,用市场经济的方式配置资源、组织生产,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就是“中国特色”。

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在我国是有机统一的。就政党制度而言,既不是前苏联的“一党制”,也不是西方的多党制,而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此外,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在相关特殊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内容,都体现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文化上,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奉行集体主义价值观。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又继承传统,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包容多样,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此外,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争取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构想和实践,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和发展的内涵。这些“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以越走越宽的生命力源泉。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人类文明的新贡献。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和现实的需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

1、“特”在基于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创造,不是对经典论述的照抄,也不是对他国道路的照搬,这是它的国情基础。从基本照搬苏联模式到提出寻求“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了最初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对这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又进行了进一步升华,那就是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固定的适合各国通用的社会主义模式是不可能存在的,社会主义的具体实现形式应该和必须是多样的。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切合中国实际的强国富民之路,一条希望之路。

2、“特”在来自实践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正因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在当今世界上建设得有声有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3、“特”在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酝酿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于1982年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大会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庄严宣告:“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个理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酝酿、形成、丰富和发展的历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样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而不断完善发展,愈来愈显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和时代魅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为实践和创新均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能背离中国的现实国情和人民群众的现实期待,必须践行“三个有利于”;必须同人类文明的发展相融相合,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创造性地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

1、“优”在利于复兴。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从经济上看,国家代表人民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能够对大部分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进行支配。从政治制上看,我们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这些两方面的结合,就使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对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集中力量应对突发事件和各种灾难,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优”在集中力量办大事。

20年来,我们先后完成了包括神舟飞船数次飞天、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在内载人航天工程以及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等高科技项目;办应急救灾方面的大事,我们能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10年来,我们先后战胜了非典、汶川大地震以及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青海玉树地震等各种灾害;办民生方面的大事,我们能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10年来,我们先后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制度。

3、“优”在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是以建立共产主义这一最进步、最合理、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为终极目标、是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不断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生活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而制定的,它能顾及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阶层民众的不同利益,能让我国每一个公民都能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使劳动成果的分配尽量做到公平合理。我们党反复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过上富裕幸福的美好生活。事实还将会证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从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再次崛起,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改革开放、富民强国的大道上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阔步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世界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开创了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新模式。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大大增强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打破了有超级大国支配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新进程。

三.中国以稳定快速持续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在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巨大挫折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四.中国共产党人吸取国内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正确解决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一方面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指导;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内容: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1、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

3、发展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

4、发展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

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

1、普及理想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2、普及道德教育,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3、在人民中进行以共产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 4、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它的腐朽思想。[1] 指导方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指导方针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是使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

战略地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全面展开,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义,是中国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强大活力,对精神文明建设是巨大的促进。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闭关自守只能停滞落后,近代世界和中国的历史都表明,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发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闭关自守只能停滞落后。

基本目标: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引导人们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地进行改造,从而提高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归宿。

以中国现在所处的阶段、基本国情以及所面临的的主要矛盾,谈谈自己对这些现状的的看法?

我国现在所处的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