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山东海盐生产技术研究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清代山东海盐生产技术研究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盐。与淋卤晒盐法相比,滩晒法的优点是,不仅大大减少了在制卤过程中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而且可以增加产量。但是,在对大量山东盐业文献进行分析时,笔者并没有发现两种方法在各盐区使用时间上有绝对的前后差异。也就是说,晒盐法的这两种技术,在清嘉庆以前,基本上是并存于不同盐区的生产中的;而在道光以后尤其在咸丰年间,滩晒法才普及于山东各盐场。

先看淋卤晒盐法。民国《增修胶志》卷二一《财赋志·清代盐法》中记载了清代山东地区的晒盐法:

至晒盐之法,其取卤分土淋、灰淋。土淋取咸碱滩土,曝干入池,取卤与灰淋同。每灶各砌砖石为晒池,日晴霁,挽坑井所积卤,永渗入池,曝之,自辰逮申,盐即可扫。少阴晦则无盐。

这里清楚地记载了清代山东盐区采用土淋法、灰淋法晒盐的工艺和过程,但并未交待采用此晒盐法的具体时间。

嘉庆《山东盐法志》卷七《场灶上》也记载了山东地区的晒盐方法:

晒盐之法,取卤不一,场无灶灰,则土淋为多,造作之苦与煎盐同。所少便者,池用砖石,不费灶火,注卤晒之能自成盐。然少阴晦,则人力无所施。其视煎者,亦互有得失也。

嘉庆《山东盐法志》刻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由此看来,在嘉庆年间,山东盐区的晒盐法仍采用淋卤法晒盐,仍然需要灶丁通过艰苦的劳动来制卤。

但同时,山东盐区也出现了滩晒法制盐的记载。乾隆《掖县志》卷八《拾遗》引《坚瓠集》所载:

掖旧止煎煮盐锅,不足办税,因摊入地亩。康熙四十年,西山唐玉之倡为晒滩,一滩可得数千斤。初只二滩,今则沿海皆是。暮春初夏,堆累如山,视熬煮者工简利倍。 这说明掖县的西由场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时已采用了滩晒法。 再看同治《盐法议略·山东盐务议略》中记载的山东晒盐法:

惟负海最近之场,晒盐较他处为便。或就滩地周围,掘沟见水,其前筑员池①一,以纳沟中之水,名为马头。员池之旁,开大方池一;大池之旁,列小池四,先用柳斗将员池汲入大池。一二日可成卤。然后引入小池,数日即可成盐。或就滩中掘井,周围阔十二丈,井上畔开五圈,圈之外开四池,汲井水入头圈,盈科而进,放至第五圈,水已成卤,谓之卤台。于是分引入池,曝晒数日,即可成盐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员池”,应为今“圆池”。为保留文献原貌,故不作改动。

②刘淼的《明代盐业经济研究》一书中,绘制的图6“山东掘井取卤法平面示意图”和图7“山东挖池取卤法平面示意图”皆不准确;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首先,图6中卤井的位置和圈的形状有误;其次,两图中小池的排列顺序皆有误。关于此,还可参照本书第三章所述的沟滩、井滩的形制。

这里记载的即是滩晒法制盐的工艺。作者用极其准确、简练的语言,清楚地区别、介绍了两种不同的滩晒方法:前一种方法,为沟滩法(图三)。其过程为:开沟纳水→人大方池制卤→引入小池成卤→晒制成盐。后一种方法,为井滩法(图四)。其过程为:掘井出水→入圈制卤→分引入小池成卤→晒制成盐。由此可见,这两种滩晒方法只是制卤方式不一,而晒制成盐的过程无异。据《盐法议吁略》刻者潘祖荫写的“序”中载,作者王守基“与荫同成咸丰二年进士”,“先后在山东司治事者二十年”。由此推测,滩晒法最晚在咸丰年间在山东各盐场已得到广泛应用。而作者对滩晒法如此了然于胸,并能用精练的文字加以记载,不愧是“君于盐务尤习”①。

按以上所述,嘉庆以前清代山东盐区的两种晒盐技术大致是并存的。道光以后,尤其是咸丰年间,滩晒法已逐渐传遍山东各沿海盐场。而且,其滩晒工艺经过盐民的不断实践,逐步完善,发展已趋成熟。山东的沟滩法与井滩法,从制盐技术史的角度来说,“无疑是划时代的跃进”②,被学者称为是“北方盐产区晒盐技术的标志”③。

滩晒法晒盐,在山东的地方志中屡有记载,这无疑反映出盐民对此法的重视和研究。如,董锦章的《土山记盐补》记有山东掖县西由场的滩晒法晒盐工艺:

掖西由场外,其晒盐者日土山。云历代皆煮盐,国初始有晒者,有池有井。池,晒之所;井,则蓄水以备汲入池者也。晒必别水,宜听以耳,揣以目,或判指于水,消息微茫,非尽人可能。后乃易以莲子,湖莲上,盆莲次之,以性善沉,遇卤屹立也。择数枚取试水,水有淡有咸,淡者轻,成者重;未晒软,晒则老。老,出盐易而速;软,难而迟。过则竭,适中善。首夏风雨以时,戽水入池,一夜卤渐结;若大雨,池溢,投以莲子,判若泾渭。淡水净撤④,俟莲子呈露,水乃可用。日试之,悉差数。三四日,水渐老,加意调剂,操纵惟命。滩有蓄卤所,曰卤囤,三分其池为之。欲调水取诸此,当南风煦煦,午曦薰蒸,水上小波突起,下必有盐花,旋生旋灭,而盐告成⑤。

下面我们依据相关盐业文献,对清代各盐场采用的煎盐法、晒盐法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清代山东各场的制盐技术有一个立体的、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二、清代山东各盐场的煎盐法与晒盐法比较研究

(一)清代山东各场的煎盐法比较研究

淋卤煎盐法自唐宋始有,元代得到推广,至明代、清代,其技术在不断提高。盐民在长期的制盐生产实践中,对煎盐法有了全面的认识。如,山东盐民对当地的潮汐有了准确的判断能力:即每月十三日起汛,至十七、十八日大汛,二十日始衰,二十六日衰止。二十七日起汛,初一、初二日大汛,初五日始衰,十二日衰止。煎盐各场已能科学地利用潮汛纳潮取卤、制盐,“于大汛后撒灰取卤,不致淹没,六七日可曝干收积”。大汛期前不宜撒灰,以免潮水骤至漂没,“失收人工虚费”。但限于各场的地理条件和原料,山东各场采用的煎盐方法又不尽相同。

下面据嘉庆《山东盐法志》卷七《场灶上》、《盐法通志》卷三三《场产九·制法一》中的记载,将山东各场煎盐的取卤、试卤、煎制方法等,列表介绍如下(表一,表二,表三)。 1.取卤方法(表一)

由表可知,山东晒盐各场,已能根据当地沿海不同滩地的构成和地理条件,就地取材,或采用灰淋法取卤,或采用土淋法取卤,或两者兼用。而且,即使同样是采用灰淋法,其用以“得灰”、取卤的结构也不尽相同,充分表明了山东各盐场人民的聪明才智。土淋法亦如是。

2.试卤方法

虽然各场的取卤方法有异,但其试卤方法却是相同的。清代山东各场的试卤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充分表现出了盐民在生产实践中的智慧(表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潘祖荫:同治《盐法议略·序》,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②刘淼:《明代盐业经济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8页。 ③刘淼:《明代盐业经济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

④“净撤”,原文如此,意即淡水皆无。

⑤民国《四续掖县志》卷六《艺文》。

由表二可知,清代山东盐场采用的试卤方法,已有石莲子法、煮熟的黄豆或黑豆法、鸡卵法三种。黄豆或黑豆法之所以需被煮熟,是因为熟后不会因浸水而体积发生变化,如此试卤才准确。此三法无优劣之分,只是视方便而灵活运用,从而使煎盐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试卤,进行得更加充分,并直接保证了下一个步骤——煎制成盐的成功。还应指出的是,此三种试卤技术,均与现代通常使用的波美汁测定液体比重的原理完全一致,可以称作是原始的盐业“比重计”。 3.煎制成盐

在取卤、试卤等工作后,接下来的工序就是煎制成盐了。在这一工序中,山东各场的开煎时间、所费工本、成盐数量等也同中有异。各场情况,表三所示。

由表三可知,清代山东各场的开煎时间,并无一定之规,但因受柴薪影响,多在秋后;也有春夏、秋冬两次,或无定期的。这与下文将述的晒盐法是不同的。此其一。其二,各场所用卤与柴草数量不一,所以一昼夜成盐盘数和斤数,亦各不相同,但总起来看,成盐的斤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