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4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2017高考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4 发达的古代农业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课时作业24 发达的古代农业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6·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 B.铁犁牛耕 C.精耕细作 D.自给自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土之生五谷”“人善治之”“一岁而再获之”等可知,该思想家意在说明通过合理利用土地,一年可以有很好的收成。故答案为C。

答案:C

2.“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材料说明这是典型的( )

A.灌溉工程 B.防洪工程 C.蓄水工程 D.综合水利工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蜀”“穿二江成都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水利工程为都江堰。“辟沫水之害”体现了都江堰的防洪功能;“行舟”体现了都江堰的交通运输功能;“溉浸”体现了都江堰的灌溉功能。故都江堰是综合性的水利工程,D正确。A、B、C错误。

答案:D

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3.(2016·岳阳市质检一)“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小农经济。根据材料,中国农民的农具,当欧洲用木制农具时,中国农民已经用铁犁耕田,但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而从未想着改善,由此说明小农经济同西方相比表现出极大的停滞性,D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自然经济的脆弱性,A错误。材料主要在强调中国的小农经济渐趋落后,B错误。铁犁技术更新缓慢反映的是现象,不是实质。故选D。

答案:D

4.南宋初年,社会对麦类的需求量空前增加,促进小麦在南方的种植达到了高潮,出现了“竟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的局面。此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 B.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 C.北民南迁和民族融合 D.百姓饮食习惯的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传统的种植结构是北麦南稻,百姓饮食习惯与之紧密相关。南宋初年,社会对麦类需求空前增加,说明百姓饮食习惯发生变化,这与北民大量南迁、民族融合密切相关,C项正确;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与农作物种植结构、民众饮食习惯变化关联不大,A、B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是材料现象的部分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选C。

答案:C

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5.(2016·银川一中一模)下面是封建社会实行的均田制示意图(下图),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均田制始于隋唐

B.均田制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C.均田制保证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D.均田制下的农民必须对国家承担义务

解析:本题考查均田制。均田制开始于北魏,A错;均田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B项“杜绝”说法绝对,排除;均田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C错;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答案:D

6.“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时代要求,带来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宋代采用“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从而出现“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的结果说明,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故选D项。土地兼并问题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一直存在,宋代并未予以解决,A项错误。宋代经济发展不属于土地兼并的结果,土地兼并不能解决农业不景气问题,B项错误。土地兼并会带来阶级矛盾激化,因此不能保证宋代长治久安,C项错误。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若易以其他法律和制度,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即财富增长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乾隆帝复英王乔治三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2)你认为材料二中亚当·斯密关于中国“停滞性”的结论是否属实?亚当·斯密是如何分析中国长期停滞的原因的?

(3)如果你同意上题中“停滞性”的结论,请再分析造成停滞的另外两个原因。如果不同意,请写出两点理由。

(4)根据材料三,从乾隆帝复英王的信中能看出当时中国怎样的情形?

解析:解题关键是对小农经济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本题的难点是对材料二中亚当·斯密《国富论》的理解,把握亚当·斯密的观点;法律和制度阻碍了中国的发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属实或不属实。法律和制度阻碍了发展。

(3)同意者讲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轻视技术等。不同意者举理由:中国经济一直在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等。

(4)中国富有,夜郎自大的虚骄心理,闭关锁国。

历史学习资料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