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word版本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组织行为学word版本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则取决于家庭、社会生活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一致。

3、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在其中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4、由于技术进步和工作机械化,工作本身失去了乐趣和意义,因此人们便从社会关系中寻求乐趣和意义。

5、领导者要了解人,善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要同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要了解得平衡。

(二)管理模式

管理员不应只注意工作任务,而应注意满足工人的社会要求 激励的重点应该放在社会、心理方面而不是物质报酬方面 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培养集体精神,不主张个人奖励。

管理人员应在职工与上级之间起联络沟通作用,不应只限于制定组织工序、检验产品等,既要听取职工的意见和要求,了解职工的思想感情,又要向上级呼吁、反映,即让职工或下级能在不同程度上参加企业的决策。

四、自我实现人假定 (一)基本观点

1、人都是勤奋的,如果环境条件有利的话,人们工作起来就如同游戏或休息一样自然轻松。

2、控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方法。人们在执行任务中,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在正常情况下。

3、一般人不仅会接受任务,而且会主动地承担责任,人群中广泛地存在着解决组织中出现问题的创造性。

4、职工的自我实现倾向与组织所要求的行为之间并没有冲突,他就会自动地把自己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统合起来。

(二)管理模式

管理不是控制人完成任务,也不是调节人际关系,而是寻求什么工作对什么人最具有挑战性,让工人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获得最大的满足。管理中注意:

分权化和授权——使人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扩大工作范围——提供组织成员多方面施展才华的各种机会 参与管理——使人们在涉及自身事物的范围内有一定决策权

实绩自我评价——鼓励个人在对组织目标作出贡献方面承担更大责任。 四、复杂人假定 (一)基本观点

1、人既不是单纯的“经济人”,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人”,更不是纯粹的“自我实现人”,而是适当反应的复杂人。

2、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且会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需要的层次也不断改变。

3、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它们会发生相互作用,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

4、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对同一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没有一种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和任何个人的普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二)管理模式

依据工作性质不同,采用固定的或变化的组织形式。 依据组织情况不同,采用应变的、有弹性的领导方式。

据工人能力、动机、性格的不同,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地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和激励方式。

管理方式因人而异。管理的“权变理论”。

第二篇 个体心理

第五章 个性概述

一、个体的心理现象

心理的实质: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 正常的人脑是心理产生的基础。心理是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 ?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 认识过程

? 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主要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来完成。 – 情感过程

?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主观体验。

– 意志过程

? 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 三种心理过程往往相互影响,交互作用。其中,认识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意志则具有调控作用

?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

–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价值观、兴趣

(一)个性

? 1、个性的概念

– 是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 个性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整体性。

2、个性的心理构成:

– 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主要心理差异,包括气质、能力、性格 –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价值观等 (二)气质

? 1、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通常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以及指向性上

相对于个性的其他构成部分,气质受先天遗传的影响最大,取决于个体神经系统的先天特性。

气质的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气质与管理:

? 根据人的气质类型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和分配

? 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气质进行职业选择,组织可以进行人员的职业鉴别 ? 在人员的配备上,要考虑气质类型的相辅和互补

? 在管理上也要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员工运用不同的方法

(三)能力

? 1、能力的概念

–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能力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率。能力总是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

– 能力既受遗传的影响,也受后天教育和实践的影响。遗传的生理特征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

– 能力不等于知识、技能。知识指人们所掌握的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历史经验;技能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它们表现了一个人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能力指顺利实现活动的心理条件,包括顺利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心理条件。 ? 2、能力的类型

– 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 一般能力是指在很多基本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记忆、思维等,在西方心理学中被称为“智力”。智力用智商表示(IQ Intelligence Quotient )

– 特殊能力是表现在某些专业活动中的能力,它只适宜于某种狭窄活动范围的要求。

? 3、能力的个体差异性

– 发展水平的差异 – 表现早晚的差异 – 结构的差异

4、能力与管理有效性

? 职能匹配:员工能力与工作类型、工作岗位相匹配;工作安置时,用人所长,人尽其才

? 能力互补:组织或团队中员工能力互补

? 招聘时,不仅要对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评,更应该对员工的能力进行考评 (四)性格

? 1、性格的定义

–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 因为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和价值观,因此它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第六章 知觉、社会知觉与归因

一、知觉

1、知觉的概念与特点

–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 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知觉的整体性:人们对事物的感知依赖于对事物整体的感知。

人们对整体的知觉优先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例如,一辆急驶的汽车,最先看到的是汽车的整体,然后才是它的各种细节

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总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例如:

形状恒常性:不同方位的门;大小恒常性:远处的马和近处的狗;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不同光线下的白纸;颜色恒常性:黑夜中的玫瑰 2、影响知觉的因素 ? (1)客观因素

–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强度、对比度、运动性、新异性等 – 对象的组合: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连续原则

? (2)主观因素

– 兴趣

– 需要和动机 – 个性特征 – 经验

二、社会知觉

从知觉的对象来看,可以把知觉划分为对物的知觉和对人的知觉。 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的知觉,称之为物知觉;

另一类是对由人的世界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知觉,包括对人、人际关系、群体以及各种社会事件和社会结构等的知觉,我们把这种对社会性信息的知觉称之为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的类型

? (1)对他人的知觉

– 主要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情感、意图等的认识。

? (2)人际知觉

– 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 (3)自我知觉

– 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 (4)因果关系知觉

– 对行为原因的知觉

印象形成

? 1、印象形成:

? 人们往往在极其有限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别人的总体印象。如

– 代表性原则:是指人们经常会根据经验来确定某一个体是否具备了某种典型的特征,从而做出判断。

– 可得性原则:人们的判断受到记忆的“可得性”效应的影响。

? 第一印象的作用:

–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叫做首因效应,也就是先入为主的作用,它影响着以后的交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增多,第一印象也是可以改变的。 2、社会知觉的偏差

? 人们在进行社会知觉时受其对象的复杂性、知觉者的主观性以及知觉者加工信息能力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偏差。

? 常见的偏差类型: (1)晕轮效应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