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和引导方法》论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和引导方法》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引言

攻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行为,它与亲社会相反,无论是破坏玩具还是少年帮派之间的打架斗殴都属于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只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攻击性行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敌意的攻击性行为,以伤害他人,使别人痛苦为目的侵犯行为,如嘲笑、殴打等。另一种是工具性攻击性行为,指为了实现某一种目标而以攻击性行为作为手段,如为了从其他小朋友手重获得一个可爱的玩具。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侵犯”别人的侵向。如孩子打架,对他人的身体进行大、推、咬、踢、吐口水,用其他物品上伤害别人。从别的孩子那里抢夺物品,骂人等。在互相“侵犯”的过程中,往往回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还会对自己、家庭、社会造成危害。孩子的种种“侵犯”行为使父母、老师感到不安,所以一定要严加防范,设法控制,不要使之日久成习,泛滥成灾。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各方面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幼儿攻击性行为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作为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攻击性行为一致受到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所的重视。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往往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注意力也不集中,经常受到其他人的排斥,长此以往,对其身心的健康都是不利的。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正确认识什么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儿童,在游戏中培养儿童合作、友爱的精神,家长也要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儿童正确的价值观,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对于而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和原因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和引导幼儿的身心健康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避免在成长过程中给孩子的性格和生活造成潜在的危险和不良习性,从表面上看,攻击型行为的孩子不会吃亏,但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可能对孩子未来发展和长远的安全问题构成威胁,我们的研究是希望能及早遏制这种行为的产生,读书从娃娃抓起,人格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

5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和引导方法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和产生原因

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故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他人欢迎,但却时常发生的一种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性格,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个人成长等各个方面,需要从多方面分析行为的具体因素和来源。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和表现

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故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他人欢迎,但却时常发生的一种不良行为。

攻击性行为一般表现为对他人抓、打、撞、责骂、威胁等。攻击性行为总是以社会评判标准为基础,既要考虑个人的动机与目的,又要考虑其行为发生的原因、背景及对其产生影响的环境。伤害意图、伤害行为、社会评价是攻击性行为的三要素。

(二)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

具体来说,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天性

攻击性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在外在表现上不同的幼儿表现出来的情况不尽相同,在社会教育中,我们需要转移幼儿对这种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这种行为对他人和自己造成的影响。大家都知道,人的大脑是分为左右两半球的,正常的儿童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处于均衡状态,但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则不然。有研究表明,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较,其大脑处于非均衡状态,大脑的左半球抵抗干扰的能力较差,而右半球完性认知能力较弱,这也许是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某些神经心理学愿意。如有的小朋友遇见其他的小朋友很爱对其他小朋友进行人身攻击或抢其玩具,这就是由于他左右两半球处于非均衡状态造成的,以至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导致毫无目的的对其他小朋友进行人身生攻击。

6

2、溺爱

现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尤其是长辈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过分宠爱,不管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认为是他人的责任,以致养成孩子独占、霸道的性格习惯。如,当孩子摔倒时,家长就会赶快跑过去抱起孩子,心疼地说:“有没有摔疼啊,都怪地把我们的宝贝儿摔疼了,妈妈打他。”这样孩子就会认为是地面伤害了他,让他感到疼痛,是地面的错,而不能认识到是自己摔倒导致的疼痛。久而久之,儿童形成了习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到了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时总是责怪别人,没有和别人商量的余地,大多数情况下,较弱小的一方可能退缩,渐渐的就会形成助长攻击性行为。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幼儿园的中心,所有的同学都要听自己的,渐渐就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幼儿关系,让孩子无法意识到其他同学和自己是一样的,从而缺乏尊重和平等意识。 3、幼儿园教育

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幼儿教师的教导在幼儿的身心上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有的教师也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尊重和理解,经常用严厉、强硬的态度来要求他们,孩子一出问题,轻则批评、否定,重则训斥、指责,甚至讽刺,挖苦、恐吓,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同时又嫉妒同伴,于是,常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如拿东西砸向同学,推倒同伴刚搭好的积木,或踩坏同伴的手工作品等。教师的消极评价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如果教师对某个儿童有偏见,一再批评该儿童,这样其他小朋友 也会对这个小朋友产生偏见,儿童经常处于这种被排斥,不被接纳,缺乏关心、表扬的环境中,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该儿童为了使自己不受其他小朋友的排斥与欺负就会对其他人产生防备心理甚至是防备行为,时间长了这种防备行为就会演变成攻击性行为。幼儿园活动的设置也会是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2]例如,在活动中主角与配角的概念,在分配玩具时的差异与好坏概念,或者由于玩具不足直接出现了争抢现象。 4、模仿

幼儿的主要模仿对象除了父母老师外,都集中在影视作品或动画片中的人物上,一些打斗类型的动画片和电视对幼儿内心产生了打斗的欲望,并且表现在对幼儿园同学的攻击性行为上,有的孩子模仿动画片中的招数和攻击方式,忽略了攻击的目的性。当然,在模仿这个因素中最重要的还是扮演者教育和引导角色的父母和老师,有时候,父母会为一时出气打他,使孩子感到父母教育自己不要打人,可他们自己却打人。在幼儿园也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打人,如果没有得到老师的留意,别的孩子也会跟着打斗起来。在这其中,孩子受外界影响较大。

5、幼儿经历与个体发展

儿童自身的因素也会对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产生影响,儿童自身的性格、气质以及与同伴的关系,与其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也有至观重要的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受其自身的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的影响。一般来说,而儿童的道德水平越高,就越容易站在他人的立场上

7

思考问题,其行为也就越接近于与攻击性行为相反的亲社会行为。同样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儿童,其攻击习惯行为也就较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受其人格特点的影响。“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每个儿童的人格特点也个不相同。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具有高冲动性的特征。例如脾气暴躁、易被激怒等。而且,他们的价值观往往与社会正常的价值取向相背离,从而促使易怒情绪特点和攻击性行为模式的形成。研究表明,如果儿童经常受到体罚,在相同的情况下,该儿童也会采取同样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驱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还受其自身的社交技能水平与个体固有经验的影响。如果儿童经常遭到他人的排斥或父母的虐待,就会缺乏正常的交往技能,而采取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也是助长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 (一)确定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

为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和成因,达到预期干预引导作用。见习期间,我们特意留意了几位有着攻击性倾向的小朋友,为了更好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最终我们选定了张新宇小朋友的作为观察对象。

(二)张新宇小朋友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

1、张新宇的家庭背景

张新宇是一名中班的幼儿,今年5岁。张新宇的家庭状况良好,家中有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张新宇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平时父母对其宠爱有加,爷爷奶奶对其更是百般呵护,是父母眼里的掌上明珠,在家俨然是“小皇帝”的角色。由于爸爸妈妈平时喜爱赌博麻将,平时在新宇面前也很少避讳,导致张新宇渐渐养成了孤僻任性的个性。加上家中爷爷奶奶对其百依百顺,新宇有时甚至在爷爷奶奶面前舞拳挥爪。平日里乐于模仿电视里的打斗画面,新宇的性格孤僻,喜怒无常,常常会无端闹脾气耍性子。在幼儿园里,经常和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执,不喜欢与人沟通,常常做出不讲理的行为,比如抢东西。经调查,张新宇在班中有部分幼儿害怕他,不愿与其游戏。 2、张新宇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案例A:争抢他人物品 地点:教室

又到了手工课,老师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张新宇邻座的小玲的手工受到了老师的赞扬,老师当众表扬了小玲同学,在小玲很开心的想把手工收起来带回家的时候,张新宇一把抢过小玲的手工据为己有,小玲不服气。“这明明是我的东西,拿过来”,张新宇执意:“这是我做的,你拿去了,现在还给我。”结果两人开始争抢开,手工也被撕扯坏了,小玲委屈得哭了起来。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