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联考高二语文试题附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2018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联考高二语文试题附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018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联考

高二年级 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7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钱钟书的作品被质疑只是炫学的吊书袋,是碎片化的感悟而没有宏大理论框架,甚至某些引用不规范也被拎(līn)出来大加鞭笞(chī)。 ..B. 这是一个以快为尺度的时代,张慌失措忙碌之后,回归心灵,缓铺纸砚,细细品咂(zā),.喘息不是精神懈怠,不是时光虚抛,而是厚积薄(bó)发。 .C. 所谓的挫(cuō)折教育,演化成了对新一代幸福孩子的忌(jí)妒。很多家长局限在自..己的经验里:“我以前吃了很多苦,所以现在的小孩不吃苦是错的。” D. 西域古国龟(qiū)兹,在战马嘶鸣中,成为安西都护府治所所在地;在动荡岁月中,为.中原文明奉献出鸠摩罗什、龟兹乐舞等文化瑰(guī)宝。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及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要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读音字形正误。本题A项,“吊书袋”应为“掉书袋”,意思是讥讽人爱引用古诗词句,卖弄

B项,C项,才学;“张慌失措”应为“张皇失措”,意思是慌慌张张,不知所措;“挫折”的“挫”应读cuó,“忌妒”的“忌”,应读jì。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近期,曹乃谦的最新作品《清风三叹》(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被搜狐网站等列入“___2___年第一份书单”榜单,马悦然的夫人陈文芬为该书作序推荐。《清风三叹》用自述散文体的样式,借以“九题系列”的章法结构,采取散点透视的笔法,述写着作者不同的人生段落。老母离世后,儿子在人生旷野中踽踽独行,回忆母子情深,回望人生之路的纯诚淡.....薄,让人格外动容。 .

《清风三叹》全书分三章展开,以作者与养母间的浓浓亲情为线索,讲述了1978年前后的生活细节和工作细节。[乙]陈文芬认为,作品“所有篇章其轴心是‘我’,而所有篇章实际都是在写母亲。”[丙]“母亲三部曲”的自传性色彩十分浓厚,采用雁北人叙述方式,语言简练幽默。文字中蕴含着中国式的留白,折射出更大范围的历史观照和诗性意义,诠释....出永不过时的文化生命力。 2. 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踽踽独行 B. 淡薄 C. 简练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1

D. 观照

A. 甲

【答案】2. B 3. B 【解析】 【2题详解】

B. 乙 C. 丙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题目要求选择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对选项结合语境一一辨析。本题B项,“淡薄”意为①(云、雾等)密度小;②(味道)不浓;③(感情、兴趣等)不浓厚;④(印象)因淡忘而模糊。这句话是说儿子在老母离世后回望人生之路的态度,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淡然”。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词语或句子之间的性质和关系来确定如何使用的。本题B项,“陈文芬认为,作品‘所有篇章其轴心是‘我’,而所有篇章实际都是在写母亲。’”中的句号应该在引号外面。故选B。

【点睛】辨析词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要分辨词语的语义,尤其是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②要分清词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③要分清词语的感情色彩。④要识别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⑤要分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比如有些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词语的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应当综合考虑犯罪的危害程度、犯罪的违法所得数额等,依法判处罚金,罚金数额一般在违法所得的1倍以上5倍以下。

B.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往往会显得缓慢与悠长,但正因为这种影响的“慢”和“长”,才能够产生强大的渗透、濡染与提振力量。

C. 命和运不同,运是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命是人在一生中的遭遇。在一时期中幸的遭遇多,是命好;在一生中不幸的遭遇多,是运差。

D. 季羡林先生的生活态度表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九贵”精神,是物欲横流时代的一面镜子,是壁立千仞的一代国学大师。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本题B项,语序不当,应先“濡染”再“渗透”后“提振”;C项,不合逻辑,应把“命好”中的“命”与“运差”中的“运”交换位置;D项,偷换主语,后面两句的主语不是“季羡林先生的生活态度”。故选A。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骊山北构而西折 ..B. 其皆出于此乎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 及其所之既倦 流俗之所轻也 ..D. 圣人不凝滞于物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审题,题

2

干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然后对选项一一分析,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本题A项“而”,表示并列关系/表示承接;B项“其”,语气副词,表揣测的语气,大概/代词,指代大鹏;C项“所”,都是结构助词,与动词搭配,构成所字结构;D项“于”,介词,表被动/介词,在。故选C。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皆得以隶使之 ②顺流而东也 ③齐彭殇为妄作 ④沛公欲王关中 ⑤而后乃今将图南 .....⑥共其乏困 ⑦而耻学于师⑧既来之,则安之⑨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A. ①②④⑤/③⑦/⑥/⑧/⑨ C. ①/②⑤/③⑦/⑥/④⑧/⑨ 【答案】B 【解析】

B. ①/②④⑤/③⑦/⑥/⑧/⑨ D. ①②④⑤/③⑦/⑥⑨/⑧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先要审题,题干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对所给句子和选项一一分析,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①“隶”,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②“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进;③“齐”,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成平等;④“王”,名词作动词,称王;⑤“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⑥“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物资;⑦“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⑧“安”,使动用法,使……安定;⑨“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这样可分为:①是名词作状语,②④⑤是名词作动词,③⑦是形容词意动用法,⑥是形容词作名词,⑧使动用法,⑨是形容词作动词。故选B。 7.下列句子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所以将随世俗而浮沉,与时势相周旋地活下去,来抒发他内心的郁结。 B.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能后灭亡,这是用兵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丹把荆轲刺秦王作为策略,开始招致祸患。

C.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我想手捧诏书马上赶路,但是刘氏的疾病一天比一天重;想姑且迁就私情,但是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D.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若能顺应天地的法则,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要等待什么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

3

点的落实。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要对选项逐一辨析。本题A项,句意:所以暂且随世俗而浮沉,与时势相俯仰地活下去,来抒发自己内心的郁结。且,暂且;其,自己。故错误。B项,句意: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能后灭亡,这是用兵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丹把荆轲刺秦王作为策略,才招致祸患。始,才。故错误。D项,句意:若能顺应天地的法则,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要凭借什么呢!待,依赖、依靠。故错误。故选C。

8.以下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的“癸丑”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古人将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B. 《品质》作者为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他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优秀继承者,与威尔斯、贝内特并称为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三杰”。 C. 《渔父》选自《楚辞补注》。渔父,即渔翁。父,同“甫”,是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楚辞》由西汉刘向编辑,收集了战国时楚国人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D. 戏剧语言指的是剧中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旁白是用来说明人物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的叙述性语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作家作品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D项,表述有错,应是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舞台说明是用来说明人物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的叙述性语言。故选D。

9.改革开放40年,于国,风云激荡;于民,命运变迁。有人妙用作家二月河的名字出了一幅上联“二月河开凌解放”,作家莫言认为该上联“工整巧妙,寓意深远”,请结合下面的材料写出其中寓意。

1945年,抗战胜利,即将解放。 1945年,凌解放出生。

1978年,改革开放,思想解放。 1984年,凌解放以二月河为笔名,着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

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2018年,凌解放去世,留下500余万字文学著作。 【答案】答案示例:凌者,冰凌也;解放者,开春解冻也。冰凌融解,正是人们看到的二月河的景象。二月春风骀荡,冰凌开化,大河如万马齐奔,汹涌澎湃。改革开放40年,促进了个人思想的解放,也促进了中国文坛高擎思想解放大旗不断推陈出新,成果显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对联的内容寓意的能力。题目要求结合下面的材料写出上联“二月河开凌解放”寓意。解答本题结合题干和材料进行分析理解。首先根据题干信息和所给的材料“1984年,凌解放以二月河为笔名,着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可知“二月河”是作家凌解放的笔名,且这一笔名是他在正式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第一卷时才首次使用的。因他的名字叫凌解放,而他写的分明就是一个历史故事,这样名字凌解放是一个现代名词,而所写的又是历史小说,一个现代,一个历史,就有点不协调,于是他就巧妙的根据自己的名字“凌解放”,凌者,冰凌也;解放者,开春解冻也。冰凌融解,正是人们看到的二月河的景象,取了二月河的笔名。如此“二月河开凌解放”就巧妙地说出了笔名二月河与原名凌解放的关系。然后再从题干“改革开放40年,于国,风云激荡;于民,命运变迁”和所给材料,可见改革开放40年于二月河个人,更是生逢其时。故这对联不正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坛高擎思想解放大旗不断推陈出新的真实写照吗?最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