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初中补习班 初中物理 表格归纳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闸北初中补习班 初中物理 表格归纳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初中物理 闸北新王牌

② 接着,该小组同学利用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不计重力)、水等器材进行实验。他们先在可密封的圆柱体内装一些小铅粒,然后用细线将圆柱体悬挂在测力计下。当此圆柱体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不同的深度处保持静止时,测力计的示数和小桶中的水量如图16所示。他们通过思考图中“测力计示数变化的原因”,得到浮力测量的方法。

根据图16(c)和(d)所示的测力计示数、小桶中水量等变化情况,可排除猜想 (16) (选填“A”、“B”或“C”);

在猜想 的基础上(选填“A”、“B”或“C”),进一步分析并形成假设D: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 。

表一 表二 实验 序号 1 2 3 4 (a) (b) (c) (d)

图16

5 F 3.2 2.8 2.4 2.0 2.0 G排 0 0.4 0.8 1.2 1.2 实验 序号 6 7 8 9 10 F 4.6 4.0 3.6 3.4 3.4 G排 0 0.6 1.0 1.2 1.2 (牛) (牛) (牛) (牛) ③ 为了验证假设D,继续实验,他们记录了圆柱体在空气中、水中静止时的测力计示数F和小桶所收集的排开水的重力G排,其部分数据见表一。随后,他们又在该圆柱体添加了若干铅粒,重复上述实验,其部分数据见表二。

(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的数据,初步验证假设D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

(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的数据,可得出其它的初步结论是 。 (1)水面高度(小船浸入深度、排开水)。 (2)A; B; (它)排开水的重力。 6分 (3)正确 在水中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该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无关。

大气压强实验:

1. (2012卢湾一模)由于大气压强和水内部压强的产生原因相同,小明猜想大气内部压

强应与水内部压强有着相同的规律。由于在大气中物体所处的深度无法测量,他分别用离地面的高度和同一杯水中离杯底的高度来反映所处的深度。表一是他通过测量和计算

5 / 11

初中物理 闸北新王牌

得到的数据,表二是他收集的科学家通过相关实验得到的数据。

表一:同一杯水中

表二:同一地点大气中

水的压强 (帕) 2000 1500 1000 500 实验 序号 1 2 离杯底的高度 (米) 0.05 0.10 0.15 0.20 实验序号 5 6 7 8 离地面的高度 (米) 2000 4000 6000 8000 大气压强 (帕) 80000 60000 49000 39000 3 4

①分析对比表一、表二数据中高度与压强的变化关系,可发现相同的规律是:在(13)

或同一地点大气中, 。

②分析对比表一、表二中相邻两次数据高度变化量与压强变化量的关系,可发现不同的规律是: 。

请写出两条你认为造成上述差异的可能原因:Ⅰ ;

Ⅱ 。 ①同一杯水; 压强随高度增大而减小。 ②我在水中,高度变化量相等时,压强变化量相等;在大气中,高度变化量相等时,压强变化量不相等。 (5分) Ⅰ 水的密度是均匀的,大气密度是不均匀的; Ⅱ 研究时水的高度范围较小,大气高度范围较大。 (以上三格其他答案合理也得分)

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 (2012闸北一模)小华同学做“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

① 实验目的:探究通过金属导体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之间的关系,形成电阻概念,从而得到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② 实验器材:若干节干电池、电键、金属导体(不同组可选择2-3种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电流表、电压表和若干导线。

③ 实验中改变导体两端电压的方法是 。 ④ 小华同学设计的表格如表二所示

请指出小华设计表格中的不足之处 。 表二 导体甲

实验序号 1 2 3

电压 (伏) 1.5 3.0 4.5 电流 (安) 6 / 11

电压/电流 (伏/安) 初中物理 闸北新王牌

图17

⑤ 学过“电路”一章后,小华同学进一步探究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小华用了四节干电池,增加了一个阻值为20欧的滑动变阻器,连接电路如图17所示,实验过程中,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定值电阻R两端电压为4伏,并读出了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小华想更换定值电阻再做两次实验,可供选择的电阻有15欧、30欧、45欧和60欧各一个,为了保证实验成功,小华应选择的电阻是 欧。 4分 串联电路:

1. (2012奉贤一模)小明和小华同学在“研究串联电路特点”的实验中,用电压为9V的

电源、电阻RA=10Ω、标有“20Ω2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和若干电表等连成如图16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实验中小华同学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B端向左移,分别放在变阻器的B端、中间(10Ω)和距A端四分之一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记录在表一中。

(1)分析比较表中电流表A1 与A2的数据,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串联电路中, 。 (2)分析比较表中电压表V1、V2和电源电压的数据,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 (3)分析比较RA、R滑的阻值和电源电压与电流表A1示数比值的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 。 (4)进一步分析比较电压表V1 、V2与电阻RA、R滑的阻值数据,可归纳出的结论是: 。

(5)在分析归纳出上述结论后,小明同学为了实验的完整性,换用电阻RB=5Ω继续实验,实验时也将变阻器的滑片P分别放在B端、中间(10Ω)和距A端四分之一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记录在表二中。

小组成员小华分析了小明的测量数据后,认为小明的数据有问题,于是他直接修改了数据,如表二所示。

小明认为小华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理由是 。

7 / 11

(3) 改变电池节数; (4)表格中缺少电压为零时对应的电流值; (5)15欧; 30欧; 表一 实验次数 1 2 3 V1示数(V) 3 4.5 6 V2示数(V) 6 4.5 3 A1示数(A) 0.3 0.45 0.6 A2示数(A) 0.3 0.45 0.6 初中物理 闸北新王牌

5分 (1)各处电流都相等 (2)在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串联导体两端的电压之和 (3)在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串联导体的电阻之和 (4)在串联电路中,各串联导体两端的电压之比等于电阻之比 (5)要尊重实验事实,不能随意修改数据

2. (2012普陀一模)在探究“串联电路的特点”实验中, 某班级同学用电源、电键、若

干已知阻值的电阻、一个电压表、一个电流表和若干根导线,按图15所示的电路分组进行实验。实验中已得到串联电路电流规律。

(1)在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特点时,将电压表分别接到AB、BC、AC处,测出电阻R1两端的电压U1、电阻R2两端的电压U2,以及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U,表一是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

A B C

R1 R2 S 图15

表一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R1(Ω) R2(Ω) U1(V) U2(V) U(V) 5 5 5 5 10 15 3 2 1.5 3 4 4.5 6 6 6 U的数据,可初步得到的结论是: 。 ① 分析比较表一中的U1、U2和

② 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中的U1和U2的比值与R1和R2的比值,可得到的结论是:在串联

电路中, 。

(2)在探究串联电路电阻特点时,各组同学先按图16(a)测出R1和R2串联时电路中的电流值I,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二的第五列中,然后将三个已知电阻R逐个接入电路中,替代串联电阻R1和R2,如图16(b)所示,并将R的阻值和通过R的电流值I′记录在表二的最后两列。

8 / 11

A B C R1 R2 S A R S A (a)

图16

(b)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