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教会的禁食传统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初期教会的禁食传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初期教会的禁食传统(已印)

一.前言

从古至今,世界上各大宗教都有禁食的传统,例如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等,宗教上的禁食可以说是普世性的。基督教根据《旧约圣经》的记载,以及《新约圣经》中耶稣的榜样与教导,也有禁食的传统。

初期教会有部分接纳法利赛人每周禁食两次的传统;从第二世纪开始,较多人遵守的禁食,是为纪念主的受死和复活,为期两天;到第四世纪初,在埃及已出现四十天的禁食,因耶稣曾在旷野里禁食四十天(路四1~2)。

自第七世纪以来,天主教特别强调「四旬期斋戒」,应有完全四十天的禁食。个人每天只用一餐,依照古代习惯,此餐是在晚间进用。以后又加上了小斋,即禁用肉与酒。所谓「守斋」不仅是指依照教会规定实行禁食,也是指信徒在认罪告解之后所做的一切补赎刻苦行为,包括祈祷、朝圣、济贫等,禁食渐渐演变为形式的善功修为。

有关禁食传统的演变,初期教会(约10-600 A.D.)可以说是处于关键性的地位。它离使徒时期最接近,信仰纯正度较高,尚未严重变质,较符合耶稣与使徒的教训,其历史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初期教会的背景为何?初期教父的著作与禁食有何相关?何谓沙漠教父?其与禁食有何关连?何种禁食能蒙神悦纳?以下拟作一番探讨。因限于资料取得不易,只能就部分文献加以讨论。 二.初期教会的背景

在君士坦丁作皇帝以前,教会经常遭遇外来的迫害,以致不少信徒殉道。殉道者是为了坚守信仰而牺牲生命的人。在使徒时代,司提反是第一位殉道者(徒七59~60);使徒保罗与彼得也都为主殉道,留下美好的榜样。

初代教父坡旅甲(Polycarp,69-156)为主殉道之后,士每拿教会的信徒认为:「他已经戴上不朽的冠冕,并获得一分无人能否认的赏赐。」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150-230)认为:「人死后,灵魂降至阴间,等待主在末日施行审判;但为主殉道的人,却进入乐园里,比一般信徒蒙福。」

殉道者虽然在世上遭受短暂的痛苦,但却有确据能进入天国。这种末世的盼望,产生很大的力量,使信徒在遭遇迫害时,仍能坚守信仰。

极端的末世盼望常否定今生的伦理观,也造成禁欲主义。初期教会遭受迫害,

1

信徒最崇拜殉道者;当信仰不再遭受逼迫,信徒转而尊崇实践禁欲主义的修道士。

耶稣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因为有生来是阉人,也有被人阉的,并且有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的。」「当复活的时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样。」(太十九21、12,廿二30)。

因此,修道士守独身、居贫穷、常禁食、重默想、离尘世,成为信徒钦羡的对象。当禁欲主义盛行时,信徒轻看今世,重视来生;将以前外在的殉道精神,转变为内在的禁欲行为。 三.初期教父的著作与禁食

初期教父的著作很多谈到禁食问题,兹列举数例如下: 1.十二使徒遗训

《十二使徒遗训》约于公元130-160年间完成,其内容是初期教会的教规,教导初信者须坚守的道理。其中谈到禁食的日期:「你们禁食的日期,不可与那假冒为善的人一样,他们常在星期一与星期四禁食,你们禁食要定在星期三与星期五。」

有关禁食的时机,书中说:「在洗礼之前,施洗者与受洗者都当禁食,有别人能一起禁食,也很好。你要吩咐受洗的人,在受洗前一两天禁食。」初期教会重视洗礼,因此要求受洗前,施洗者与受洗者都当禁食,而且整个教会的信徒也可以一起加入,这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2.黑马牧人书

《黑马牧人书》约于公元148年完成,是由一系列异象所构成,形式上是启示,实质上是道德性的教导。其中论及主所悦纳的禁食:「依照惯例禁食,是毫无用处的,是虚空的禁食。

主所悦纳而完全的禁食,是在生活上勿作恶事,用清洁的心服事主;遵守祂的命令,实行祂的法例;不要让心中存有邪欲,要信仰神。倘若你实行这些事而敬畏神,弃绝所有邪恶的行为,你的禁食将为神所悦纳。倘若你在禁食期间,除了遵行神的命令,而且又奉行善举,就是将禁食所节省的金钱,施舍给寡妇或孤儿,你的禁食将为神所悦纳,你的祷告将蒙神垂听。」

其论点与《旧约圣经》的《约珥书》第二章12~13节及《以赛亚书》第五

2

八章3~12节的看法类似。从该书的叙述可知,当时已有惯例禁食的现象,禁食期间仍作恶事,形成信仰的形式化。 3.多利买致弗罗拉书

《多利买致弗罗拉书》是多利买于公元140-170年间完成,是写给女基督徒弗罗拉的信。其中也谈到神所悦纳的真禁食:「我们应当禁食,但不是属物质的意义,而是属灵性的意义,也就是要禁止一切愚昧的行为。

其次,我们也应施行物质上的禁食,它对灵魂多少是有益的。只是不要单单遵守习俗上的禁食,或是模仿别人禁食,而是要从内心真正的禁食。」从该书的叙述可知,当时的禁食已渐沦为表面的禁食,因而作者呼吁要从内心真正的禁食。 4.特土良的论悔改

约翰长老说:「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壹一9),但是信徒如果犯了「至于死的罪」,将不能获得赦免(约壹五16)。何谓至于死的罪?《圣经》中并未完整的解释。

般认为至于死的罪为:亵渎圣灵(路十二10)、离弃道理(来六6,十26)、拜偶像、杀人,以及放纵情欲;而特土良认为「死罪」有七:拜偶像、亵渎、杀人、奸淫、淫乱、作假见证与欺骗。

特土良认为信徒在受洗之后犯了死罪,只有一次悔改的机会,但不包括背道、奸淫、谋杀等死罪,此三大死罪永远无法赦免。但也有教父认为,所有的罪都有一次悔改的机会。特土良在〈论悔改〉一文中认为:「犯罪悔改须要当众认罪,禁食祷告,悲伤懊悔、哭泣,向神哀呼,在长老脚前屈身,向亲近神的人屈膝。」他认为透过禁食,可以治死罪恶,能叫人逃避永刑。可见当时禁食成为赎罪的方式之一。

四.沙漠教父与禁食

早期教父俄利根(Origen,185-253)认为,基督徒除为主殉道外,也可以用苦修的方式将生命献上。很多人为逃避罗马帝国对基督徒的迫害,追随他到埃及的沙漠苦修。

公元395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在没有政治压迫下,教会渐趋世俗化,道德生活日渐腐败;又受到希腊文化「二元论」的影响,因此重灵魂,轻肉体。有些教会领袖为了追求能与神有更亲密的关系,而退居沙漠独处静修,甚

3

至禁欲苦修。他们被称为沙漠教父(The Fathers of Desert),其中最出名的是圣安东尼(St.Anthony,251-356),被称为东方修道主义之父。

在安东尼之前,已有一些出名的教父主张苦修生活。例如教父居普良(Cyprian,约200-258)在信主后,立即变卖家产赒济穷人,严格遵守道德戒律:包括独身、禁食、祷告、默想、远离世俗及追求圣洁等。苦修主义强调灵魂与肉体是分开的,肉体是邪恶的,所以强调以各种方式刻苦己身,包括禁食、禁肉、禁享受、锻炼受苦的意志、默想自己的罪和神的审判、原谅人、忍受人对自己的恶、独居等。

安东尼生于埃及富农之家,年轻时双亲逝世,后来在教会中读到:「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太十九21,六34)。

于是他放弃所继承的田产,将妹妹送到修院,自己过着苦修的生活。他首先搬到村外去学习沙漠的生活廿年,后才搬到沙漠荒废多年的军用城堡再生活廿五年,一共四十五年之久。

他的朋友每半年将需用的面包供应给他,因当地气候干燥,食物不易变坏。他认为灵肉是二分的,照顾身体是不属灵的事,所以他进食的次数很少。每日黄昏后才进食一次,有时两天、三天,甚至四天后才进食。他的食物是面包和盐,只饮清水,不吃酒和肉。他认为禁食可以使人从圣灵领受分辨诸灵的恩赐,使人可以洞识魔鬼的诡计。营养超量会使血液沸腾,激起肉身去犯罪。

除了减少进食外,他也尽量减少睡眠及减少让身体得到松驰。他能够彻夜不眠的儆醒,很多时候在粗糙泥地上睡觉,不用油抹擦干燥的皮肤。虽然城堡里面住满各类的爬虫,但他仍决定住在里面。他坚信当人肉体的满足被减低时,灵魂便会更加健壮。

虽然安东尼坚持过克己的生活,但宁静的心使他身体健康,没有因禁食而消瘦。他所传递的是一个既能保存灵魂,身体又不会因克制而损伤的苦修主义。他学会在神面前安息,使他成为大有智慧,能分辨是非的人。他跟人一谈话,就知道对方心里所想的是什么,能看透人的内心。

同时,他也提供人们正确的生活指导。因此中东各地的人都来找他,寻求属

4

灵上的指导。亚历山大著名的主教亚他那修(Athanasius,298-373),也成为他的好朋友;甚至连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也受其影响。 五.结语

当初期教会遭遇迫害时,殉道者成为信徒效法、歌颂的对象;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苦修生活取代了殉道,成为信徒尊崇的对象。禁食渐渐成为教会的固有礼仪,是强制性的,而且朝向善功修为的方式发展。人们以为只要借着禁食,就可以达到宗教上的洁净,使自己能与神更加亲近;好像神的恩典是可以用禁食来换取的。信徒渐渐失落了自我谦卑、刻苦己心、安静与神交通的真正禁食意涵。

禁食只是灵修的方法之一,是信徒个人的行为,目的是要操练自己,藉由专心祷告,全心全意的依靠神,能够重新得力。因此先知警告我们,真正能蒙神悦纳的禁食,不是表面上礼仪的禁食,而是要撕裂心肠,哭泣、悲哀,一心归向神的禁食(珥二12~13;赛五八3~12)。耶稣也警告我们,不要将禁食变成炫耀的工具,要在暗中禁食;神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太六16~18)。

参考书目:

1.林荣洪着,《基督教神学发展史──初期教会》。香港:宣道出版社,1995年。

2.Francis P.Jones编,谢扶雅译,《基督教早期文献选集》。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3年。

3.Williston Walker着,谢受灵译,《基督教会史》。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5年。

4.彭顺强着,《二千年灵修神学历史》。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05年。 5.杨牧谷编,《当代神学辞典》。台北市:校园书房出版社,1997年。 6.青草地着,〈从圣安东尼看沙漠教父的苦修传统〉。http://www.chinesetheology.com/GreenLand1/Anthony.htm

5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