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所反映的婚俗习惯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论诗经所反映的婚俗习惯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目 录

的可接受的。

又比如《郑风·溱洧》中“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裥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这是一幅典型的男女相会图:春天到来,小河的水清晰无比,春心荡漾,男男女女相会在一起,趁机来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互相赠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当我们读到此处的时候,耳边仿佛就真的响起了男男女女快乐相会的笑声。《鲁说》曰:“郑国淫辟,男女私会于溱洧之上,有洵訏之乐。勺药之和。”这就说明这首诗是描写当时青年男女热情奔放的抒情诗。[3]

在《诗经》中反映类似的男女自由恋爱还有很多,比如说《郑风·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在这里女子就在抱怨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小伙子不应该不理她,让这位姑娘寝食难安;《卫风·木瓜》男女“投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借互送物品来表明相互倾慕,厮守到老;《郑风·子衿》中还发出了“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感叹。

周朝奴隶主阶级的宗法制,是从原始社会的仪式演变而来的。原始社会的一些习惯风俗在周朝尚有遗存,诸如女子地位较高,自由婚恋还较普遍这些事实,都是这一点的体现。因此,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受到的钳制还没有封建制度确立并成熟后的朝代那样严厉。这一时期的恋爱方式,从大的方面讲,基本上有两类:自由恋爱或他人撮合。《氓》中男女主人公的恋爱方式是哪一类呢?且看女主人公追忆的一段前尘往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女子的叙述,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是“氓”主动大胆地向她示爱,他们是自由恋爱的。不仅如此,从“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来看,女主人公与氓还是青梅竹马,从小就已经打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这一时期的青年男女由对异性的审美而到心灵的触动,从而相互深深吸引,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事例,在《诗经》里多有出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周南·关雎》赫然放在《诗经》开篇第一首的位置上,颇能说明问题。另一首诗《陈风·东门之池》与《关雎》异曲同工,俱为男子思慕意中人的心声。而怀春女子思慕男子之诗,在《诗经》中亦多见。《郑风·子衿》、《郑风·溱洧》等篇即属此类。这些自由恋爱的恋人们有时还私赠情物,以表心志,并形之于歌咏。“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邶风·静女》)相赠的情物中寄寓的感情是美好而深厚的。

5

目 录

二 《诗经》时代的婚姻形态

(一) 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

一夫一妻是西周时期最主要的婚姻制度,也是中国最传统的婚姻形态,这是和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由于生产力的低下,没有能力养活更多的子女和妻妾,所以只能一夫一妻制,但是后来生产力提高以后,有了剩余的产品,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同时人后越多还可以种更多的地,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

从《诗经》中可以看出,一夫一妻制已经基本确立下来。《周南·桃夭》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句子,表现的就是女子出嫁到男家。而《卫风·氓》中“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和“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对爱情的专一已经是一种被大众认可的观念,诗中的主人翁们信誓旦旦的坚定着专一的爱情,这种观念只能在一夫一妻制得到确立时才可能产生。更加表现坚定爱情的就是《鄘风?柏舟》中“之死矢靡他”的誓言了,而《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样动人的诗句更是将专一的爱情表达到了极致,这样的爱情观也是与现代更为接近的专一的爱情观。

(二)一夫多妻的媵妾制度

一夫多妻的制度与我们前面提到的一夫一妻制是完全相违背的,但是这两个婚姻制度确实是相互并存的。事实上,在父权社会中要求男人绝对的忠诚是不现实的,一夫一妻这种婚姻制度只是单方面的要求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的绝对忠诚,而男子却可以同时拥有多个媵妾,尤其是在贵族中更加严重,它体现了贵族男子在婚姻生活中的绝对特权,表现了对女性的绝对占有和奴役。

滕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尧帝嫁二女于舜的故事,“妻之以媓,媵之以娥”

[4]

就是说让姐姐娥皇为妻,妹妹女英为媵,把同时拥有多个妻子的权力保留给

贵族中的男子,这种婚姻制度在西周时期是非常盛行的,并在西周时作为礼制规定下来。媵属于正妻婚嫁时陪嫁的贵族女子,可以是正妻的侄女姊妹,媵的地位没有正妻高,但是她们都是贵族女子,与正妻同为贵族至亲,因此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普通的百姓没有能力和钱财去迎娶媵妾的。在周朝末期,礼崩乐坏,媵妾制度渐渐没落,但是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流行的“妾”。这种婚姻制度在

6

目 录

《诗经》中体现的并不多,但是在《召南·雀巢》中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描写了婚礼的壮观,男迎女送,娶妻嫁女庄严热闹的婚礼场面,而“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中更是隐喻了诸侯媵妾众多的场面。

(三)贵族阶级的特殊婚姻——“血族的内婚制”

以下我们就通过《诗经》中所描写的贵族婚礼来透视在封建社会初期贵族的婚礼文化。

通过《诗经》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描写贵族婚礼最多的是《齐风》,而且极其开放的或者说混乱的婚姻多与齐国贵族有关系。这是因为当时齐国在婚俗上有一些不同于中原的特点,就是典型的蛮夷之国。齐处古时的东夷之地,当地的居民和姜子牙都是典型的东夷人,姜尚受封以后“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5]齐国重视农业盐业,但是妇女纺织和加工也同时让国家富强了起来,所以在齐国,女子参加劳动是很普遍的,在经济上也是相对独立的,从而能够获得男女地位上的平等。其次是齐国的性观念比较开放,不仅是平民,贵族妇女也把贞操看得很淡。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齐国的风气如此之开放了。

《齐风》中的《南山》、《敝笱》、《载驱》中都反映出一些为后世所不齿的婚俗文化。《诗序》:“《南山》,刺襄公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是恶,作诗而去之。”又曰:“《敝笱》,刺文姜也,齐人恶鲁桓公微弱,不能防闲文姜,使至淫乱,为二国患焉。”“《载驱》齐人刺襄公也,无礼义,故盛其车服,疾驱于通道大都,与文姜淫,播其恶与万民焉。”[6]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齐襄公与同父异母妹鲁桓公夫人文姜之间的婚外情,两人被视为禽兽达两千年之久。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特殊的婚俗,即“血族内婚制”,是指同一血族中的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上古神话中的伏羲和女娲就是兄妹之间的婚姻。在当时,随着社会的前进发展,社会制度的逐步进化,这种婚俗已经渐渐地消失瓦解,但是也有一些古老的蛮夷之国的贵族将这种不太“合理”的婚俗制度保留了下来,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不健全的表现,因为当时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是完全同步的,有比较先进的制度,也必然有落后的制度被保存沿袭了下来。

虽然是一种古老的婚俗,在封建社会基本建立的时代,在相对“先进”的诸侯国,这也是为社会所不齿的,所以就有了《载驱》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的感叹。

在当代,仍有一些《诗经》研究者认为这几首诗是讽刺襄公与文姜兄妹淫

7

目 录

乱的。杨朝明先生通过对这三首诗的考证,认为《南山》等三诗均无刺淫之意??”[7]笔者是颇为赞同的。

三 丰富多彩的婚礼习俗

在《诗经》时期,无论在民间还是上流社会,其婚礼的规模不尽相同,但是过程都是比较固定的。《诗经·东山》中说:“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可见当时的婚礼过程是极其复杂的。

(一)关于“六礼”之说

《仪礼·士昏礼》就提到了婚礼有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就是周代的婚礼中的“六礼”之说。东汉郑玄在《仪礼》注中解释了“六礼”

[8]

纳彩——纳其采择之礼;就是指男方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得到应允之后派

使者送上雁为礼物,开始缔结婚约。

问名——将归卜其吉凶;男方使者问女子生母之名,以分嫡庶,并问女子的名字、生辰、排行,用以占卜。

纳吉——“归卜于庙得吉凶,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男方占卜,获得吉兆以后就送雁到女方家报喜,行纳吉礼后,婚约正式确定。如果获得凶兆,就无须纳吉。

纳征——“使使者纳币以成昏”;向女方送聘礼。

请期——“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辞告之”;男方家占卜好吉日以后,告诉女方,确定婚期。

亲迎——“大夫以上亲迎”。婚期那天,男方乘黑漆车亲自迎接。 由此观之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固定的婚礼模式,这也是后世所通行的婚礼模式。

周朝时期的婚礼过程在《卫风·氓》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中,就是男子向女子求婚,以布为聘礼。“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是指纳吉和亲迎这个阶段,即使有了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