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湖北省黄冈市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业致力经学,政治志向明确。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拜博士许晃为老师学习《鲁诗》,最终得到社会承认,以“明经”科目被推荐,并被授予为郎官。

B. 李业为人孤高,不愿追随世俗。在王莽代理朝政期间,太守刘咸强迫他出来做官,他托病推辞,实是他不愿意与刘咸之类的人同流合污,而有辱自己的名声。

C. 李业刚正不屈,严守做人底线。面对公孙述授予他公侯爵位的诱惑,不为所动;面对尹融根据公孙述旨意的劝说,也不肯屈从,最终毫不畏惧地饮下毒酒而死。

D. 李业节操高尚,受到光武嘉奖。公孙述在得知李业死后,怕承担杀贤者的罪名,就亲自前去吊唁祭祀。后来光武帝下诏书在他家门口建造碑坊予以表彰。 13.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王莽以业为酒士,病不之官,遂隐藏山谷,绝匿名迹,终莽之世。 (2)业曰:“丈夫断之于心久矣,何妻子之为?”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王莽任命他担任酒士,李业因病不去上任,于是到山谷中隐藏,不露姓名和踪迹,一直到王莽代结束。

(2)李业说:“大丈夫在心中早就决定了,叫妻子儿女做什么?”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开头两句子“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为对句,均为四个字,中间断开,排除AC;“融见业辞志不屈”是个兼语句,“辞志不屈”是陈述“业”的,不能断开。排除D。正确断句为:“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故选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C句中“历史上‘居摄’

- 13 -

都是为篡位耍的花招”错,以偏概全,不全是像王莽这样的。故选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就亲自前去吊唁祭祀”理解错误,根据原文“述闻业死,大惊,又耻有杀贤之名,乃遣使吊祠,赙赠百匹”,公孙述并没有亲自前去吊唁,而是派使者去的。故选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以……为”固定句式,让……担任……;“之”动词,到、去;“名迹”姓名和踪迹;“终”直到……结束。第二句得分点:“断”决断;“于心”在心中;“妻子”古今异义词,此处指妻子儿女;“何……为”固定句式,……干什么呢?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李业,字巨游,广漠梓潼人,李业从小有志气和操守,孤高而不随流俗。他学习《鲁诗》(汉初鲁人中公所传),拜博士许晃为师。元始年间,因明经科目被推荐,授予郎官。赶上王莽代皇帝处理政事,李业就借病辞去官,关起门来不接受州郡的任命。太守刘咸强行召他任职,李业于是抱病到郡府,刘咸发怒,发出教今说:“贤明的人不躲避灾难,就像张满弓向人多的地方射去,命薄的人先死。我听说李业的名声,所以想同他一起治理政事,他竟然以生病为由推辞吗?”下令要李业到狱中养病,打算将他杀掉。有位宾客劝说刘咸:“赵简子杀

- 14 -

害了窦鸣犊,孔子到了黄河边还是走了,没听说过哪一个访求贤明的人却用坐牢来加以胁迫的。”刘咸这才救他出来,便推举他为方正,王莽任命他担任酒士,他借病不去上任,接着隐藏到山谷中,不露姓名和踪迷,一直到王莽朝代结束。到公孙述越礼冒用天子名号,公孙述一向听说李业有贤能,就征召他,想要他担任博士,李业竭力以生病为由不动身。凡年来,公孙述把不能将他召来当作羞耻,就派大鸿胪尹融帶着毒酒捧着诏书来威胁李业:如果他动身,就授予他公侯的爵位;不肯动身,就赐给他毒药。尹融根据公孙述的旨意晓谕李业说:“现在天下分裂,哪个知道对错?你却以区区身体尝试难以预测的灾祸吗!朝廷贪求仰慕您的名声和德行,将官位空着,到现在已有七年了,一年四季都珍爱着,没有忘掉您。您应当上为侍奉了解自己的人,下为子孙考虑,身体名声都可保全,不也很好吗!现在多年不肯动身,有人会猜疑你有贼心,灾难就会立刻降临,这不是妥善的办法。”李业叹了口气说:“有危险的国家不要进去,有祸乱的国家不要居住。自己亲身做不善的事情,这是道所不允许的,君子遇到危险献出生命,为什么要用高官和很多的钓饵来加以引诱呢?”尹融见李业言辞志向不肯屈从,又说:“最好叫来您全家商量。”业说:“大丈夫在心中早就决定了,叫妻子儿女做什么?”于是喝毒药而死。公孙述得知李业死了,大为震惊,但又耻于背负杀贤人之名,就派使者去吊唁祭祀,开赠送一百匹用来丧葬的布匹。李业的儿子李晕逃避而没有接受,蜀郡平定以后,光武帝下诏书在李业家门口建造碑坊,《益部纪》记述了他的高尚节操,画了他的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居吴兴 曾几①

相对真成泣楚囚②,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 低回又作荆州③梦,落日孤云始欲愁。

[注]①曾几:两宋之际诗人。此诗作于宋室南迁之后。②楚囚:《世说新语?言语》载晋室南渡后,士大夫多聚会新亭相视流泪,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③荆州,指汉末王粲见天下大乱,遂去荆州依托刘表。

- 15 -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用典,慨叹白己只能徒作楚囚相对,无计克服神州,流露出诗人极大的无奈。 B. 颔联连用两个比喻,由国事到伤感自己颠沛流离,无处栖托,表达惆怅不平之情。 C. 颈联内容上紧承颔联,直写国家沦亡后南北音讯断绝诗人不能滞留风雨中的凄清。 D. 尾联写国事和家事如此,自己又漂泊落魄如此,诗人不由得徘徊低迷,心怀郁郁。 15. 有论者认为诗中的“秋风秋雨”“落日孤云”具有某种象征意味,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4. C 15. 四个意象都是诗人眼前的真实自然之景,但还有抽象意义。①“秋风秋雨”象征了当时混乱而让人心伤的政治形势;②“秋风秋雨”还寄寓了诗人悲秋的愁闷,愁绪如风雨般侵袭笼罩;③“落日孤云”象征了诗人漂泊无依而不知归宿何处的处境。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紧承颔联”错,从内容上看,应该是承接首联的。同样,尾联是承接颔联的。故选C。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题干要求分析诗中“秋风秋雨”“落日孤云”的象征意味,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分析。“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江北江南,相望不远,也已音讯断绝;在这秋风秋雨中,我又怎能在吴兴滞留岁月。秋风秋雨,既可看作实事,表现自己悲秋的愁闷,也可看作国家的象征,这番萧杀的状况,正同眼前国家面临的局势,怎能不使人忧虑万分、感慨系之呢?“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伤心流连,我想找个有力的朋友避乱托身,却只是梦想;抬起头,眼见那天边夕阳西坠,孤云飘浮,禁不住忧愁悱恻。“落日孤云”在这里是写景,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他感到自己正像黄昏中飘浮的一朵云彩,不知何处是归宿。这样一结语意双关,余情不尽。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 16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