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09年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着手进行改革。

(2)内容:在开始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改革陷入困境后,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3)后果: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效果不佳,经济继续滑坡;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考点对应例题

例1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始终放在重工业方面 C.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D.没有彻底改革斯大林体制 解析:苏联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造成的,改革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这种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造,否则就不可能取得成功。答案:D

例2 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开始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政治体制方面 B.经济体制改革导致苏联国内局势失控

C.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D.改革并未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解析: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答案:C 考点对应训练

1.勃列日涅夫工业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

A.扩大企业经营的自主权 B.下放企业管理权 C.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权 D.扩大农场自主权

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遭到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

A.将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 B.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 D.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的共同点 ①改革都导致了苏联政治局势的失控 ②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 ③都在工业和农业领域进行了改革 ④改革中都提倡开垦荒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③④ 4.戈尔巴乔夫改革首先开始于( )

A.经济领域 B.政治领域 C.国防事业 D.外交领域 5.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其结果说明( )

①这是由于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而产生的必然结果②个人能力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走向 ③执政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 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体制就是要讲究稳定性

A.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材料来源于《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材料来源于苏联主义网).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谈谈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发展起伏的概况,这种起伏与这一时期苏联经济改革有什么联系?

(2)如何理解材料二对赫鲁晓夫的如下评价: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3)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 【方法探究 规律总结】 专题复习攻略

本专题复习,一是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分析有关的重要事件,如战时共产主义政和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苏联的三次改革以及与中国改革的比较等。二是把握有关重要概念的内涵及影响等,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体制、罗斯福新政、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自由放任政策、凯恩斯主义、赫鲁晓夫等人的改革及国家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等概念。三是注意用联系的方法,司以时间为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及经验、教训,还可联系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认识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四是注意运用分析法,从美国这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人手,结合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剖析其共性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某些规律。 复习方法例说

方法一 列表巧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通过比较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方法点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探索时实行的政策,两者对比思考分析原因及实施效果,以加深对两种经济政策的理解。 目标落实: 背景 主 农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匮乏 无代价地征收农民余粮 新经济政策 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 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要 工业 内 商贸 容 分配形式 评 价 相同点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禁止商品贸易 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从产品交换到允许白由贸易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引起工农群众不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都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使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受到广大工农的欢迎,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两项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经济,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也是新经济政策的“新”所在。

方法二运用材料探究中苏社会主义建设 方法点拨:通过材料中列宁和邓小平的言论生动地再现两国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观点或改革,从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目标落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后来苏联僵化了??什么叫社会主义?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一一《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成效怎样? (2)从材料二归纳斯大林认为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

(3)材料三邓小平的话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突出特点?这种观点与上述两则材料有何联系?

答案:(1)列宁的话表明,苏联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效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但苏联后来又废除了新经济政策。(2)特点: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充满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一党专政。(3)特点: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联系: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典题类析 能力升级】 题型一重点难点突破题

本专题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苏联的改革及国家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和福利国家等概念都是高考常考的概念.要结合历史背景及其影响等方面辩证地分析,认识资本主义和社

会主义经济调整的规律及经验教训。

典例1 十月革命后至20世纪80年代,苏联进行了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改革。请回答1~2题。

1.(2005·上海)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 )

A.采取余粮征集制 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2.(2005·江苏)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联共(布)“十五大”提出总方针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与农业集体化同时展开 D.到1937年基本实现

解析:本组题目主要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1.紧扣“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分析,可知要推行新经济政策。

2.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晚于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是在联共(:布)十四大上提出的。 答案:1.C 2.D

典例2 20世纪30年代至二战后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体制进行了调整。请回答3~4题。

3.(2006·北京春季)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目的是( ) A.克服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B.争取工人支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加重对工人的剥削,攫取更多利润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

4.(2007·广东·21)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及二战后福利国家问题。

3.要结合题干加以分析,由于罗斯福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因此B、C两项不正确,D项是手段、方式。

4.结合经济危机爆发后的社会状况和国际关系的实际情况分析各项,当时工人失业是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A、C、D三项表述的现象与实际情况不符。 答案:3.A 4.B 题型二专题知能综合题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是经济史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重点:一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变化,特别是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二是苏俄(联)经济政策或体制的改革。本专题复习要注意资本主义国家体制创新和调整的规律性认识。

典例3 20世纪各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调整。请回答5~6题。 5.(2005·广东)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6.(2005·江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他奠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己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他们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