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笔记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病理生理学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主要是K ,细胞外阳离子主要是Na 。细胞内外Na

、K 之所以保持显著的浓度差,主要是细胞膜上存在钠泵。

3. 溶液的渗透压取决于溶质的分子或离子数目,体液内起渗透作用的溶质主要是电解质。细胞内外的渗透压是相等的,当出现压差时,主要 靠水的移动来维持细胞内、外液渗透压平衡。 (五)消化液的特点

(六)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人体水、电解质平衡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通过改变肾脏对水的排出量和控制肾脏对Na 的重吸收,维持细胞外液的容量和渗透压相对稳定。 1. 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 ADH释放:? 渗透压升高作用 ? 非渗透压因素 2. 渴中枢

3. 醛固酮(aldosterone):

是人体内调节血容量的激素,通过调节肾脏对钠的重吸收,维持水平衡。 4. 心房利钠因子 二、水钠代谢障碍 脱水(dehydration)

概念:指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一) 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

特点:失水> 失钠,血浆?Na ?>150mmol/l,渗透压>310mOsm/l 1. 原因和机制

(1)饮水不足:?昏迷、极度衰竭的病人; ? 口腔、咽喉、食道疾患; ? 水源断绝。

(2)失水过多: ?经肺和皮肤不感性蒸发增多; ?经肾丢失; ?丢失低渗液。 2. 病理生理变化

主要环节: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1)ADH释放?,尿量?或无尿,尿比重升高; (2)有渴感;

(3) 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转移;

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内外液都减少,但以细胞内液丢失为主, 出现细胞脱水。 早期轻症患者,由于血容量?不明显,醛固酮不?,尿钠?; (4)细胞脱水可引起代谢障碍:酸中毒、氮质血症、脱水热 脑细胞脱水出现功能障碍 3. 防治原则:

补水为主,给予适量含钠液

(二)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

特点:失钠>失水,血钠<135mmol/l, 渗透压<280mOsm/l 1. 原因和机制

体液大量丢失,只补充水易引起 (1)经胃肠道丧失 (2)大面积烧伤

(3)大量出汗 2. 病理生理变化

主要环节: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 1)患者无口渴;

(2)ADH分泌?,尿量不减或增加;

(3)细胞外液向细胞内转移,细胞外液?,; (4)血钠?,醛固酮?,肾吸收钠?,尿钠?;

(5)细胞外液?,包括血容量? ? 早期循环障碍,组织间液?? ?脱水体征 细胞内液未减少反而增加?细胞水肿,特别是脑水肿

3. 防治原则: 补钠为主,补水为(三)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 特点:水、钠呈比例丢失,血钠140-150mmol/l, 渗透压280-310mOsm/l 1. 原因和机制

等渗体液丢失,在短期内均属等渗性脱水 2。病理生理变化

(1)因首先丢失细胞外液,且细胞外液渗透压正常,对细胞内液影响不大。 (2)循环血量?,Ald和ADH分泌?; 兼有低渗性、高渗性脱水的临床表现。

如不予处理,通过皮肤、肺不断蒸发?高渗性脱水; 如果仅补水,未补钠,?低渗性脱水 3。防治原则: 葡萄糖盐水 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概念:肾脏排水能力降低而摄水过多,致使大量低渗液体堆积 在细胞内外。 一、原因和机制 1.肾排水功能不足 2.ADH分泌过多

3.低渗性脱水患者过多补水 二、病理生理变化

1. 细胞外液容量增加,被稀释,血钠?,渗透压降低,称之为稀释性低钠血症;

2. 水向渗透压相对高的细胞内移动,直到细胞外渗透压达到新平衡,引起细胞水肿,特别是脑水肿。 三、防治原则

第四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如果体内酸和碱超负荷、严重不足或调节调节机能障碍,导致体液酸碱度稳定性破坏,引起酸碱平衡发生紊乱,简称酸碱失衡。 本章以细胞外液为对象: 正常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检测酸碱平衡常用指标

四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机制、机体代偿以及对机体的影响等。 第一节 正常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一 人体内的酸和碱 (一)酸碱概念

酸:在化学反应能提供H+的物质(H+的供体), 如HCl 、 H2CO3、H3PO4等。 碱:能接受H+的物质(H+的受体),如NH3、 HCO3-、HPO42-等

(二)体内酸碱的来源 ? 酸的来源挥发性酸:

糖、 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产生CO2, CO2+H2O→H2CO3→H++HCO3-

CO2可通过肺脏排出, H2CO3又称呼吸性H 固定酸

必须从肾脏排出的酸。如蛋白质代谢产生的 H2SO4、 H3PO4等。糖、脂肪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丙酮酸、乳酸、? -羟丁酸、乙酰乙酸等,又称代谢 性H

碱的来源:

肾小管上皮泌NH3、氨基酸脱氨基产NH3,蔬菜、 水果中的有机酸盐 在体内代谢产碱。 三 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一 )体液的缓冲作用 1.什么是缓冲作用:

指既能和酸又能与碱起反应,使溶液pH保持不变或甚少变化的化学反应。缓冲作用的实施是由缓冲系统完成的。缓冲系统:由弱酸及其弱酸盐 组成2.体液的缓冲系统

其中碳酸氢盐缓冲对最重要:

(1)血浆碳酸氢盐缓冲对:含量最高,作用最强大,决定着细胞外液的pH值。 (2)血红蛋白缓冲对:在缓冲挥发性酸方面担负不容忽视的作用。 (3)血浆蛋白缓冲对

(4)磷酸盐缓冲对:主要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特别是肾小管上皮细胞中。 (二)呼吸的调节作用 (三) 肾脏的调节作用

肾脏通过泌尿功能排出过多的酸和碱,调节和维持血液的pH。普通膳食,尿液pH6.0±,波动范围4.4-8.2(排酸-排碱)。 主要机制:

肾小管上皮细胞泌H 、泌NH 4,磷酸盐酸化, 重吸收NaHCO3。

(四)组织细胞的缓冲

血细胞、肌细胞、骨细胞等通过细胞内外离子的交换发挥缓冲作用。 H K Cl- HCO3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测定指标及其意义 (一)pH

pH是指溶液内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pH7.35-7.45,平均7.4。 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 (二)二氧化碳分压

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O2, PCO2)是指物理溶解在血浆中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压力(张力)。4.39Kpa-6.25Kpa(33-46mmHg), 平均 5.32Kpa(40mmHg)。

PaCO2>6.25说明CO2潴留通气不足;

PaCO2<4.39说明CO2排出过多,通气过度。 (三) 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标准碳酸氢盐(standard bicarbonate, SB)是血液在标准状况下,测得血浆中HCO3-浓度。判断代谢性因素影响的指标。正常值22- 27mmol/l,平均24mmol/l 。 实际碳酸氢盐(actual bicarbonate, AB):血浆中HCO3-的实际含量。正常值22-27mmol/l,平均24mmol/l。 AB和SB的关系: 正常人AB=SB=24mmol/l。 二者都低,表明代酸; 两者都高,表明代碱;

(四)缓冲碱(buffer base ,BB)

指血中具有缓冲作用碱质总和.正常值50±5mmol/l,全面反映体内中和固定酸的能力. (五)碱剩余(base excesse ,BE ) 测定方法:用酸或碱滴定血标本1L,使其 pH为7.4,需用酸或碱的量。 正常值:0±3mmol/l。 用酸,碱剩余,正值表示; 用碱,碱缺失,负值表示。 以上六个指标 1.PH 2.PaCO2

3.SB、AB、BB、BE

分别代表汉-哈二氏方程式的三个参数 ?负离子间隙(anion gap,AG)

是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ndetermined anion,UA)减去未测定的阳离子(undetermined cation,UC)的差值。 可 测定 未测定

阳离子: Na K1+、Mg2 、Ca2 (UC)

阴离子: Cl-、HCO3- Pr-、SO4、PO4有机酸 第三节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PH受呼吸和代谢两方面因素影响,代谢性成分改变引起的酸碱中毒称代谢性酸碱中毒,由呼吸性成分改变引起的酸碱中毒称呼吸性酸碱中毒. 如果NaHCO3和H2CO3任一因素原发改变, 另一因素通过代偿也会发生相应改变. 经过代偿两者比值不能维持20:1,为失 代偿性酸碱中毒;如果能维持20:1,为代偿 性酸碱中毒

一、代谢性酸中毒

(metabolic acidosis)

〔HCO3-〕原发性减少,导致 PH下降。 (一)原因和发生机制

代酸: 血浆负离子组成比率改变

血浆负离子:Cl-、 HCO3-、Pr-、SO42 - 、 HPO42-、有机酸根、蛋白质 改变二种 : HCO3-↓、 AG↑ 、 Cl- HCO3-↓、 AG- 、 Cl-↑ AG增大的代酸(血Cl-正常)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