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与民俗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国文学与民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树;实际寓指人间黑暗将给百姓带来苦难,因此必须铲除。陆游《中秋雨霁月色入户起饮酒一杯作绝句》同样表达了渴望恢复中原大志难图的痛苦和遗憾:“吹尽浮云天宇清,城头叠鼓报三更。平生无此一杯酒,玉笥峰头看月生。”诗人矢志重整河山,所以在中秋吟咏之际仍不忘国事,诗中传达出北定中原宏志难以实现的苦闷。我们再来看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双调.折桂令 中秋》:“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

醉如何?”在这里,作者反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之义,指出尽管桂影婆娑,也无碍明净月色,最后以反问的形式指出美好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隐隐地传达出愤懑之中的故作达观。早歌咏中秋佳节的作品中,表达情绪最为复杂尽致的当属吟咏中秋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

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描写中秋节的许多作品着眼于对明月的描写,或侧重展现月夜的清幽宁静,或与优美的神话传说有机交融以营造似梦似幻的境界。我们来看权德舆《酬裴端公八月十五夜对月见怀》:“良夜清秋半,空庭皓月圆。动摇随积水,皓洁满晴天。”作者描写了中秋之夜,雨后明月的皎洁,给人以明朗阔大、安详宁静之感。再如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玩月》:“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形象传地把写出来中秋皓月普照下整个宇宙的静谧、洁白、清净。再看他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輧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晴朗宁静的秋夜里,天上的明月能给人以淡雅清闲的心灵洗涤,山、水、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