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学考试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教育文化学考试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十) 外来文化与教育

(1)教育可以对外来文化加以选择、整理、融合,并且以受教育者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 (2)教育过程中可随时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反馈,修正传播内容、渠道,避免所传文化的“失真”; (3)传播者往往都是“闻道在先”的,值得信赖,受传者在与其进行接触的过程中,就有意无意地承接了他所传播的文化;

(4)传者与受传者可建立起稳定的、亲密的联系;

(5)远距离教育、班级授课制等多种组织形式,可以将外来文化大范围地向外扩散。

? 可以说,教育的得天独厚的传播方式,为外来文化的传播铺设了通途。 (十一) 涵化与教育

与文化传递和濡化的关系一样,文化输入也有一个相近的概念——涵化。 1.含义:

它一般用来指不同文化的成员间因持续地集中地相互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结果造成一方或双方的文化模式发生了大规模的文化变迁。 2.区别:

涵化更多地强调在文化接触中两种文化单方或双方都发生较大变化,而文化输入却有可能发生在不经任何涵化的情况下,就从另一种文化中借用其文化特质,从这个意义上,人们有时也把文化输入称之为“文化借用”。(注重外来技术的传播) (十二) 教育中涵化与濡化的关系

涵化与濡化都是教育要完成的使命。在教育过程中,这两者都是必需的。

涵化使受教育者接受不属于本团体、社区的生活方式、价值习俗,既拓宽了其视野,又激发了其创造力,进而为文化变迁提供了动力;濡化使受教育者适应本团体、社区的生活方式和知识观念,促成了其社会化。如果只有濡化,就可能使受教育者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甚至抱残守缺;如果只有涵化,就有可能使受教育者失却传统,忘记根本,甚至造成人格上的分裂。 (十三) 教师在文化传播中的三种可能角色与效果

1.文化保守者,传统态度、价值与知识的“卫道士”——偏重濡化 2.激进的文化革新者,缔造新文化的人——偏重涵化

5

3.文化的批判分析者,文化的研究者——综合创新

四、文化冲突与教育

(一)文化冲突的含义

文化冲突,也称文化碰撞,是两种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其客观存在的差异、矛盾而导致的相互抵触、排斥和对立的现象。 (二)文化冲突的特点

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或文化融合不完全是对立的。

第一,冲突与整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没有冲突,就无所谓整合; 第二,冲突、对抗并不是只具有破坏作用的,它有可能成为凝聚社会群体的重要因素,产生积极的整合作用;

第三,正是由于冲突与整合的这种相互作用,社会与文化才不断向前发展,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

(三)文化的不同分类

1.依据文化的结构性,可以将文化分为下列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世界文化,或称“一般文化”、“人类共同文化”。 第二个层次是种族文化,是由人种而产生的相应的文化。

第三个层次是民族文化。每一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具有共同的语言、信仰等。第四个层次是阶级(阶层)文化。民族文化内部存在阶级与阶层之别。文化并不一致。 第五个层次是社区文化。它往往反映的是社区环境、人际关系。

第六个层次是学校文化。学校既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前几种文化,同时又会产生有自己特色的不同于社区其他机构的文化特征。它是一个特殊的文化场所,是诸多文化集中体现。 2.依据文化的共享范围

宏观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共享的文化,生活在其中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这种文化的价值和特性;

微观文化是由亚社会群体所共享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型式,它是在宏观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6

3.依据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化所包含的价值倾向的相异和对立情形) (1)主流文化是社会中掌握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倾向的文化。

(2)与主流文化价值倾向相异而不对立的属亚文化,而与主流文化价值倾向相对立的文化成分则是反文化。 4.依据文化的形式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或分为外层文化、中层文化和里层文化。 5.依人类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 认知文化 智育 认知文化 美育 价值文化 德育 6.文化的地域

河谷型文化 其特点是内聚力和容纳性强,以中原地区为代表; 草原型文化 特点是流动性和外向性; 山岳型文化 特点是封闭性和排他性; 海洋性文化 特点是开放性和冒险精神较强。 7.依据时间和发展序列

传统文化 产生于过去,延续于现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流向未来。 现代文化 传统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外来文化等的综合。 8.依据空间

本土文化 主要包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本土化的成分。

外来文化 来于其他民族,它在与本土文化同质异形时,较容易为本土文化所吸收,而若与本土文化异质异形,则不易两相融合。 9.依据表现形态

显型文化 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如行为方式等,可用言语描述,也是可以观察到; 隐型文化 与文化本身的属性紧密相联,一般不能用语言描述的,它往往是不易改变的。 (四)文化接触中矛盾的产生

7

由于环境、社会条件、内部结构等的不同,文化会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甚至出现较大的差异。这种不平衡是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是文化产生冲突的根本前提。 (五)文化冲突的原因

1.就文化自身来讲,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即文化惰性)

2.文化要素并不是相互协调的。如观念与现实、技术与价值观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3.一切文化都或多或少地代表着阶级利益。

4.各民族有其独特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方式,当外来文化侵入时,冲突就必然会产生。 (六)学校文化型式间的冲突

1.围绕教师与学生的文化冲突;(教师与学生、教师团体内部、教师与管理者、学生之间) 2.围绕课程展开的文化冲突;(教师、学生与课程、学科知识内部与学科知识之间) 3.围绕学校组织机构展开的文化冲突。(组织之间) (七)学校文化型式间冲突的性质类型 1.表面性冲突

产生在深层一致的牢固基础之上,不影响社会机体依赖的共同利益,它有时是有益的,会巩固和加强集体生存基础的一致。 2.共有冲突和非共有冲突

冲突双方不存在共有目的,或者当双方认为无法找到能够使双方达成妥协的共同目的。 3.多重冲突,也称为交叉冲突

多重群体联系中,也就使得冲突呈现出多样性的色彩,这些冲突是相互交叉的。 4.累积性冲突与非累积性冲突

冲突的机会与敌意累积起来,最终会导致直接威胁意见的一致,它一般多见于封闭性社会体系。非累积性冲突,使得无论何时何地表现出的不满,尚未积累起来并构成主要裂痕,这就有助于维持这个社会或群体。

五、文化变迁与教育

(一)含义

一是革新,二是传播;前者是新文化因素产生的过程,也就是文化创造的问题。后者是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