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学考试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教育文化学考试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一、教育文化学概述

(一)文化的词源分析

1.文化最先表示一种完全物质的活动,然后才比喻性的用于精神生活,最后才被用来表示一种作为活动结果的“存在”。 (二) 众说纷纭的文化定义

1.泰勒在《原始文化》中第一次在科学的意义上给文化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认为:“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

2.马凌诺夫斯基认为文化产生于人的基本生物需要和派生的需要,因此,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即包括具体的工具和消费品,又包括社会集团的宪纲、人们的观念、技术、信仰、习惯等制度。 (三)文化的含义

1.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的概念,它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人为创造的。

2.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精神因素是文化内涵的核心。

3.文化是整合的、模式化、类型化的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是由文化特征或文化特质(往往包含特征细目)、特征组合以及整体活动或文化模式所构成的。

4.文化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5.文化是人创造的,人类创造的文化反过来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于生活于一定文化条件下的人们来说,文化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而不是生物性的遗传; 6.文化是相对稳定与变化发展的统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其变化可能是频繁的。 (四)教育文化学定义

教育文化学即教育文化研究及其成果。

两种理解:一是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研究,二是教育的文化研究(或教育文化的研究)。 (五)教育文化学研究范围

1

除了研究教育与文化的一般关系外,还研究特定的文化现象与教育的关系,如文化传统与教育、文化传播与教育、文化变迁与教育、文化冲突与教育、文化整合与教育、多元文化与教育等。

用文化学的范式、基本原理、范畴作为分析教育的工具进行文化学的或者文化的解释,如文化学视角下的教育观、教育文化、学校文化、课程文化、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班级文化等等的研究。 (六)教育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辩研究方法(或理论研究法)

特点:以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为基础,研究者需要运用各种逻辑和非逻辑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概括、演绎与归纳等)。

研究者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现实或历史等问题采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进行理性思考而形成思想观点的一种研究方法。 2.教育民族志(人种志)

特点:系统的田野工作方法,文化全貌观,功能主义的科学文化理论。(1)情景自然性 (2)视角整体性 (3)对象熟悉性 (4)结果描述性

研究者提供对特定情况下的教育制度、过程和现象的科学描述的过程。它们和其他各种质的研究方法一起,被用来作为“具体研究”、“微观叙事”的工具,渗入到教育研究中的各类主题。

二、教育与文化的一般关系

(一)教育与文化的一般关系

1.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文化是一种强大的育人力量,教育是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途径之一; 3.文化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4.教育做为文化形式,会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上的意义。

? 传递保存文化是教育的的基本功能

? 教育对文化的保存和维持,主要是通过选择、整理和传递文化来实现的。

2

? 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蕴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 ? 教育可以整合、控制文化,使文化结为一体,增强文化自身的凝聚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关于第3点阐释)

1. “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对教育的影响(天与人的关系是相通的融合的,而不是对立的分裂的。) 2. “仁智统一” 对教育的影响(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认识论和伦理学的统一。)

3.“知行相即”对教育的影响(知人道、忠孝节义带有普遍性,要求人采用“体知”或“悟知”的认知方式。) 4.“注经”与独创的统一对教育的影响(保证了教育传递文化的功能,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置于经学

独断论的价值体系之中,并强化了师道尊严的传统。)

5.“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对教育的影响(认为内在的圣智可以外在化成为开明的治国安邦之术。)

三、文化传播与教育

(一)文化传播的定义

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主要指文化的迁徙、采借、暗示及分布。人类学传播是指文化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现在认为:文化从一社会到另一社会、从一区域到另一区域以及从一群体到另一群体的文化互动现象。 (二)文化传播的作用

文化的重要特性就在于其社会性,即必须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同时,传播还是文化延续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三)文化传播的类型

一种是纵向传播,表现为同一文化内知识、观念,价值规范等的传承,与我们通常讲的文化传递大体无异;另一种是横向传播,表现为不同文化的接触、采借,与文化输入、借用类同。 (四)文化传递与教育

纵向传播也可分为两种形式,即自下而上的传播和自上而下的传播。在教育活动中,自上而下的传播和自下而上的传播都是存在的,但更多地体现为前者。 (五)文化传统与教育

文化传统包含四部分: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知识经验、语言符号。学校教育在传递价值规范、思维方式的过程中,与其隐型文化的特性相应,更多地是以隐蔽课程的方式来得以

3

实现的。

(六)隐蔽课程传播的特点(第五点阐释) 第一,传播渠道多。 第二,传播容量大。 第三,传播内容精确度高。 第四,传播方式隐蔽。

(七) 隐蔽课程传播的作用(第六点阐释) 首先,它保存了文化,维持了文化生存。

其次,它促成了文化积淀,塑造了民族性格或国民性。 再次,它可以促使文化增殖。 (八) 濡化与教育

1.概念: 濡化是部分有意识、部分无意识的学习过程,是年老一代指示、引导并强迫年轻一代接受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2.区分: 它与教育一样,都可用来描述文化现象,揭示文化某一方面的特征。但它在学习过程上涵盖着无意识与有意识学习两个方面,较教育宽泛;而在学习内容上仅指文化传统的传承,又较教育狭窄。

3.作用: 濡化是使文化保持稳定的重要机制,是文化传统延续的途径,其自身包括着各种各样的形式,家庭及社会的影响均在其内,仅就传播文化传统而言,教育实是一种高级的濡化活动,它的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与其他濡化形式的协调、配合。

4.影响: 教育上对下一代进行濡化的结果,是使得社会文化的许多方面在这一代都趋同于下一代,保持了文化的延续。有人认为,教育上的濡化可以说明文化的延续,但不能解释文化进化。此说不无道理。文化的进化或变迁,还要靠文化(横向)传播、涵化来解释。 (九) 文化输入与教育

直接传播 (1.留学2.传教3.殖民与移民教育) 媒介传播 刺激传播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