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的一些细节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开封的一些细节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厚重开封----开封的一些细节

开封的地理传说

开封的地名一般来说都有一点含义。双龙巷之所以叫双龙巷是因为一个故事:赵匡胤和赵匡义兄弟小的时候,他们的父亲用挑子担着他们从那个巷子路过,被一个白衣道人看到,道人对他们的父亲说,你挑的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两条龙。围观的人都觉得这个道士精神有问题。几十年后,赵匡胤和赵匡义都做了皇帝。人们就把巷子更名叫做双龙巷。 这个故事听起来杜撰的成分居多。在开封,像这样因为传说而定名的地方还有很多。 现在的包公湖原来叫做包府坑。据当地人讲,这个湖的出现也有意思。黄河水泛滥的时候,淹没了开封,开封人都逃荒到尉氏县,待洪水退后又回到一片沼泽的家园。一些穷苦人还记得当时的大户人家的房产位置所在,就拿工具把淤泥清开,希望在地下能挖出来这些人家来不及带走的值钱的东西。淤泥挖开之后,没有回填,就成了湖。

听了这个故事,很多外地人都笑,没想到大名鼎鼎的包公湖居然是这么挖出来的。这个故事可信度似乎不大,却很有意思,可以博人一笑。

去开封的人,假如细心观察,开封的房子或者院子很少有围墙,这种现象在老城区尤为明显。凡是房子的一楼都对外盖成了门面房出租,这和开封人喜欢做生意的习惯是分不开的。有人总结开封人爱做生意,特别是做小吃生意的原因:开封曾经是黄泛区,屡次被洪水淹没,外出逃荒的人回到家园,田地无法种农作物,很多人为了维持生计,开始做一些小买卖,而饮食业则是投入成本很小的生意,在家里甚至挑一个挑子就可以沿街叫卖,所以很多人选择做小吃生意维持生计。这样一来,做小吃的人多起来,为了能够多赢利,一些人就开始钻研怎么把食物做得更有特色,更好吃。久而久之,开封的小吃才盛行、发达起来。因为做生意的人很多,门面房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开封的房子一般不用院墙圈起来,而是采用直接把一楼做成门面房出租的方式。

在开封人之间流传一句话形容开封的地理:走山不见山。所谓“走山不见山”是指,开封经历数次黄河水泛滥,开封城下还叠压着5座城池,或许你现在脚踩的地方看起来是平地,而在很久之前说不定就是一座山的顶峰。开封地下城其叠压层次之多、规模之大,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被著名历史地理专家、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教授誉为“活的化石”。

开封是一个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的城市。这种积淀需要你去慢慢发掘,仔细品味其中的乐趣。

开封的旧房子

在历史悠久的城市,往往不乏一些古老的建筑。开封也是如此。

在开封,寻找那些旧房子一定要去小胡同。一些不起眼的小胡同里往往藏着保存百年的房子。

关于房子,开封人至今还保存着很多旧的习俗。例如,开封的房产有一个怪圈,在郑州,商品房销售有“金三银四”之说,意思是三楼和四楼是最优秀的楼层,价格也最高。但是开封的一楼的售价是很高的。一部分开封人对买房置地遵循一条古训:人要接触“地气”才能身体健康。他们相信,住房在一楼,多接触“地气”,身体才会越来越硬朗。所以,在房地产开发不是很热的时候,开封人住房多是平房。

在现在的省府后街上,有不少清朝和民国时期留下的老房子。省府后街的19号院是一个典型的三进院儿。大门是相当气派的牌楼,这在当时是大户人家的象征。现在居住在这个院子里的是一户普通的开封家庭。据他们讲,这个房子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房主据说是一个秦姓地主,解放后被打倒,房子没收,后来分给工人居住。房子用青砖造就,在门边和墙上可见“元亨利贞”、“受天之佑”、“益寿”等等的雕刻字样。在开封的双龙巷,

也集中着很多类似北京的四合院一样的老房子。特别是朝阳胡同13号院子的大门,还保存着历史久远的木门,关上门,门柱在巨大的石头门臼里发出沉闷的摩擦声,声音似乎穿越百年的历史,直达现在。

这些房子是开封历史的见证,穿梭在这些古旧的房子当中,你会感觉到历史和岁月的痕迹。

开封中山大道旁边的河南省政府旧址现在成了很多医药商店的仓库。

省政府旧址院子里还留着一座欧式风格的建筑。据院子的居民讲,这个房子在解放前曾经是国民党河南省主席刘茂恩的会议室。开封解放的时候,刘茂恩先是自己在脸上涂满鲜血装死,然后混在出逃的人流中逃出了开封。

在开封,现在人盖房子,还是喜欢把房顶设计成古香古色的瓦式屋顶。据当地人介绍,房顶的瓦为金黄色代表官家、绿色代表有身份的家庭、灰色代表普通百姓。再一个看屋脊的高度也可以判断主人的身份地位。在古代的开封,不用进家门便可知道此户人家的身份。至今,开封开发的新楼盘很多屋顶设计的还是灰色的瓦,绝对不会随意地用金色的瓦

开封人眼里的。。。 一、我记忆中的开封胡同

前不久省某报发了一篇《古巷记忆》,还配了几幅照片,文章说的是开封,引起了我的注意,但是文章描绘的开封古巷——“一条条胡同,由麻石或青石叠就铺成,磨损的石板油亮而光滑……”使我产生了迷惑,这说的是开封吗?如果是开封的话,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开封了。我是1926年出生的开封娃,今年80岁了,但在我的记忆中,这样的胡同、这样的路,我却毫无印象。开封有一条东西棚板街,是用青石板铺路,它因此而得名,并在开封小有名气,但青石板并不是路面,而是石板上面铺了很厚一层土的土路。不过他所说的“明代初至清代康乾时期,开封一些官绅大户的住宅都是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装饰华丽的建筑群落……”这是对的。开封数不完的街巷民居院,也都很有点名气和十分讲究的。作为国家首批公布的24座文化名城之一,正是由于开封明、清风格的街道建筑起了主要的作用,这也是包括开封在内许多古城日渐升温的“胡同游”的瞩目所在。 二、“胡同游”主要看门楼

当人们在繁华都市的喧嚣声中生活,逐渐感到躁动不安时,到胡同、小巷中去走一走、看一看,会让人安静下来,放松情绪,甚至感到时光倒流,产生挥之不去的怀古情结。可是当你真正漫步在这些古老街巷中的时候,你能冒昧地一一进去观光吗?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实际上,“胡同游”最主要的是看一个个矗立在胡同、街巷两旁的门楼。

过去的人大都非常看重门楼,建造时不但要求高大、雄伟和壮观,也时常注意维护它的完整和整洁,因为一个门楼建造、维护之优劣,不但可以代表庭院中房屋构造的优劣,甚至可以代表庭院主人身份的高低和家世。所以说一般门楼的建造都是比较华丽讲究的。举“门当户对”这个词来说吧,现在人们常把它作为男女结亲、双方家世相当而言,但它原来指的是门楼建筑中的组成部分——大门两侧的那一对石鼓,即是“门当”。简单一点的门楼仅有石鼓的后半部分(门的础石)。“户对”则指门楣上方及门楣两侧的砖雕和木雕。木雕呈圆短柱形,长30厘米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多为一对,亦有两对者。由于它位于门户之上方,又成双成对,故名“户对”。有“户对”的门楼,必须有“门当”,这是建筑学上美学原理的运用。因此,“门当”与“户对”常常同呼并称。现在这种建筑装饰存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仅有“门当”的门楼还可以找到。 三、开封的门楼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便在开封的胡同、街巷中转转,雄伟、气派的门楼随处可见。

乐观街路北大半条街的门楼,一个挨着一个,本来都是一门三进士田家的产业。有些门楼上悬着金字牌匾,则大多是官宦人家的宅第——公馆。南刘府胡同刘昌家的宅院,不但门楼修得好,大门外胡同口还修有一座“四世宫保”的大牌坊。省府后街的冯汝骙宅,不但挂有金字牌匾,两扇黑漆大门上还镶有铜饰及巨大的铜钉。门上镶铜饰是常有的事,宅门上镶铜钉则很少见,在开封它是独一份(铜钉一般在城门和官府衙门的门上才有。一扇门上镶多少个铜钉,有严格规定,多了,是一种僭越行为,是要受到处分的)。开封新建的“开封府”各个大门的每扇门上就按规制镶有铜钉,7行9排63颗,一门两扇共126颗铜钉(冯汝骙,字星岩,汴梁人,官累至清江西巡抚,其门上镶有铜钉,为冯府增加了威严)。开封街巷中许许多多这样的大门楼里,差不多都会有一段这样那样的故事,作为茶余酒后的谈资,在民间代代流传。

四、今日开封的胡同和门楼

岁月交替,日月往复,今日之开封,胡同犹在,面目全非,明清格局的庭院能够完整保留下来的实属凤毛麟角,特别是门楼,毁坏、破损的更为严重。现已被批准为“国保”的刘家胡同的刘青霞故居(或曰刘家宅院)应该说是保存较好的宅院和门楼,但看起来也没有了过去那种威武高大的感觉。刘家宅院并排两座门楼,且不说它磨砖雕花的做工精细,单以它的高度来说,它原脊高7米、檐高4.8米,高出临街南屋脊顶,下有四步石阶,看起来就颇有气势。近年来由于街道路面提高,门楼下的四步石阶已埋入地下,门楼顿失高大之感,看起来也减色不少。虽然如此,但能保存如刘家宅院这样的门楼,遍走开封城区,为数也不多了。绝大多数门楼都破败不堪,毁坏严重,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过去一个院落、一个门楼都有主人,就是个大杂院,房子租给多户人家共住,门楼仍由房主经管。解放后很多居民院变成了公房,后来有些住户有了所住房屋的产权,有些还只拥有住房权,门楼则成了没有主人的公共设施,不但坏了无人管,任意侵占的行为也屡屡发生。我住的那个院子,原先也有一个很不错的门楼,磨砖雕饰,上有交错脊顶,下有青砖铺地,门楼拥有一间半房大小的空间,是人们夏日纳凉的很好去处。后来先是脊顶塌了,接着是临街和迎门两家住户向外扩展,使原本宽敞的通道变得狭窄了不少,再后来隔壁人家拆房重建,推倒了我们院那座孤零零的大门。几经协商,隔壁的人家方给砌了两个红砖垛,空落落架起两扇木门,看起来不伦不类,真是大煞风景。这就是门楼没有主人的下场。 五、门楼出路何在

一个城市不能只是纵横交错的柏油马路和林立的高层建筑物的简单组合,特别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封更是如此。文化是开封城市的灵魂,在城市建设上应该着力谋求建筑艺术的多元化,要努力做到建筑艺术和文化环境的有机统一、相互配合。这也就是中外许多游人到开封来,都喜欢到宋都御街和书店街观光的主要原因所在,也是如北京等许多古城要开发“胡同游”的明智所在。而“胡同游”的关键在门楼,开封应当怎么办?

根据开封门楼破败、损坏严重的实际情况,结合建设优秀旅游城市和宋都古城复建工程的实际需要建议: 一、有重点地对保存尚好的近现代名人故居如刘青霞故居(刘家胡同)、田进士宅(乐观街)、张登云宅(北太平街)门楼进行修复,恢复原貌。

二、选择适当街巷,如双龙巷等,重点规划,沿街按宋式(或明、清式)建筑风格建设房舍、院落、门楼,重现古巷风情。

开封正圆“景观化城市”之梦 一、时代呼唤“景观化城市”

如果说“走进城市看景观”,到“走进景观看城市”是一个大的飞跃的话,开封正在成为一个大景观、大花园。这既是开封人梦寐以求的一种期待,也是开封城一种实实在在的发展趋势。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任大连市市长时有句名言:“不仅要把花园建在城市里,更要把城市建在花园里。”经过几年的奋斗,大连终于成为著名的花园城市。花园城市重在绿化、美化、净化,而“景观化城市”则有更宽泛的内容和更深刻的内涵,要处处有景可观,有景可品,除优美宜人的自然环境外,更要注重挖掘、展示丰富的人文内涵。如果说传统农业社会的竞争,主要是在广大农村的话,那么现代城市经济的竞争,则主要在城市,特别是都市之间展开。于是,培育大都市、打造城市群,已成为地域性乃至国际性经济竞争的重要方略。而打造城市品牌、彰显城市个性,已成为增强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的战略手段。开封作为七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作为中原城市群中的重要成员,在发展经济、增强城市实力的同时,全力改善城市环境,打造城市品牌,靠优美的环境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实现“景观化城市”的目标,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非常现实的。经过多年的努力,开封已具备了“景观化城市”的雏形。只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充实、完善、提高,开封圆“景观化城市”之梦已不再遥远。 二、格局化的景观分布

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看,开封打造“景观化城市”,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历史角度看,开封城千百年来虽经水患,形成几城叠压的奇观,但是,整个城市的格局未变,基本保持了外城、内城、皇城三城相套和中轴线分割的棋盘式格局。此外,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遗存和河湖水面,也为打造景观化城市提供了难得的资源优势。从现实角度看,开封市景区、园区、街区分布协调,浑然一体,自成景观。景区:目前形成的北部龙亭湖——铁塔湖风景区、中部包公湖——城中心风景区、南部禹王台——繁塔风景区等,都基本形成一定规模,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中国家AAAA级景区已达7家,在全省、全国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招徕力。园区:通过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广场、绿地、园林小区不断增加,不仅成为人们休憩的良好场所,也形成了景区与街区间的自然过渡。如朱雀苑、玉津苑、金明广场、午门广场、包公堤、滨河岸园林小区、西南环城公园等,已成为旅游景区以外的另一道城市风景线。街区:传统的如书店街、马道街、鼓楼街、寺后街、徐府街、双龙巷等,改造后的如中山路、大梁路、东西大街等,虽尚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主要街区已大体按照功能与风貌,展示出各自的风姿。令人兴奋的是,只要你留心归纳梳理一番,你就会发现目前的开封,已大体形成了“三环相绕”、“三色相间”、“三区相衬”的“景观化城市”的大格局。

“三环”即大堤、古城墙、水系,“三色”即绿(林木)、蓝(河湖)、黄(景区、名胜古迹),“三区”即景区、园区、街区。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对“三环”、“三色”、“三区”巧作整合装扮,使其形成系列,再上档次,同时加大力度整治脏乱差,拆除违法和不协调建筑,那么,不久古城开封便会以亮丽的景观化姿容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主题化景区运作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