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鲁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 中心句和支撑句在文段中的作用? 2、 如何理解文章中提出的向沙漠进军? 四、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2008年的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办,这必将是举世瞩目的一届体育盛会。然而,现在北京城仍然面临着沙尘暴的威胁,大家能想想什么办法吗,替我们的政府出出注意,好让2008年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和观众来我们首都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花园一般的美丽整洁的城市?可以小组讨论,然后拿出你们认为小组最好的建议。果真有好的,我们送去北京奥体委。

五、课堂总结

1、《向沙漠进军》这样的事理说明文,作者巧妙地采用层进式结构,恰当运用中心句和多种说明方法,在语言上准确使用表数量、程度、范围的修饰限制语,使文章语言准确严密,无懈可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既希望我们的同学通过学习本文,能对沙漠有所认识,也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节约一张纸,节约一滴水,少用一张纸巾,少用一双卫生筷子,养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2、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1、2题。 七、板书设计:

向沙漠进军

竺可桢

危害大——进攻方式——抵御进攻——向沙漠进军——实现理想 为何要向沙漠进军 → 如何向沙漠进军 → 展望前景 逻辑顺序

八、课后反思:

课 题:20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材分析:

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向世人报告了罗布泊的今昔,因此大声疾呼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罗布泊的过去、现在,想象其未来,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学生的读、说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要点和

37

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读、说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罗布泊的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新疆地形图、沙漠风光图(多幅)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出示新疆地图,找到罗布泊,了解罗布泊周围的环境。你知道吗?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如明镜。那它又是为什么变成了现在的死湖呢?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请听报告文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戈壁滩 和煦 萧瑟 干涸 吞噬 裸露 .......2、解释下列词语: 浑然一体: 沧海桑田: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并边读边找出下列疑难问题的观点进行交流。 1、标题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有什么特殊意义? 2、课文是按什么思路组织材料的? 3、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简介报告文学: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经过文学加工而成。报告文学首先是它的真实性,然后才是它的文学性。所以本文中的材料全都是真是的。)

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今日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的描绘,对罗布泊荒漠的描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归纳一下变化的原因?

2、作者采用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3、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 四、质疑问难。

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38

2、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六、课堂总结。

1、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2、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1.就你身边的环境状况展开调查,写一篇调查报告。

2.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把你要说的话写在“读书笔记”上。

八、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牛马成群 “四盲” 无草 无树 无水 绿林环绕 ———————— 飞鸟绝迹 水如明镜 人迹罕至,

目光短浅 急功近利 仙湖 —————————————— 荒漠

九、课后反思:

课 题:21 旅鼠之谜 教材分析:

本文语言通俗易懂,是一篇跨文体的文章,要注意其文体特点。由于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比较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写法上的不同,整体感知旅鼠的三大奥秘。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39

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用归纳的方法概括。 教学难点:

1、以文末句“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 引发学生对生存环境的思考,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外,关注人口问题。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用简炼的语言、精彩的描写表达心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大自然有无穷的奥秘,诸如??,今天,我们到北极去探究北极旅鼠的奥秘。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各字注音:

苔藓 笃信 媲美 徘徊 迷惘 收敛 2、理解词语:

笃信 媲美 徘徊 迷惘 3、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 1、指2-3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组讨论交流: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2、教师适当点拨。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十一自然段:一对旅鼠一年的繁殖数量很不容易说明白,作者是怎样说清楚的? 2、文章在布局上有什么特点?

3、这是一篇很别致的科学小品,它的写法能不能叫做“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的知识”?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写作手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4、你从课文中得到了那些启示?结合课后练习二或课文内容回答。

40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