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概述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河流地貌概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影响到河流水量和含沙量。气候变干时,河水量减少,地面植被稀疏,坡面侵蚀加强,河水含沙量相对增多,此时河床堆积填高;反之,气候湿润期,河水量增多,植被茂盛,河水含沙量相对变少,导致河流向下侵蚀,形成了阶地。由于气候的干湿变化引起堆积、侵蚀交替作用,所成的阶地称气候阶地。

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在同一河流的上下游可形成交叉式的阶地,冰期时源于冰川作用区的河流,携带大量冰川侵蚀的碎屑物在上游段发生加积;而下游因冰期海面下降,即侵蚀基准面下降引起近海的下游河段下切加强形成阶地。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植物增生,河源地区进入河流的泥沙减少,上游段河流下切加强,形成阶地;下游段因间冰期时海面上升,即侵蚀基准面上升,出现回水,堆积加强,并将冰期所成的阶地掩埋,形成埋藏阶地。如法国罗讷河上游的最后一次冰期的阶地,高出当地河面30米,而相应阶地在下游则位于罗讷河三角洲沉积物之下至少50米。

3、侵蚀基准面下降

由地壳升降运动或气候变化引起。由地壳变动引起侵蚀基准面变化而成的阶地,称为地动型;由气候变迁引起的侵蚀基准面变化而成的阶地,称水动型。基准面下降后,河流向外伸展,原来河口附近出现裂点,加速河流下切。以后裂点位置不断上溯,裂点以下出现阶地,阶地面与裂点以上的河漫滩位置相当。

(二)阶地的类型

河流阶地根据形态和结构特征,可划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四种基本类型。

1、侵蚀阶地

由基岩构成,有时阶地面上残留极薄层河流冲积物。它多发育在河谷上游及山区河谷中,在不太长的河段中,高度比较稳定。这类阶地的阶地面是河流侵蚀削平不同的岩层而成,故称为侵蚀阶地。

2、堆积阶地

阶地全由河流冲积物所组成,一般在河流的中下游最为常见。堆积阶根据多级阶地之间的接触关系,还可分为上叠阶地、内叠阶地等。

上叠阶地是新阶地的冲积层完全叠置在老阶地的冲积层之上,后期河流下切的深度未达到先期河流的谷底。内叠阶地是新阶地的冲积层套在老阶地冲积层之内,各次河流下切的深度均达到原来的谷底。大部分的气候阶地具有这两种阶地形态。

3基座阶地

阶地由两种物质组成,上部是河流冲积物,下部是基岩。它是由于河流下切的深度超过了原冲积层的厚度,切到基岩内部而形成的。它分布于新构造运动上升显著的山区。

4、埋藏阶地

早期形成的阶地被后期冲积物覆盖埋入地下,就成为埋藏阶地,这种阶地不显露于地面。 上述四种基本类型的阶地,可以在同一条河流的同一地段出现,也可以在一条河流的不同地段出现。如果在同一地段出现,通常高阶地为侵蚀阶地或基座阶地,低阶地为堆积阶地;如果在不同地段出现,通常上游以侵蚀阶地和基座阶地为主,下游以堆积阶地和埋藏为主。

河流阶地有对称分布的,也有不对称分布的。前者在河谷两侧同一高度上分布着;后者在河谷两侧左右错列在不同高度上,它反映以河流为轴心、两侧不等量的上升运动。

(三)非河流作用形成的阶地(假阶地)

在河谷斜坡上往往看到形态上很像河流阶地的阶梯地形,但它的形成不是河流的作用,不属于河流阶地的范畴,所以,这种非河流作用形成的阶地称为假阶地。

在河谷中常见的假阶地有以下四种: 1、构造阶地

在岩层为水平构造的地区,因岩性软硬不同,抵抗风化与剥蚀的强度不同,这种因差别风化与差别剥蚀而成的阶地称为构造阶地,它的高度与级数与河流作用无关,更不反映河流深切作用的强度与次数。

2、冲积锥、洪积扇阶地

河谷两侧的溪沟在主流谷底所形成的冲积锥与洪积扇,受到主流的侧蚀作用常形成河曲陡壁,它高出河漫滩之上,很像河流阶地。有时由于随主流的摆动,引起支沟侵蚀基面的相对下降,支沟遂加深河床,切入冲积锥或洪积扇之中,并在其前端再沉积成新的冲积锥或洪积扇。新老冲积锥或洪积扇高度不同,常误认为河流阶地之残部。

3、滑坡阶地

谷坡上不稳定的岩石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地下水作用下,常发生大块的滑动,即滑坡(地滑)。滑坡体凸出在谷坡上,形状也很像阶地。滑坡阶地的物质全为谷坡上部的岩石土体。在阶地的前缘也时常产生滑坡,而造成假阶地。在野外工作中我们必须注意区别真正的阶地与假阶地。

在寒冻风化作用强烈的地区,因融冻泥流作用,在谷坡上形成起伏不大的泥流阶地,它的特点是级数多而面积小,全由泥流堆积物所组成。

阶地往往被坡积物所改造,或被坡积物所埋藏,在西伯利亚由于坡积物的发育,常常把阶地完全埋没了。

五、河口三角洲与河口湾

(一)河口区及其分段

河流入海(或湖)的地区是河流与海洋或湖相互作用之处,称为河口区。在该区范围内,一方面是河流淡水与海洋盐水相互混合和作用的水域,其水体盐度的变化是在0.1‰~30‰之间的一种冲淡水(混合水)。另一方面又是河流动力与海洋动力(主要是潮汐和波浪)相互交接过渡和相互作用的地带,其范围是上界以洪季潮区界为界,下界是在靠近河口的沿岸地带。具体分为三段,即近口段、河口段和口外海滨段。

1、近口段

上界为洪季潮区界,下界为枯季咸水界。这里主要受淡水径流控制,不受河口冲淡水上溯影响。枯季逆向潮流作用显著。洪季虽受潮汐影响,但逆向潮流作用弱或上溯距离短,多数以河流作用占优势。

2、河口段

上界为枯季咸水界,下界为洪季底层盐度为30‰的盐水界,亦即洪季盐水入侵前端位置。在这里盐、淡水直接交锋、混合和相互作用,是河口的核心部位,潮流往复作用明显。

3、口外海滨段

位于河口段下界以外至水下三角洲堆积(包括水下拦门沙、落潮三角洲等)的前缘。这里水体的底层由海洋盐水控制,表层为冲淡水覆盖的近口海域。此处潮流常常具有旋转流特性。

(二)河口区水文特征

河口区是河水与海水混合地区,水文非常复杂,其中包括河流水动力的变化、盐淡水的混合、河流的径流量与输沙量、河口潮汐和潮流、河口波浪作用等,它们对三角洲的形成影响很大。分述如下:

1、河口水动力的变化

河流入海,从固定的河床进入开阔的海洋时,水流发生一系列变化。首先水面比降逐渐减小,并趋向于零。这时的水流是一种惯性流,它不再从外界获得能量,而只靠消耗本身的势能来维持流动,因此流速降低。加上河口的水流展宽、河海水混合时的阻力,以及受海底和侧向水体的摩擦力等作用下,流速进一步降低,从而发生沉积。

2、盐淡水的混合

河水是淡水,海水是盐水,两种水体的密度和化学性质不同,混合后对河口动力和泥沙沉积都将发生重大的影响。在水体混合中,密度差异起着重要的作用,贝茨(1953)应用射流理论分析密度不同的水体在河口区混合后所产生的变化,并以此对三角洲的形成作了理论上概括。不同密度的水体混合,将发生三种情况:

(1)河流进入海洋时,由于河水密度小,海水盐度高,温度低,密度比河水大,所以形成一种低密度流,呈平面射流形式,产生二维空间的混合作用,海水因而浮载着河水及其带来的泥沙进行扩散。因为轻、重水层之间稳定,垂直混合受到抑制,故射进的水流流速的降低和展宽速度都比较慢,在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三角洲形状和规模将受河口流量大小的影响。如果流量中等到大,将形成尖头形、扇形或鸟足形三角洲;若流量小,则在口外形成新月形沙坝。

(2)河流注入淡水湖泊时,两种水体密度相近,出现等密度流,形成轴向射流形式,产生三维空间的混合作用,水流展宽较快,流速急剧降低,沉积的泥沙由粗变细,相应形成了吉尔伯特型三角洲。

(3)注入水体密度大于受水盆地水体密度时,则出现高密度流,较重的水体沿底部流动形成平面射流形式,上下层水体之间的垂向混合作用受到限制,如冷水注入暖水湖泊中,又如浊流流出海底峡谷,形成海底扇堆积等。

根据河流径流量与潮流量的比率不同而将盐淡水的混合程度分三种类型:

(1)高度分层型(A型):当径流远较潮流为强时,淡水较轻居于表层,海水较重位于底层,沿河底侵入形成盐水楔;盐淡水分层流动,边界面明显。这种现象称为密度流或异重流。大量淡水河口多属本类型。如珠江的西江磨刀门河口就出现了高度成层的盐水楔异重流。盐水楔顶端所在的位置是河口区沉积严重的地点,形成水下浅滩。因其位于河口附近,故又称“拦门沙”。

(2)部分混合型(B型):当径流与潮流都比较强,底层的盐水向上扩散,上层淡水也向下传送,盐淡水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面。但底层和表层水流的含盐度仍有显著差别,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存在密度梯度。细粒泥沙随涨落潮水流上下漂移,在憩流(即平流不动)时沉积下来,沉积区为盐水侵入的上下限之间河段上。长江口即属于这一类型。

(3)充分混合型(C型):潮流强大超过径流作用时,盐淡水混合比较均匀,在垂直方向上盐度差别已很微弱,往往可以忽略不计,但水平方向上密度梯度仍然存在,如钱塘江口。

由上述可知,这三种混合型的划分是取决于河水量和潮流量的比率。在这里以混合指数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