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份试卷汇总)2019-2020学年山东省滨州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达标测试模拟试题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4份试卷汇总)2019-2020学年山东省滨州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达标测试模拟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 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好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B.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C.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

D.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与儿女讲论文义 ..B.下车引之 思援弓缴而射之 ..C.元方入门不顾 江春入旧年 ..D.白雪纷纷何所似 水何澹澹 ..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gài)汲(jí),常一人居外。 ..

B.杞(qǐ)国有人忧天地崩坠(zhuì),身亡(wú)所寄,废寝(qǐn)食者。 ....C.若躇(chú)步跐(c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yōu)其坏? ...D.其人舍(shě)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人一旦定下自己的目标,就应当一门心思地朝着实现目标的方向前进,途中不能左顾右盼,见异思...迁。 .

B.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中,人类就应该对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知识刨根问底,乐于探究。 ....C.作为领导干部,对群众的安危疾苦漠不关心,就是变质。 ....

D.侵华日军残忍地用活人做实验,以便精益求精地造出威力更强大的化学武器。 ....5.(题文)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 A.原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们缺乏精神追求。 改句:改革开放30年来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少了很多精神追求。

B.原句: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不愧为光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不愧为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改句: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C.原句:互联网正在全面改变世界,正在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交流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

改句:互联网不正在全面改变世界,正在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交流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吗?

D.原句:谁也不会否认地球围绕太阳转这个简单的事实。 改句:谁都不可能不知道地球不是围绕太阳转这个简单的事实。 二、名句名篇默写 6.古诗文默写。

(1)水何澹澹,_______。树木丛生,______。(曹操《观沧海》) (2)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_______,行舟绿水前。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发诗人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溪亭 (宋)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下列能准确表现时间变化的一组词语是() A.清秋 日暮孤灯B.月初白 流萤渔歌起 C.日暮 月初白 孤灯D.清秋渔歌起 孤灯 2)下面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借景抒情,“馀思”和“酒半醒”写出了作者心绪不宁。

B.“穿”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孤独、徘徊的情形,而“数”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童心未泯。 C.尾联之景更添了凄凉孤寂、漂泊无依之感。

D.诗歌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予诗人的深长情思,颇具特色。 四、综合性学习

8.升入初中,同学们组建了新的班集体,班级开展了“展示自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精彩开场)如果你是活动的主持人,在大家自我介绍前,需要说几句开场白,你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自我介绍)请用简洁的语言向大家作一下自我介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竞选演讲)班内竞选班长,请你也参加,并写一段竞选班长的演讲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 9.《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________) (2)去后乃至(_____) (3)相委而去(_____) (4)下车引文(_____) 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3)翻译下列句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下述一些内容。

起因:____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___; 高潮:_______________;结局: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_____)过中不至, (______)去后(_______)乃至

6)对于元方来说,友人缺乏哪两种品格?缺乏的品格具体表现在哪? 7)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 8)“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9)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10)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请写出一句与此相关的名言:

11)你知道类似道韫、元方的故事吗?请写出一个相关的人物及其事件。 10.文言文阅读

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亦说乎 说:______ (2)温故而知新 新:_________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 (4)博学而笃志 笃: _________ ..2)选出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

C.下车引之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六、现代文阅读 11. 动人春色不须多 王本道

①听朋友抱怨说,北方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又匆匆离去。北方,简直就没有春天!

②其实,相对于南方的“四季如春”,北方的四季当属最分明的了,只是因了北方的春天在热烈之中不乏有种平淡——纯粹、悠远、平和而寂寥,春色似乎是在春夜里潜滋暗长着。这种不事张扬的“暗长”,使得众多的人难以察觉。每年立春过后,尽管依然寒气逼人,但是大地已经苏醒,万物开始复苏,雨水过后就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了。田野里的麦苗由浅黄变得淡绿,泥土中的小草也跃跃欲试,等待着“春风吹又生”。该是踏青的季节了,人们被春风鼓动着,三五好友,结伴而行。踏青不一定要远行,近处的郊野、岗坡、湖边就足够了。沿着松软的小路缓行,淡绿色的枝头时有三两只鸟儿啁啾跳跃,不远处的菜地里,青的葱,绿的菠菜可着劲往上长。更让人心动的是野菜族一团团、一簇簇在田埂地头热热闹闹地相拥着,那抹鲜活的嫩绿,醉了春风,让人喜在心头。

③记得当年在乡下“插队”,“春荒”是很难熬的。每天起早贪晚的下地干活,却又青黄不接,只有啃着玉米饼子就咸萝卜,吃得嗓子直冒酸水。后来,同学们跟老乡学会了挖野菜:苦菜、荠菜,白花菜……中午回来,同学们把挖到的野菜聚到一起,洗净后摆到饭桌中央,大家一口玉米饼,一口蘸着大酱的野菜,吃得真是香甜。打那以后,野菜在我心中就成为了春的标志和参照。

④北方的春天或许不如南方那样浓烈,那样春深似海,然而争奇斗艳的古典诗词对春的咏叹,也并非是用平丽的词藻去铺陈春光的艳丽芳菲,大多是寥寥几笔,就足以勾人心魄了。“春江水暖鸭先知”“陌头烟柳绿烟丝”“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些咏春的绝唱都是以接近直白的语言采撷浓春之中的一两个饶有意境的景观后,便止笔而留白。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⑤细细想来,写诗是这样,人生也莫不如此。几十年的光阴稍纵即逝,能够做成一两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选择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过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做一两件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这是一种意境。

若在有限的时间里,既想当官又想发财,鱼与熊掌都想兼得,到头来只能落得个“轻薄桃花逐流水”的结局。鉴古观今,贪胜求全者,无不心浮气躁,最后以失败告终。 ⑥“动人春色不须多”,善哉斯言! 1)第②段写出了北方春天的什么特点? 2)请揣摩第③段画线句子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3)本文第②段和第④段两次提到南方的春天,有何用意?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⑤段“细细想来,写诗是这样,人生也莫不如此”这一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5)“动人春色不须多”在文中蕴含什么哲理?结合实际,举一例子加以说明。 哲理: 举例:

12.现代文阅读《春》。完成小题(15分)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

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对选段①文字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虫、树、花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B、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花朵、果实、野花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C、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树上、花下、遍地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D、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树木、花朵、昆虫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2)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现力。(6分)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2)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3)“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仿佛”的作用是什么?(3分)

4)选文第②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春风?描绘了春风哪些特点?(3分) 七、作文

13.根据下面语境,展开联想和想象,按照要求将语段扩写成一篇记叙文 ……

我终于登上了“和谐号”环岛列车,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环岛游…… ……

那一个个瞬间刹那,都让我感受到了美。去吧,人生旅途上,桥梁依然坚固,隧道依旧光明。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5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