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2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语文 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作者(李斯)在策略上有何高明之处?《谏逐客书》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两点:1,李斯在谏书中采取了完全站在亲王“跨海内,制诸侯”的角度,从秦国的强盛危亡着眼,不为客说,专为秦谋,详述逐客之功,略论逐客之过的论说策略,而且采取了重于事实明理,轻于据理力争的论述方法,证之以史,拟之以物,明之以是非,晓之以利害,用充分的历史事实和现实事实通过严谨明晰的论证得出无可辩驳的结论。其二,该谏书还具有婉转的措辞和犀利的语风完美结合的显著特征,并且十分讲究语言的精心运用,把这篇奏书写的极富文采,其句式骈散相间,错落有致,并且词彩缤纷的大肆铺陈,气势充沛的排比,字字珠玑的精确动词,生动贴切的类比推理也极大的增强了谏书的说服力。李斯的这篇《谏逐客书》堪称奏书典范,千古美文,因此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2,是否认同李兆若称本文为“骈体之祖”?《谏逐客书》

不赞同,骈体是一种要求词句整齐的问题,多用各种句子,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多用历史典故,注重辞藻华美和声韵的和谐。用骈体写的文章又叫骈体文或者骈文。骈体文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例如曹植的《洛神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庾信的《哀江南赋》。虽然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具有早期骈体文的基本特点,例如其中“臣闻地广之粟多,······”其中有三个排比句,一个对偶句,冰洁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气势充沛,但是我们并不认同李兆若的《谏逐客书》是“骈体之祖”的说法,因为在李斯之前,李斯的老师荀子的《劝学》同样具有早期骈体文的特征,还有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样也有早期骈体文的特征,所以我不认同《谏逐客书》是”骈体之祖”的说法。 3.《沈园》(其一)是如何借景言情,来表达对往事的感伤的? 陆游在《沈园》(其一)追忆了与唐琬离异后有一次春游时在沈园邂逅的事情,描写了物是人非的悲伤。诗歌用借景言情的手法,以斜阳暗淡,画角哀鸣来渲染气氛,眼中之色,耳中之声无不清凉哀怨,于是触动诗人的伤心情怀。第三句“伤心”二字有眼前景象转入回忆,第四句借桥下春波当年曾映照过唐琬的身影,展现出那深藏诗人心底那翩若惊鸿的美好形象。 4,《沈园》(其二)是如何运用反衬笔法,来表达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的? 陆游在《沈园》(其二)中表达了对唐琬忠贞不渝的感情,些刻骨铭心之思。诗用反衬笔法,以“柳老不吹绵”-草木无情,来反衬自己四十年不变,至老弥坚的一网深情,自己将化为会稽上山的一抔黄土,仍要凭吊遗踪,泫然泪下,这是何等坚执的情感抒发。 5.对《秋兴八首》(其一,其四)的····看法? 杜甫于766年在夔州所写的《秋兴八首》七律组诗以宏阔的意境悲壮的笔调渲染了唐王朝经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的凄凉景象和诗人关心国家和百姓命运的真挚感情。《秋兴八首》(其四)以社会人事意象写意,前六句用“长安似弈棋”比喻安史之乱后的国家形式任然变幻莫测,及写朝堂易主,政局不稳,烽火四起,社会动乱,写的气势磅礴,悲壮苍凉,即使尾联以“御龙寂寞”为喻,曲折的表达了唐朝时局动荡中百姓的困窘处境,也蕴含着杜甫满腔难以言表的苦衷,国家如此残破,政局如此混乱,百姓如此遭难,诗人却不能有所作为,其悲伤抑郁的心情可以想见。因此,尾联的语言看似平常,却意蕴丰富,绝不像有些人说的此诗尾联境狭短,全诗虎头蛇尾。此诗正表现了杜甫晚年思想上更加复杂深沉,艺术上更加圆熟老到,风格上更加沉郁顿挫,《秋兴八首》就是最好的证明.

6.指出两诗中的对偶句,具体说说他们的精到之处。 答:“其一”的对偶句是诗的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和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其二”的对偶句是诗的颔联“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和颈联“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驰”。这两首七律的对偶句都是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如“波浪”对“风云”,“兼”对“接”“王侯第宅”对“文物衣冠”“驰”对“震”。因此几联对仗工整,平仄相间,表意准确,音韵和谐。 《张中丞传后叙》

一、体会并说明本文记叙与议论并重的特色。

答:本文的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谬论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的事迹,以补李翰《张巡传》之不足,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守一城,撼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续了张巡、许远的一些轶事,为睢阳保卫战中的几位英雄人塑像立碑。前后两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内在联系:前者之议论是后者叙事之“纲领”,后者之叙事是为前者之议论提供事实佐证。两部分都都紧紧围绕着赞扬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展开。

二、韩愈写作本文的起因是什么?主要意图是什么?

答:写作原因主要有三点:一、补缺李翰《张巡传》之不足。二、以此文纪念歌颂张巡、许远、南霁云抗击安史叛军、为国壮烈牺牲的英雄们,为英雄们塑像,使之青史留名。三、弘扬正气,打击邪恶,为许远辩诬雪冤。

三、具体分析本文用传神的细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答:文中几个英雄人物形象生动,光彩照人,这主要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张巡的好学、记忆力超人和就义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都是文中的精彩片段。其次,作者有意让英雄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之从容镇定、博闻强识、视死如归,许远之宽厚谦和、甘心让贤,南霁云之忠勇刚烈、嫉恶如仇,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此外,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也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

《婴宁》

一、作品中是怎样描写婴宁“笑”的音容姿态的?

答:作者将娇憨的婴宁处处与烂漫的鲜花映照来写,使“笑”与“花”成为少女天真的个性鲜明的象征性因素。如“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举头见生,遂不复簪,含笑拈花而入”等处的描写。 二、分析婴宁的性格特征

答:婴宁生父是人,生母是狐,长期由鬼母教养一直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圣、深山幽谷中,这样的环境养成了她天真烂漫、纯真娇憨而又略带狡黠的性格。但是婴宁的性格最终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无时不笑”到“时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这种变化意味着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对社会礼法的顺应,这是不得已的,但又是社会人生的必然。狐女要走出荒山深谷投身人类社会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必须要经过这样的洗礼,这象征着人类永远无法摆脱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形象矛盾的困境,小说的深刻内涵整体现在这里。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汇聚而成。《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老子》,相传为老聃所作,编订于战国中期,《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

《容忍与自由》 胡适 我十七岁的时候曾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几条“无鬼丛话”,其中有一条是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 高尔文在日内瓦掌握了宗教大

权,居然会把一个独立思想、敢批评高尔文的教条的学者塞维图斯定了“异端邪说”的罪名。 余秋雨散文《都江堰》、《道士塔》,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人,李白《古风》共五十九首,是诗人在京师长安期间和离京后几年间的五言古体诗汇集。(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杜甫,现实主义,《秋兴八首》是杜甫在漂泊寄居夔州时所作的八首七律组诗,秋兴,因秋色秋景而感发情怀。 《沈园二首》,陆游,因陆母不满唐婉,夫妻被迫离异。 《婴宁》,蒲松龄,喜剧性手法。 《一滴水可以活多久》,迟子建。 《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喜剧性手法。他的小说以诙谐幽默见长,寓悲于喜,形成”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念奴娇》,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 《大同》《礼记》,西汉戴圣,儒家经典,三礼(《礼记》《周礼》《仪礼》),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二、翻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日常起居要态度端庄,担任工作要敬慎认真,和人交往要忠心诚恳.)

天之道,损有余而不足。(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小孩得以顺利成长。使死了妻子的丈夫,死了丈夫的寡妇,失去父母的孤儿,失去儿子的独老,有残疾的人都能有所供养。)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向下看着洛阳河川,茫茫无际的走着叛乱的军队。鲜血流出把路边的野草都染红,叛乱和从逆的人都成为了官员。)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这里我见到她美丽的侧影惊鸿一现。)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连柳絮都没有了,我已是古稀之年,行将就木,仍然来此凭吊,泪落潸然。)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