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文言文句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7)傅致之:傅通缚 (8)趣:通促。

(1)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

译文: (2)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

译文:

(3)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

译文:

解析:(1)“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中的“为”表被动。(2)“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罢”要译为“被免除”。(3)“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贬”要译为“被贬为”。

答案:(1)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财物造成冤狱,郭劝替他昭雪免罪。

(2)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却又升任工部侍郎。

(3)又批评对刘从德遗奏的恩典太滥,被贬为太常博士、监潍州税。 [参考译文]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考中进士屡经升迁为太常博士,特旨升职为尚书屯田员外郎,因为母亲年老而坚决推辞,又改任通判莱州。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财物造成冤狱,郭劝替他昭雪免罪。当时宋绶出朝为应天府知府,杜衍在荆南任职,郭劝说:“宋绶有文才学问,杜衍清廉正直,不应派在地方。”又说:“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在京拖延不去陈州,觊觎宰相之位;其弟钱惟济现任定州总管,自己申请改派留后;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却又升任工部侍郎。请催促钱惟演立即返回任所,罢免钱惟济的兵权,追回对胡则的任命。”又批评对刘从德遗奏的恩典太滥,被贬为太常博士、监潍州税。 改任祠部员外郎、莱州知州。

(三)宾语前置句

——判定形式,调整前置的宾语到动词后

1类型: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

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谓语动词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其常见的类型有三种:

类 型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用“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语 例 句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唯利是图(成语) 唯命是从 唯马首是瞻 唯马首是瞻: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

2[针对训练]

(2015·上海高考,改编)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唐主立齐王景遂为皇太弟。徙燕王景达为齐王,领诸道兵马元帅。景遂尝与宫僚燕集,赞善大夫张易有所规谏,景遂方与客传玩玉杯,弗之顾。易怒曰:“殿下重宝而轻士。”取玉杯抵地碎之,众皆失色。景遂敛容谢之,待易益厚。

(1) 皇太弟:储君的一种,与皇太子,黄太孙,黄太叔一样,

都是皇位继承人的封号。 (2) 燕集:宴饮聚会,燕同宴

景遂尝与宫僚燕集,赞善大夫张易有所规谏,景遂方与客传玩玉杯,弗之顾。

译文: 答案:李景遂曾和宫中僚属聚会,赞善大夫张易有所劝谏,而李景遂正和客人们传看赏玩玉杯,不回头理会他。

[参考译文]

南唐主立齐王李景遂为皇太弟。改封燕王李景达为齐王,统领诸道兵马元帅。李景遂曾和宫中僚属聚会,赞善大夫张易有所劝谏,而李景遂正和客人们传看赏玩玉杯,不回头理会他。张易愤怒地说:“殿下看重宝物而轻视士人!”抓过玉杯来摔在地上砸碎了,众人都大

惊失色。而李景遂收起笑容向张易道歉,从此对张易更加重视。

(四)省略句

——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

1类型: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蒙

后、承宾、对话省略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类 型 例 句 ①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 ②(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 省略主语 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话省略主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承前省略谓语) 省略谓语 ②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略谓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动词宾语) 省略宾语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 省略介词 省略兼语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 2[针对训练] (2016·江苏高考,改编)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1) 朔:农历每月初一,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十五。 (2) 大父:祖父 (3) 入闱:入考场。

(4) 秋闱:指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一般

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5) 春闱:指会试。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

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乡试后第二年各地举人汇集京师应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举人取得“贡士”资格后,方可参加殿试。 (6)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译文: 大父:祖父 答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后面就没有再出现“经书题”,在翻译时要补出来;“入耳”应为“入(于)耳”,省略介词“于”;“辄塞耳……”前省略主语]

[参考译文]

甲午年正月初一,祖父就进入南都,在鸡鸣山读书,日夜不止,患了眼病,在帏下安静地打坐了三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参加科举考试,还没有到中午,就写完了文章,文章分发到一位老教谕房内。老教谕拿自己选取的文章,呈给大主考官李九我。李九我责骂文章不够好,下令第二次呈上文章,呈上的文章不够优秀,又一次呈上,第四次、第五次呈上文章,房中的文章快要送完了,教谕恼怒地哭泣起来。主考官检查他呈上的文章还缺少七卷,询问教谕,教谕说:“那七卷文章很不通顺,只能留下来当作笑料罢了。”主考官说:“赶紧取那些所谓的笑料来!”李公一见(祖父的)文章,拍手称赞,认为文章写得很妙,洗掉原来的评分另用丹铅重新打分。《易经》这一科目把祖父划作第一,龚三益第二,其他的都划归高等。

第二课时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