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尔梅游历考(简化)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阎尔梅游历考(简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下自注:“壬辰十二月初七。”

途经高唐(今为山东聊城市高唐县)、禹城(今山东禹城)、齐河(今山东齐河)。

《全集》卷四五律《山东集》卷八之三上有《高唐至禹城道中》,《齐河道中望岱》诗。

十二月十五日,抵济南,下济南狱。

《全集》卷五七律《山东集》卷九之三上有《大名总督马光辉移会总河杨芳兴总漕沈文奎特疏参余下山东按察司狱》诗,题下自注云:“壬辰十二月十五日。”

顺治十一年(1654),于去年十一月,阎尔梅已移宽侯所,鲁《谱》:“癸巳十年,在狱中,十一月,移宽候所”。是年春,阎尔梅仍在济南,于是便游玩了济南诸名胜,如历下,华不注,龙洞山,佛峪精舍,趵突泉,大明湖,北极宫等并留下了《济南春游》,《 登华不注有感》,《趵突泉》,《北极宫临大明湖济南城内巨观也题之》,《游大明湖夜归》,《游龙洞山》,《题佛峪精舍》等诗篇,鲁《谱》甲午十一年:“仍在济南,时司李詹谨之素重山人,阴护之。出入听山人便,以是得游目于趵突华不间”。

暮春,阎尔梅开始由济南南下,他先至方山。

《全集》卷四五律《山东集》卷八之三上有《游方山》诗,阎尔梅自注云:“即灵岩寺水经谓之玉符山在泰山后八十里。”

按:由诗中“久客忘时序,来游适暮春”句,可知此诗当写于移宽侯所时,时当暮春。

后阎尔梅继续向南游历,依次顺序是先游泰山,谒日观峰,再向东过姚庄抵莱芜,游藏龙峡。

《全集》卷四五律《山东集》卷八之三上有诗《泰山》。

《全集》卷四五律《山东集》卷八之三上有《登太山》,《日观峰 》诗,题下有自注云:“太山绝顶山崖上”,《姚庄偕赵配五憬五信五共饮西园》,《游藏龙峡》,题下自注:“在莱芜城西南十里。”

后阎尔梅又折汶上,遇朱毅韬。

《全集》卷四五律《山东集》卷八之三上有《送朱毅韬归昆山讳肃》诗其二有:“采风来汶上,送客返江南”。

八月朔,阎尔梅终于由山东到达了家中。

《全集》卷三五律《南直隶集》卷八之一上有《山东夜归》诗,题下自注云:“甲午八月朔日。”

按:诗中其三有“旱魃三春酷,阳侯七月烖”指三月有虫灾,七月又有水灾,可知阎尔梅至汶上时当在七月了。

第十六次游历

本次游历起于顺治十二年(1655)至顺治十五年(1658)。主要途经虞城、归德、尹店、赵屯、七步、游高阳里、通许、朱仙镇、扶沟、伏村、洛阳、渑池、陕州、平陆、汾阴、河津、阌乡、华阴、长安、游甘泉九嵕、咸阳、少华山、杞县、游铁里河、通许、许州、禹州、大隗山、崆峒山、密县、杞县、临颍、杜郎、许州、登封、少林寺、杜郎、鄢陵、通许、杞县、睢州等。详考如下:

山东司李三提不至,乃会徐州佥事以兵来,单臣素、李玉韬闻信,冒雨来候,兼有所商,山人谢之。八月十九日,山人方在冯尔常处夜饮,而兵已至,围南庄居宅,室人张氏、樊氏皆缢死。” 张《谱》载:“乙未永历九年清顺治十二年,山人五十三岁,居沛。初,山人之归也,

顺治十二年(1655)初,阎尔梅往返于沛县、济南共三次。

鲁《谱》载:“乙未十二年,仍在济南。初,山人出游一月,凡再三至百日许,蹔还又至,则促司李勘问。司李使谓山人,所以迟迟者愿为公地盍托有力者,山人不可。山人再还,凡三返,后遂不至。”

按:阎尔梅此段行程应该是由运河至山东后沿济渠经寿张(今为山东阳谷县寿张镇)、范县(在今河南濮阳市范县东)至开州(今河南濮阳市)后又由滑县(今为河南安阳市滑县)抵东明(今为山东东明县)。

第十七次游历

本次游历起于顺治十六年(1659)春至康熙元年(1662)冬。主要途经寿张、范县、开州、东明、济源、猗氏、安邑、芮城、陕州、华阴、关中、咸阳、榆林、宁夏、兰州、枹罕、兰州、天水、永寿、武功、长安、曲江、鄠杜、兴平、凤翔、岐山、宝鸡、终南山、凤县、褒谷、汉中、保宁、成都、青神、峨眉、成都、汉中、兴安、郧阳、均州、襄阳府、武昌、樊湖、巴河、武昌、黄州、蕲州、庐山、九江德化、金坛、虎丘、扬州、宝应、淮安。详考如下:

顺治十六年(1659)春,阎尔梅由河北入河南济源(今为河南济源市)。 张《谱》载:“己亥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八年七月,山人五十七岁。正月,殓室人张氏、樊氏,乃复出游,由河北抵济源。鲁《谱》:‘复由河南之河北,取道修武。’今案:‘《集中从修武抵丹口》诗有 ‘久苦风沙游兴倦’之句,知非此时语气也。’”

《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有《历滑县开州抵东明访袁杜少》诗,诗下有注云:“颛顼、帝嚳二陵在滑东北。毛河在大名北,漆园城在东明内,

有庄子庙。铁丘在开州北,即蒯聩登望处。三豕渡河,子夏事,是年己亥,故用之。”

第十八次游历

本次游历起于康熙二年(1663)秋至康熙五年(1666)暮春,主要途经赵魏、山东泰山、曲阜、少昊陵、防山、泗水、陪尾山、京师、昌平州、居庸关、保安州、鸡鸣山、宣府、大同、应州、雁门关、京师、湖陵。详考如下:

康熙二年(1663)秋,阎尔梅复游赵魏。

《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有《九日偕六如登高》诗。 张《谱》载:“癸卯永历十七年清康熙二年。??秋,出游赵魏。相文案:‘《泗山家传》:‘还沛后,复出游赵魏间。’而不著何年,据《在大名时九日偕六如登高》诗自注:‘焸儿置一别业于河南,非余意也,故责之。’是九日大名之游,焸故从行者也。《家传》又言:‘有徐州人以私意干山人,山人怒斥之,其人惭去,后有仇者讼之,遂引山人,刑部见山人名,前案又作,是其事周折颇多,当游赵魏时必已见祸机之伏,故有‘风波未定’之语,因以置家责焸,其事当在本年之秋,无疑矣’”。

未几,为仇家所攀,复亡之山东,游泰山。

《全集》卷五七律《山东集》卷九之三有《先慈昔在病中谕余必三礼泰山今竣事矣报命》诗。

按:据诗中“万死复开亡命路,九原应恕苦心人”之句,可知此年阎尔梅出亡于山东。

后,阎尔梅经衮州至曲阜,谒孔庙、周公庙,拜先师墓。 《全集》卷五七律《山东集》卷九之三上有《重过兖州有感》诗。 另有《曲阜谒孔庙》诗。 有《拜先师墓》诗。 又有《周公庙》诗。

再由曲阜登少昊陵遂至防山,后又从泗水(今为山东衮州市泗水县)至陪尾山。

《全集》卷五七律《山东集》卷九之三上有《从古曲阜登少昊陵遂至防山》诗。

另有《从泗水县至陪尾山, 即泗源也,今号泉林》诗。

康熙三年(1664)春,阎尔梅至京师昌平州(今为北京市昌平区),游天寿山,谒先帝陵。

《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上有《天寿山》诗,题下自注云:

“山在昌平州北十五里,东西列十二陵,中为长陵。”

另有《谒先帝陵哭之》诗,题下自注云:“陵在天寿之西,今称小红门。”诗中自注云:“三月十九日事。”

按:由诗中首句“遁迹江湖二十春,潜来故国察风尘”可知,由甲申国变至今正是二十年,此诗作于本年。

后,出居庸关(今为北京市昌平区)至保安州(今为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再从鸡鸣山抵宣府(今为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县)游宣府东山、北山。

《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上有《题居庸关》诗,题下自注云:“关是太行山尽北第八陉。《淮南子》云:‘天下九塞,居庸其一也’即此。”

另有《从鸡鸣山至宣府》诗,题下自注云:“鸡鸣山在保安州西北二十里即磨笄山。”

有《宣府》诗。

有《游宣府东山偕戴无忝吴采臣》诗。 又有《游宣府北山偕嘉禾李武曾诸子》诗。 七月十五日,登镇朔楼。

《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上有《七月望日登镇朔楼》诗。 按:镇朔楼位于今张家口市南。

尔后,西至大同(今为山西大同市),主怀仁县吴澹庵官署,时游土木驿、白登山。

《全集》卷四五律《北直隶集》卷八之二上有《土木驿》诗。 按:土木驿在今土木堡,属河北怀仁县。

《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上有《白登山》诗,题下自注云:“古平城今为阳和卫属大同。”

康熙四年(1665)春夏,仍在大同,秋至应州(今为山西大同应县),后又到雁门关送李天生归陕。

张《谱》载:“乙巳永历十九年清康熙四年。山人六十三岁。秋,至应州,晤李天生。《受祺堂集·重九后传应州座晤古翁阎先生喜而有作》诗:‘北斗壶浆满,南箕剑履新。塞高霜渐重,天阔雁初宾。老眼惊离合,狂歌慰苦辛。灅阳贤刺史,留榻待遗民。木落钟声远,帷搴烛气流。美人宁易得,班马欲重留。月缓黄花夜,天分缟带秋。中原多战鼓,逸兴在边州。’李天生归陕,送之雁门。诗见集中。相文案:‘《受祺堂集》:‘天生留晋北凡八年,甲辰岁由关中还晋,过太原与傅青主饮于崇善寺,其与山人会于应州及由雁门谋归陕,盖皆在是年之秋,观山人有‘人不测蛇龙’语,天生亦有‘班马欲留’语,可知为乙巳秋同时事也。又案:“《顾亭林年谱》:‘次年丙午与天生辈二十余人勼资垦荒于雁门之北,则是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