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论战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论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阶级革命派按照自己的理解,论述了社会革命与平均地权之必要性。有的说:“土地者,一国之所共有也,一国之地当散之一国之民。今同为一国之民,乃所得之田有多寡之殊,兼有无田有田之别,是为地权之失平。”②有的说:“社会革命宜与政治革命并行”,“今后革命,固不纯恃会党,顾其力亦必不出于豪右,而出于细民,可预言者也”。他所说的细民是指包括农民在内的劳动者③。立宪派虽然对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封建主义的思想进行过战斗,但从来不敢触动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这是他们听到讲社会革命就害怕的原故。在这点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言论,显然是站在更先进的地位。

对于这场在革命派与立宪派进行的论战,究竟谁胜谁败,立宪派的《新民丛报》在1907年自己做了结论:“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国中,今则得法理论、政治论以为之羽翼,其旗帜益鲜明,其壁垒益森严,其势力益磅礴而郁积,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革命党指政府为集权,詈立宪为卖国,而人士之怀疑不决者,不敢党于立宪。遂致革命党者,公然为事实上之进行。立宪党者,不过为名义上之鼓吹。气为所慑,而口为所箝。??”④

革命派之所以有如此压倒之声势,并不在于他们的法理论、政治论多么高深。立宪派方面像梁启超这样的人,比起革命派来,还更善于谈资产阶级的政法理论。阶级斗争的实际形势越来越紧张,用资产阶级思想来论证革命的必要性,虽然流露出许多弱点,但却能对广大群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是必然的。

②《孙中山全集》第一卷,页232。③《答和事人》。《饮冰室文集》之十一,页45。①光绪三十二年五月,署名壁上客的一个人收集《民报》和《新民丛报》的主要论战文章,编辑出版了一本《立宪论与革命论之激战》。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页669、670。①与之:《论中国现在之党派及将来之政党》。《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页613。②杨度:《〈中国新报〉叙》。同上书,页872。①梁启超:《答某报第四号对于本报之驳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页240。②陈天华:《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同上书,页121、124。③汪精卫:《再驳〈新民丛报〉之政治革命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页472。①梁启超:《开明专制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页180。②康有为:《法国革命史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页308。③梁启超:《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同上书,第一卷下册,页805、811。①梁启超:《新出现之两杂志》,刊于《新民丛报》第八十八期。②梁启超:《敬告当道者》,刊于《新民丛报》第十八期,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页225。康有为早在1898年的《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天下民性可静而不可动也,一动之后,如转石于悬崖,不至于地不止也。”①寄生(汪东):《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同上书,第二卷上册,页127、129。②思黄(陈天华):《中国革命史论》。《民报》第一期,页53。③梁启超:《暴动与外国干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页284、290。④寄生(汪东):《革命今势论》。《民报》第十七期,页45。①陈天华:《中国革命史论》。《民报》第一期,页52。②梁启超:《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页237。①汪精卫:《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同上书,页417。②汪精卫:《再驳〈新民丛报〉之政治革命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页469。③梁启超:《社会革命果为今日中国所必要乎?》。同上书,页340—342。①梁启超:

《开明专制论》。同上书,页189。②韦裔(刘师培):《悲佃篇》。同上书,下册,页752。③悬解(朱执信):《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页440—442。④与之:《论中国现在之党派及将来之政党》。原载《新民丛报》第九十二期,同上书,下册,页607—60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