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禅经-讲解(南怀瑾1992)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达摩禅经-讲解(南怀瑾199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了,这个息只有呼出去,不回来。所以要晓得一切众生的生命根本,风息的重要。

息则是身行 世尊之所说 亦名根本依 众生所由转

风息的作用是身体上生命的活动“行阴”。这个生命活到行阴是很重要的一部份。也就是说它来去生灭,生命活到就是行阴的作用。这是佛告诉我们的。所以我们的生命拿地水火风来讲,是气的关系。风大是我们的根本依。众生所由转:一切生命活到就是这个风息所转变。

是息既已灭 命则无所依 以能持命根 故说众生数

所以这个息假设停了,你就没有命了,死了。所以这个息不是讲来去。它根本的能量。以能持命根:保持我们的命根,维持生命靠它。故说众生数:所以众生有那么多种,就是一个气的变化。 阿那般那念 缘风为境界 虽曰正思惟 而非真实行

所以这个修出入息法门,练气。阿那就是入气,般那就是出气。我们心心念念与它配合修持。这是以风来做修持方法的境界。虽然也是修禅定的一种法门,可是这个并不是道,这是一种方便法。 一切所修观 彼悉缘风起 于观有差别 次第今当说

他说你得止以后,得定以后,一切所修的观行法门,观想,观心等等。如果没有这个出入息的根本作用,你还起不来它的真功用。所以在观行当中的差别,要

达摩多罗禅经(南公怀瑾老师1992年讲于香港)

29

大概、简单的告诉你们。

阿那般那念 分别有三种 所谓从闻起 思慧与修慧

他说你修出入息也包括佛教大的教理。有闻、思、修三种差别。闻是多听多学,是知识的渊博,这是闻。你学了以后要研究思考,光是记忆下来没有用。你要择法,你要去修,去求证,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 于是安般念 比丘闻慧生 一切时悉受 名字为境界

开始你只晓得修出入息,安般念。出家的比丘们听到这个法门,佛的弟子叫声闻众,是听老师讲,你的耳朵听来的。等于你读书,读到硕士、博士也只是声闻,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通过了拿到学位。你有没有学问就不一定了。你没有吃进去,没有消化出来。所以我常常说,学位没有用,没有真学问。你要把老师讲的吃进去,消化了,变成你自己的东西,那才是你的智慧。现在有很多的人在教数息,我听了越听越生气,越想越伤心。很多人在那里数呼吸,数了一辈子,不知道在干什么,你说怎么办? 境界出入息 正念思慧生 当知彼缘名 时或复缘义

你懂了出入息是利用这个气一出一入的境界。刚才孙医师的报告也讲,出入息它本身存在就是一个境界。出入息本来就在,我不管它。不管它也可以啊,那是凡夫的境界,你没有经过修练,你怎么能控制,怎么能做到要止便止,要生就生呢?正念思慧生:要有正思惟,要思,要研究,然后产生你的智慧。当知彼缘名:我们修这个法门是缘出入息的作用,为什么要修出入息?这个息是风大所变的。时或复缘义:你还要透进去研究,用智慧观察风的本身。所以我们引用【楞严经】所讲的「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既然你晓得空。空了,呼吸停止了,你怎么做不到呢?做不到就是吹

牛。所以光会讲经有屁用?佛经是讲科学的,你说性风真空,我打你痛不痛?你说性痛真空,性空真痛,痛还是痛啊,对不对?时或复缘义,这中间的道理你要搞清楚。

阿那般那念 所起修禅慧 悉已舍名观 唯缘诸法义

所以你用这个出入息,阿那入气,般那出气。你心念与它配合,到那个境界了,得到那个三昧,进入那个定境了。初步禅定的境界到了,得止了。这个时候你要起智慧的观察。这个智慧的观察叫做“观”。所以得止以后才叫观。悉已舍名观:把它通通舍了,丢了,起智慧的观察,观察什么?唯缘诸法义:把大小乘佛法所讲的道理求证一番,这个叫做观。 当知近境界 无有种种异 亦非相续缘 说是等智行

在这个起观的时候,你应该知道,一切同我有观的各种境界,知道了便舍。不留恋这个,更进步。无有种种异:可是都是由风大所变化。每一个境界过去了你不要留恋。亦非相续缘,说是等智行:每一个不同的境界,都是它变化的现象。等于学物理,原子这样子排列是钻石,换个方式排列就只是煤碳而已,同样都是这几个原子,它境界不同。

谓是安般念 无痴智慧性 亦名为舍性 是则佛所说

所以你只停留在这个境界上,最后到达悟道了,没有愚痴了,智慧般若开发了。这也是七觉支中的舍觉支。不要以今天的一点点成就为满足,这是佛法的要点。 当知是慧性 舍根共俱生 若使是舍性 则与余共起

所以要能放下,做人也是一样。譬如一个学问,一个观念,不要先入为主,自己有个主观的成见,认为非这样不可,别人讲的相反意见听不进去,这是最笨的人,没有智慧。佛法的智慧是绝对客观的。你应当知道这个智慧之性是舍性,随时要丢掉,放下。所以学佛、做学问,我常常提出来不要得少为足。得到一点

达摩多罗禅经(南公怀瑾老师1992年讲于香港)

30

点,你有成就感了,你就是停留,就是堕落了。要不断的上进,要舍,好的才起得来。那么其它的智能境界都会来。

欲色二有系 无色无身依 非彼最后禅 身密无息故

这些都与密宗有关。欲界一切众生的生命都是靠男女两性来的。甚至比我们高一点的天人,虽然没有男女两性,也是阴阳两性来的,也是欲界。色界只有光,已经超过欲界了。欲界、色界二有,这两种生命。系:拴住了,解脱不了。第三种是无色界。欲界、色界都有形相,同四大有关系,尤其是风大。无色界己经没有身体了,只有精神生命,没有生理这个生命。无色就无所依。但是到达无色界那么高,得了禅定没有?非彼最后禅,身密无息故:不过是身体的秘密。呼吸真的停掉了,你不要靠来去的呼吸,这是身密,生命的秘密。所以密宗修气、修脉,这个道理不懂,你修三辈子都没有用。你说身外有身,你要修到化身,不是这个气的作用。所以达到止息的境界,你慢慢就会懂。就是这么重要,不要得少为足。 或谓根本地 亦复是眷属 说言唯眷属 非是根本地

但是你要知道,乃至超过无色界,到达大菩萨,大阿罗汉的境界,还离不开它耶。你要起作用,还要这一口气才行。所以这是根本地。有一种说法,这个风息作用,与菩萨境界身外身不是根本地,但是有很大的关连,是眷属。什么是眷属?你的老婆、你的儿子,这个叫眷属嘛,属于你的。可是老婆、儿子毕竟不是你,不过是暂时归你之所属,并非你之所有。甚至我们这生命,这个肉体,也是暂时租用的,并非我们之所有,这是眷属啊。说言唯眷属,非是根本地。根本是自性。

欲使彼舍性 在于根本地 阿那般那念 应当在八地

你不要小看这本经典,他说修出入息到达了八地菩萨的境界。当然成了佛以候就不用搞这个了。

所这唯眷属 如是说舍根 知彼安般念 唯在于五地

他说修这个法门,只是一个眷属的作用,叫做助道,帮助你进步。其实这个道理是舍根。放的下,丢的掉。进一步就要丢。知道这个安般法,加上舍的作用。这个法门,达到五地菩萨的修持都需要的。 问:前面讲八地,为什么这里是五地?

师示:讲原则可以达到八地的境界,都在这里头。讲它的眷属作用,拿来作助道品,只在五地。 此定在五地 依是处回转 欲中间未至 及后二眷属

到了那个境界功夫变了,佛的眷属一直到八地以上,到成佛。如果严格讲起来都有用。 最上顶四禅 彼虽有舍根 无有于彼身 净治毛孔道

最上顶到达四禅天的境界,一直到无色界那个边上。彼虽有舍根:必需要丢掉。因为已经没有四大的肉身,无形相,无色界嘛。就不需它来清理每一个细胞,每个毛孔。转变这个身体了。

第四及眷属 彼中说二种 报生与长养 唯无有依风

第四禅以内的境界,把修安那般那作眷属,作助道。其中有两个最重要,就是我们的报身,需要这身体,乃至借用这个气的修练。就如道家所讲的可以长生不老,却病延年。这是长养。唯无有依风:要空,必须依风大安那般那来修。

出息与入息 是风名为依 以身极厚密 无依说二种

依靠出息与入息而达到定的境界。以身极厚密:这个色身很难转,很难变化。所以中国儒家讲学问之道在变化气质,这个气质很难变化。 佛说出入息 四禅正受刺 亦言咽喉处 明知有所说 是彼眷属故 亦以禅义摄

所以佛告诉我们要修出入息,以这个起步。真到了四

达摩多罗禅经(南公怀瑾老师1992年讲于香港)

31

禅天的境界,这个出入息没有调整好,还是有障碍,不能得定。我们中国人讲三寸气不来就死了,咽喉这个地方不过两三寸之地。所以这一关叫做生死关。喉轮这个气脉很难打通,所以密宗称为受用轮。喉轮打开了,这个人就没有妄想了,妄念、妄想不起了。明知有所说:这是真实的有个东西。是彼眷属故:同我们生命关连。所以修禅定,功夫不到这里不行。 出息与入息 彼处定无有 修行观出息 上际第四禅

所以一出一入,还要打通喉轮这一部份,空了。所以我们要修出入息的法门,一直到第四禅离不开这个功夫。

已极风境界 于彼正忆念 云何我是心 于缘究竟未 或复更于上 少进重观察 或即于彼住 不作余方便

到达了风脉真空了。于彼正忆念:才真正到达忆念的境界。云何我是心:等到得了禅定,风际的境界,才真正讲到唯心的道理。求明心见性,这个时候才能正求。心怎么明?于缘究竟未:在这个地方才求究竟。或复更于上:或者到达禅定,得四禅的境界。在这个功夫上再求进步。要修止、修观了。或即于彼住:或者修到止,修到观了,不作余方便。 修行如是观 则能除疑惑 修行极风际 是处善观察

当知如是心 则名除疑观(观门竟) 所以真正的修行,要对这些智慧的观察境界,照这样做才能除去疑惑。修行极风际:他再三强调修止观的重要。极风际,由止得了定,起观,就是我刚才引用【楞严经】的性风真空,性空真风。在这里仔细去观察。你应该知道这样的心量才是除疑观,没有怀疑了,这个求证到了。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