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加快建设改造一批城乡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配套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提升污水处理水平。实施河道截污和重污染河段底泥疏浚工程,确保达标排放。加强跨区域水环境保护与合作,协调解决跨界污染。

加强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完善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加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设施建设,建成第二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尽快启动新的市级垃圾综合处理厂选址建设,提高县城垃圾集中处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搭建全市统一的交换信息平台。进一步做好危险废物、医疗垃圾处置管理,规范管理建筑垃圾运输处置。到2015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5%,城市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

严控声、光、辐射污染。严格控制噪声源,建设环境噪声达标区,增创安静居住小区,设置交通隔声屏障,加强对重点噪声敏感建筑物的保护。规范夜景亮化照明,适度限制新建建筑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有效控制光污染。全面加强辐射环境管理,防止放射性环境污染,确保放射源使用单位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控制在天然本底范围内。

加大农村污染治理力度。统筹城乡污染防治,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着力提高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能力,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范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到2015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率达到85%。

健全环境监管体系。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环境监测系统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继续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积极推进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总量减排。健全环境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环保社会约束和监督机制。

第二十四章 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促进生态修复,形成多样化、高品质的生态系统。

优化生态功能区布局。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功能空间分异规律,以及地域、人类活动强度等,规划形成南部山区生态功能区、中心城城市生态功能区、山前平原农业生态功能区、黄河沿岸湿地保育生态功能区和北部平原农林生态功能区五个生态功能区。明确各功能分区主导功能,合理调整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专栏10 济南市生态功能区

南部山区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历下区、市中区、历城区、章丘市南部、长清区大部分区域及平阴县中部丘陵区域,面积约3200平方公里。主导生态功能为市域生态屏障和中心城区水源涵养地。

中心城城市生态功能区。向东至章丘市,向北跨黄河至天桥区大桥、桑梓店和济阳县崔寨,南面和西面压缩在南控“红线”和长清区规划建成区边沿。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主导生态功能为生活服务。

山前平原农业生态功能区。南部为山前平原,北部为黄河冲积带,面积约900平方公里,主导生态功能为生产服务。

黄河沿岸湿地保育生态功能区。处于黄河两岸1-10公里宽度范围,面积约580平方公里,主导生态功能为生态服务。

北部平原农林生态功能区。除天桥区大桥、桑梓店和济阳县崔寨以外的市域黄河以北地区,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主导生态功能为生产服务。

加快建设森林泉城。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实施城镇绿化提升、南部山区营造林、北部平原风沙治理、水系生态绿化、湿地恢复与保护、破损山体治理、绿色通道、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现代林业示范园区建设、林业产业化推进十大工程,建成山、泉、湖、河、城与森林相融合的森林泉城。到2015年,新增有林地面积10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0%、35%和10.2平方米以上。

专栏11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十大工程”

城镇绿化提升工程。提高绿化标准和养护质量标准,不断扩大城镇绿化面积,确保建成区增加公共绿地3.8万亩,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绿地率达35%以上;县城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绿地率达33%以上;通过围村林、村镇绿化和景观节点建设,全面提升村镇绿化水平。

南部山区营造林工程。荒山绿化32万亩,疏林地补植5万亩,中幼林抚育48万亩。

北部平原风沙治理工程。重点风沙区治理造林10万亩,新建农田林网47万亩,完善农田林网19万亩。

水系生态绿化工程。水系宜林地造林18万亩。

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恢复和保护平阴玫瑰湖、商河大沙河、天桥鹊山龙湖、济西湿地、济阳澄波湖、华山水景园、遥墙莲藕景观园7处湿地,新建章丘白云湖、三川湿地和黄河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3处湿地自然保护区。

破损山体治理工程。治理30座破损山体,治理面积0.34万亩。

绿色通道工程。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每侧分别绿化20米、15米、10米、5米,高速公路每侧绿化30—50米,铁路地界外每侧绿化20米,道路绿化率达到80%以上。

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建设和提升森林公园34处,经营面积41万亩,加快建设平阴大寨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争取将历城柳埠市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新建长清大峰山和历城黑峪2处森林生态类型市级自然保护区。

现代林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建设市级现代林业示范园1处,规划面积1.1万亩,规划标准化经济林基地30处、特色林果示范园50处。

林业产业化推进工程。实现退耕还林20万亩,建设苗木花卉基地4万亩,发展林下经济面积15万亩,新增规模以上林产品加工企业120家。 加强水系生态建设。遵循生态优先、有序推进、统筹兼顾、多元投入的原则,构建“一片、两带、三河、四区、五湖”区域布局,实施水系造林绿化、水系湿地保护与修复、水系水土保持、水系环境综合治理等六大工程,改善水系生态环境,确保水系生态安全。以济西湿地、鹊山龙湖、章丘白云湖、平阴玫瑰湖等湿地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湿地公园。到2015年,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4%以上,湿地保护率达到65%以上。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按照分级负责和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健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生态建设投入机制。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加大对生态脆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和引导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

专栏12 水系生态环境区域布局

一片。南部山区3200平方公里生态保护区。两带。南水北调干线生态保护带、黄河生态保护带。三河。小清河、徒骇河、德惠新河三条大型河道生态保护带。四区。邢家渡、田山、陈孟圈、胡家岸四大引黄供水灌溉保护区。五湖。大明湖、白云湖、鹊山龙湖、玉清湖、玫瑰湖五大湖泊湿地生态保护区。

专栏13 水系生态建设“六大工程”

水系造林绿化工程。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构建绿色廊道和生态保护体系,提升水系生态保护功能。新建、完善农田林网化面积112.6万亩,新增造林面积49.8万亩,其中荒山绿化27.5万亩,保护带造林22.3万亩。

水系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重点恢复保护平阴玫瑰湖、黄河大沙河、天桥鹊山龙湖、济西湿地、济阳澄波湖、华山水景园、遥墙莲藕景观园7处湿地,建设白云湖、三川湿地、黄河湿地功能保护区3处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快建设湿地公园。

水系水土保持工程。重点加强南部山区小流域治理和平原风沙源治理,合理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10年时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万平方公里,治理河道干流15条、生态清洁型小流域10条,开展生态水系补水工程建设。 水系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完善水系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设施,调整水系流域保护范围内种植业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畜禽养殖业,推广绿色植保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站25个、大中型沼气工程100处,发展农村户用沼气5万户,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水系破损山体治理工程。对主要河流、调水干线两侧,湖泊、水库、湿地周边生态保护区域内的破损山体,采取绿化修复等综合措施加强治理,改善生态地质环境,恢复地质地貌景观。治理破损山体30座。

水系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强化工业点源综合治理,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完善城镇污水设施和中水截蓄导用工程建设,实施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加大雨洪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地下水漏斗区实施回灌补源,大力发展低碳生物能源。完成重点工业点源治理项目3项,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18项。

第八篇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原则,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加强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十五章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推进城乡、区域、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努力拓宽公共服务领域,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总量,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快构建民生改善八大体系。

第一节 努力完善就业促进体系

拓展社会就业空间。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努力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建立健全产业发展规划、重大投资项目就业影响评估跟踪制度,推动增加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各类服务业,加快发展就业渠道广、层次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鼓励企业稳定和增加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