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普遍较好,班级同学比较活泼开朗,比较喜欢抢答问题,课堂活跃,因此,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多讨论、多提问、多自学的方法,让学生们学习本文。

1.课前让学生搜索有关梅花的诗文读一读,对梅花的品质有所了解,以便体会外祖父对梅花的感情。

2.课文以“故乡的梅花又开了”开头,引起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在学习本文时,注意引导梅花与外祖父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3.课文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一共写了五件事,有的直接表达这种感情,如读思乡的诗词会落泪;有的间接表达这种感情,如因作者弄脏了墨梅图而发脾气等,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情感的表达方式。

4.本课语句含蓄,感情深沉,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意,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进行语言积累。

5.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的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感悟、朗读、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课文,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赤子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赤子心。

2.理解题目的意思,懂得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高尚品格,并学习这种品格。

重点

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赤子心。 难点

理解题目的意思,懂得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高尚品格,并学习这种品格。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搜集与梅花有关的诗文。

1课时

一、揭题导入,赏梅花

1.大家见过梅花吗?(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梅花图片)梅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交流梅花的古诗、名句、名画、歌曲等)

2.梅花历来是画家、诗人所赞美的对象,我国宋代诗人王安石、陆游,元代诗人王冕等都曾经写下诗句赞美它。我们的开国领袖也曾写下词句盛赞它。梅花不愧是花中之王,花之君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知梅花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通过哪几个小故事,表达了外祖父眷恋祖国的赤子心?

3.讨论交流,理清条理,出示小标题。(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怀、赠墨梅图、送梅花绢。) 三、细读引导,悟梅花

1.同学们,我们读这几个小故事,都能感觉到外祖父爱梅花。你是怎样从这些段落中读出这种感情的呢?

(出示:我们可以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用这些方法:(1)联系上下文;(2)抓重点词句;(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4)用朗读的方式;(5)其它自己喜欢的方法。)

2.自学体会,动手圈画。 3.读句交流,谈理解。

4.重点引导第二件事:从对比手法的使用及对外祖父的神情、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体会对梅花的喜爱。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品读升华,颂梅花

1.过渡: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钟,文中哪一段话给我们解开这个谜团? 2.自由读外祖父所说的那段话,互相交流、讨论。 (1)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2)把你了解到的内容讲给同桌听听。 (3)全班交流:

①梅花的精神(不畏严寒、坚贞不屈)。 ②梅花的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③保存墨梅图激励自己保持民族气节。

3.说说中国历史上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人物。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外祖父对梅花,对有骨气的中国人的敬佩。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3)齐读。

五、拓展深化,学梅花

1.课文除了写外祖父挚爱梅花外,还写了外祖父几次哭了的情形,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每当读到……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上。

(2)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想不到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3)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从中体会到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2.学完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了吗?

3.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谈。让学生明白,梅花魂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4.“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拥有无尽的相思与眷恋。古往今来,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许多像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他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他们的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明敏演唱的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