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 课时分层作业3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必修2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20高中历史 课时分层作业3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必修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

课时分层作业(三)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练]

1.《战国策·赵策》中“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贾谊《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逐并起而亡秦族矣”。其中的“山东”是指今天的( )

A.山东省 C.太行山以东

B.崤山、函谷关以东 D.中原地区

B [注意材料中的“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战国时除秦外,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之东,故称六国为山东。由此可知“山东”是指今天的崤山、函谷关以东地区。]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从而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导学号:05812023】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D [A、B、C三项都是推动江南经济开发的因素,而D项则是经济发展的表现。]

3.据白寿彝《中国通史》记载:六朝时期大中型墓葬多数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乃至两广与云南等地呈渐次下降分布,随葬品规格也依次降低。据此我们可以推断( )

A.南方依然保留宗法分封制度 B.官僚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 C.中原人口南迁逐步开发江南 D.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 [墓葬品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材料表明六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得到极大发展,这与当时北方战乱、中原人口南迁开发江南密切相关,C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经济中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

4.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 )

西汉平帝元始 二年(公元2年) 唐玄宗天宝年间 (公元750年)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 (公元1078年) 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

黄河流域 75.5% 长江流域 22.90% 珠江流域 1.6% 61.4% 35.80% 2.80% 34.8% 58.4% 6.8% .

B.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 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 D.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

B [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从汉朝到北宋,黄河流域的人口不断降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人口比例在不断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北方战乱比较多,南方社会比较稳定,故选B项;A项是南宋时期的;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正确。]

5.根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北方约占37.3%,而南方占62.7%。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导学号:05812024】

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 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

A [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北方人口在全国所占比重大大超过南方,而宋代则相反。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反映了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从西汉至北宋,北方时有战乱发生,南方则相对稳定。]

6.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是在( ) A.秦汉 B.隋唐 C.两宋 D.明清

C [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隋唐时期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正式南移;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7.自南宋起,江浙地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这说明( )

【导学号:05812025】

A.江南自古文化发达

B.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 C.当时北方文化严重衰落 D.文化重心南移带来经济重心南移 B [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判断出答案为B项。]

8.唐代中叶以前,人们讲地理、论食货必首推关中地区的情况;明末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在篇幅上华北、江南地区居多,浙江、广东、四川、湖广次之。这种变化集中反映了( )

【导学号:05812026】

A.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政治经济重心的转移

B.关中地区经济的衰落 D.进步思潮影响力扩大

C [从唐代的关中地区到明末的华北、江南的变化说明政治经济重心的转移,C项正确。]

[冲A挑战练]

9.下图为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图,对此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

.

.

A.两次人口增长高峰都处在封建王朝的持续统一时期 B.第一次人口下降与战乱有关

C.两次人口增长高峰都与政治中心所在地有关 D.第二次人口下降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A [从图示看出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在西晋,但西晋只是短期统一,与A项“持续统一”不符。第一次人口下降时期始于南北朝时期,长期战乱;图中两次人口增长高峰时期其都城分别为洛阳和长安;第二次人口下降始于安史之乱,大量北民南迁,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0.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

朝代 秦汉 魏晋南北朝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117(全国) 122(北方),215(南方) 124(北方),328(南方)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总面积 5.72 3.85 北方 1.925 南方 1.925 隋唐 A.南方地区逐渐开发 C.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6.42 3.21 3.21 B.北方经济盛极而衰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A [据表格信息可知从粮食亩产水平和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有明显上升,故A项正确。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05812027】

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岭南。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位)南走真如,辗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苏境内)。

——《太平广记》卷403、404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入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州畿内(指洛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革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三 下表是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

州名 苏州 鄂州 洪州 饶州 吉州 衡州 邵州 泉州 汉州 .

. 开元户数 元和户数 68 093 19 190 55 404 14 062 34 381 13 513 12 330 30 754 100 808 477 38 618 91 129 46 116 41 025 18 047 18 000 35 571 889 ——《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历史现象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历史有何影响。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因避乱,将妻入岭南”、材料二“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和材料三“唐江南九州户数表”概括说明。第(2)问,根据“开元户数”即唐玄宗时期的户数;“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可从安史之乱的影响上思考。第(3)问,对“当时”的影响从对南方经济发展上思考;对“以后”的影响从我国人口分布和经济重心南移方面分析。

[答案]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为逃避战乱,北民纷纷南迁;材料二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导致中原荒凉残破,人口大量减少;材料三反映的是:与北方的情况相反,南方人口数量剧增。

(2)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所造成的破坏主要在北方,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定;北方居民的大量南迁。 (3)导致我国人口的大迁移,改变了我国人口的分布状况;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促进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产生了重要影响。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历史上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 材料一 自春秋到清末,黄河水道有六次重大的变迁。

第一次于周定王五年,黄河在宿胥口决水……经河北省盐山县入海。

第二次于王莽建国三年(距第一次改道672年),黄河主流迁徙至魏郡,经济南到千乘。

第三次于宋仁宗庆历八年(距上次改道977年),由于商胡决河,河水溃决造成新的河床,从而分成东、北两支。……有时北流开而东流闭,有时则东流开而北流闭。

第四次阳武故堤溃决,时为金章宗明昌五年(距上次改道146年)。此时黄河大半之水经由泗水而进入淮河,此时北流仍通。

第五次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距上次改道95年),此时会通河成,河水往南,北流已微,到明代宏治中,至是黄河之水全由淮河所承受,北流遂绝。明人防黄河北流,如防大盗,强制黄河向东南流,遂使黄河水患无法消弭。

第六次清咸丰三年时(距上次改道566年),黄河在河南省兰封县西北的铜瓦厢溃决,再改道北徙,从济水入海。……此后即无大水灾发生,证明黄河应向北流才对。

——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时期 .

治理黄河概况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