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六国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六国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二部分(2、3):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部分(4、5):作出结论。 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 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 引导学生归纳 5、明确方法

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

6、阅读比较《六 国 论》《过 秦 论》《阿房宫赋》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相同点

评论的内容: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 写作的意图: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 论证的方法: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分析的结构: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

语言的运用: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 《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

《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不同点

主旨不同:《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劝汉。汉初战事甫定,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为此,贾谊写此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莫蹈暴秦覆辙。 《阿房宫赋》是为帝而作,意在戒唐。当时的唐敬宗昏庸荒淫,大兴土木,起造宫室,劳民伤财。见此,杜牧写此赋,借秦统治者荒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喻敬帝应当节俭爱民。

《六国论》是缘事而作,意在鉴宋。当时北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军事掠夺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作者写此文是要告诉宋仁宗,应该以六国破灭为鉴,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膝求和,以免像六国那样“为积威之所劫”。

结论(论点)不同:《过秦论》就史论史,言尽即止,结论落在秦王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上,其讽谏之意在于言外。

《六国论》在论证六国失败原因在于赂秦后,由古及今,再作引申,得出以北宋之大,如果一味屈辱苟安,势在必亡,并置自己于六国之下的结论。

《阿房宫赋》虽是散文,后两段却是议论,论点就是讽喻之意——不要荒淫奢靡,重蹈亡秦覆辙,让“后人”哀叹前人的悲剧重演。 7、课堂小结

本文的论证结构──抓关键问题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本文借古讽今所表现的思想──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三)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A、其实百倍 B、思厥先祖父 C、后秦击赵者再 D、始速祸焉 E、可谓智力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2、指出下列各句通假字并解释 A、暴霜露 B、暴秦之欲无厌 C、当与秦相较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B、以地事秦 C、义不赂秦 D、不能独完 E、李牧连却之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对比和逐层论证。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 5、解释下列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或曰?? 或未易量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6、解释下列句中加括号的“以”的词义。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 (5)至丹(以)荆卿为计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 谋臣 (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拓展提升

一、阅读下列文字,回答1~4题。

(甲)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盛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