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其防治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陕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其防治对策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陕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其防治对策分析

摘要:陕西生态环境状况非常严峻,通过分析陕西水土流失、沙质荒漠化、水资源环境恶化、生态系统生态功能降低以及森林生态等生态环境问题,得出陕西的生态环境问题局部得到缓解,总趋势却是日益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使省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也影响着华北平原等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并提出了改善和保护陕西生态环境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陕西省;生态环境;问题;环境保护;防治对策;

Current Situ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Abstract:Shaanxi ecologic enviroment is very severe.Basedon theanalysis of soil erosion, desertification,loss of water, degression of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forest ecology in Shaanxi,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are locally controlled but become serious in the whole, which is threatening the ecological safety both of Shaanxiand peripheral area. In the end, the strategies of establishing and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provided.

Key words:Shaanxi;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Enviroment protection;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前言:

生态环境是指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连接东西部地区的重要纽带,且具备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典型特征,在西部开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国60多年来,陕西省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榆林治沙、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关中平原农田林网等大型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特别是九五期间,在治理水土流失和防治荒漠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陕西是资源大省,也是经济弱省,目前正处于建设西部强省、经济强省,实现经济跨起式发展阶段。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突出,特别是生态环境恶化,已严重制约本地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陕西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环境恶化,水资源危机;森林分布不均,破坏严

重;草原(场)生态环境不堪重负;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工业、农业和日常生活受到污染,污染治理缓慢等。[1] 1.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1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土壤肥力衰退

陕西省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6. 8% ,其中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4. 2× 104 km2。从区域分区看,陕北丘陵沟壑区、渭北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在黄河中游138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中该区域就有48个; 其次为陕南低山丘陵区,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全省年输入黄河、长江的泥沙量高达9. 12× 108 t,占到全国江河输沙总量的1 /5。省内长江流域面积仅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 ,年输沙量却到达8. 20× 107t ,占全长江泥沙总量的12% ,且水土流失面积有一步扩大的趋势。大量的水土流失还导致河道淤积、水库损坏,酿成灾害。经济贫困和水土流失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1.2沙质荒漠化继续扩张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包括陕西在内的西部省份的荒漠化程度和危害居全国之首,尤其是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加之雨量分布不均、年内和年际间变差较大,蒸发量一般为降水量的3倍以上,导致大部分地区缺水干旱,祁连山雪线上升,黄河水位下降、支流水量减少、断流日益增多。由于自然地形破碎,干旱、少雨、多风,土壤疏松易蚀,加上水资源匮乏和植被矮小稀疏,因而土地沙化的面积格外广大,沙化速度也特别快,还有不断向南扩张之势。[2]

1.3水资源环境恶化以及水危机加重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浪费严重,引起生态环境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水资源过量开发,利用过度、无序,缺乏统一、科学的管理,导致水资源情况日趋恶化,因而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如林木草场退化,河湖萎缩、消失、土地沙漠化扩大。陕西境地内的几条主要河流,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上中游用水过度,造成频繁断流,不能保证下游农业、生活和生态用水,致使植被退化,,自然植被大面积死亡,土地资源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二是水资源利用方式和方法不当,农业灌溉用水定额过大,浪费严重。三是水污染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质恶化。四

是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下降。[3] 1.4森林植被锐减、生态环境恶化

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森林主要分布在乔山、黄龙山、秦岭、巴山、关山五个林区,其面积占全省面积的44%,占全省森林面积的78%,森林覆盖率达51%;而其余占全省56%面积的地区,森林面积只占22%,平均森林覆盖率仅11.3%;特别是陕北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森林覆盖率仅有7%。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总采伐量相当于总生长量的75%。林分质量差,单位面积蓄积量低。过量采伐加上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植被遭到破坏,真正的原始天然林所剩无几。森林植被稀疏且分布不均,是导致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 1.5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农村环保控制力偏弱

一方面,城市环境问题局部有所缓解。另一方面,农村环境状况的恶化却有失控的趋势。之所以如此,除了客观上由于城市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因而倍受重视之外,也反映了环保控制力的差异在城市,有更多的人关心环境并向政府施加压力,因而环保控制力较强;而在农村这种压力则比较小,控制力也弱,由于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组织性差,环境意识薄弱。此外,长期以来整体上“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战略并没有彻底转变,这也妨碍着对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视。 1.6工农业污染治理缓慢

陕西省人多地少,以燃煤和烧柴为主,工业结构是以矿产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由此形成“能耗高、产值低、污染重”的局面。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受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大量排放的影响,陕西省地面水质量有加快恶化趋势。渭河、延河、无定河等关中和陕北地区较大河流受到污染比较严重,陕南汉江、嘉陵江、丹江水质污染也有上升趋势。随着陕北能源和重化工建设,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氮氧化物的污染也呈不断加重的趋势。乡镇企业“三废”排放量不断增加,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物质的广泛过量使用,使土地退化和农作物减产。[4] 2.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路与对策

2.1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建立绿色生态屏障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森林,一方面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碳贮库和能源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

用;另一方面它作为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山区摆脱贫困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优化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的基础工作是扩大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认真抓好“三北”防护林建设、黄土高原绿化建设、农村薪炭林建设,合理经营森林,为森林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实行大地园林化,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林业生态体系,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存生活环境提供生态屏障。 2.2实行综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

随着经济的发展,“三废”污染问题十分突出。首先要加强管理,要进行环境污染调查与污染评价,制定治理规划,再依靠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一抓污染严重的厂矿(如铁厂、钢厂、电厂、造纸厂、化工厂以及各乡镇企业的采矿厂和土法冶炼厂)的生产工艺改革,把污染物减少到最低程度和消灭在厂矿内;二抓废物的回收,如工业废渣回收用于建筑材料,改良土壤,电厂冷却水回收用于余热供暖,城市生活污水回收处理用于灌溉,以达到变废为利,净化环境的目的。三抓废物的生物处理,物化处理和选择合理排放地。四要正确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掌握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控制新的污染源。五要控制化肥与农药的污染,科学施用化肥与农药,防治污染。积极发展高效的复合肥和低毒、低残的新农药,加强新化肥。[5] 2.3完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生态农业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是导致陕西省生态失调的直接原因。应加强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逐步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和作物生产布局,把控制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解决燃料、饲料、肥料、木料短缺、发展牧业和多种经营密切结合起来,在不同地区分期分批建设生态农业村场,取得成功经验后逐步推广。

[6]

2.4加强水资源源管理,建设节水社会

水资源不足是陕西省生态环境脆弱的根本因素。节流开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陕西省环境保护治理中的关键问题。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和综合开发利用。要在工农业生产、城乡生活方面厉行节约用水制度,推行节水技术,建设节水产业和节水社会。 2.5建立健全环境法规、规划、政策

坚持环境立法与执法程序,逐步制订完善的适合陕西省实际情况的环境规划与保护的一整套法规、规范、标准体系等,实现对环境规划的法制保证。建立科学完备、协调有效的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标准体系,强化法规和,标准的权威性和可行性。各级政府要大力宣传有关的环境法规积极配合执法工作,加强对环境法规和法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逐步研究制订和完善环境整治政策体系,对合理利用资源和综合利用三废给予优惠和鼓励。 2.6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各种舆论渠道持之以恒地开展国情、国策和环保教育,不断增强全体公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特别是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意识的培训,减少宏观决策失误,积极履行各部门的环保监管职能,有计划地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清洁生产等为内容的生态环境保护培训,提高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能力,在经济建设中要妥善处理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做到防患于未然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力求把生态环境破坏消灭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1998,1999,2000.

[2] 陕西省林业厅造林处.陕西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与对策[J].陕西林业科技,1999,(特刊):102-106.

[3] 马乃喜,尹怀庭,马俊杰,等.西安生态环境建设研究[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9. [4] 孙宝平.荒漠化防治工程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5] 彭珂珊.陕西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对策.生态经济,1994(5)42-47.

[6]栗晓玲.关中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解决缺水对策[J].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1997,2(8):1-7.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