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一)实际练习,培养交往技能 1.在活动中练习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的各种活动安排是很紧凑的,他们充分和同伴交往的时间不多,因此我们常可以看到许多幼儿在厕所里玩耍、交流甚至不肯出来;或者上课时讲话,不专心。因此,我们在安排活动时,充分保证给幼儿有一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和自由交往的机会。如来园和离园时的区域活动,让他们自由搭配,自己选择区域,自己选择同伴一起玩耍游戏。在游戏活动和户外活动时,我们也给他们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要求教师尽量不去干预。

2.在日常生活中强化

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得失立即兑现的情况下,幼儿通过交往技能的训练,才能真正积累交往的经验。当幼儿运用已经掌握的交往技能在与同伴交往的实践中取得成功后,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并且帮助分析幼儿成功的原因,强化巩固幼儿的良好行为。让幼儿学会与人和谐的相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以及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④实验表明,在接受一段时间的移情训练后,大多数幼儿的同伴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许多幼儿由于能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避免了同伴间因小磕碰、小摩擦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家长应重视独生子女的交往。在家庭中家长应该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要让幼儿敢说话、爱说话,家长应适当地带幼儿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子。如吃东西时,有老人的家庭,家长应教育幼儿先让给老人,没有老人的小家庭应让幼儿和父母亲共同分享。

(二)开设课程和全面渗透相结合

开设课程就是要将幼儿同伴交往方式和能力的培养纳入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这有利于对幼儿的人际交往教育系统而有效地开展下去。同时,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也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的生活,通过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学习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为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基础。

(三)强弱搭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通过分组,教师可以让交往能力较强的幼儿和交往能力稍弱的幼儿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利用户外活动和散步活动这两个全园集中性的开放活动时间,开展跨年龄段的相互交往活动;鼓励幼儿同园内其他工作人员接触等,以此来拓宽幼儿的交往

范围,引导幼儿使用合适的交往行为方式,进一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虽然离不开成人的培养,但是主要还是幼儿平时自身的体验和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成功的同伴交往能促进幼儿的正确行为,从而进一步提高幼儿交往的技能。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呼吁大力加强教师专业意识,努力提升家长认识,尽可能的调动一切人员,以做好教育转化工作,思想培养工作,确保每个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同伴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将来的生活,成长及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对同伴间交往能力培养对策的思考

促进幼儿同伴交往,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符合当前社会改革的迫切需要,同时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幼儿有保护和发展的功能,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因此,为了更好的教育下一代,对幼儿同伴交往中的问题,家长及教育工作者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必须把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提到应有的高度,加以重视。而增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除了要让儿童有较多的机会交往之外,还要帮助和训练他们掌握一些交往的方法。严格来说,交往是一种技能技巧,它需要借助适宜的训练而获得的,很多儿童因为没有学会必要的交往技巧,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困扰,如自卑、孤独、喜欢攻击他人等。他们往往在强烈的交往冲动和畏惧之间犹豫不决。

(一)家长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 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指出: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受其所处的心理环境的影响,而家庭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早期环境留给孩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的渠道实现的。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是通过与家长的交往,从而学习到初步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的。在家庭的教育中,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同时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应改变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的态度,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及时对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父母还应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示范榜样,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建立良好、和谐、亲密的关系。父母粗暴,冷漠的态度会使孩子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及行为障碍。最后,父母对于幼儿园的健康教育应给与大力支持,尽可能做到家园教育一致。

(二)幼儿园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创设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机会。

幼儿同伴交往教育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首先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提高,教师之间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对幼儿的同伴交往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给幼儿以榜样和示范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群体人际关系的协调。其次,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种温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创设幼儿需要帮助和能帮助别人的情景,培养幼儿乐于帮助他人的精神,使幼儿感受到群体生活的优势。这样的群体容易使幼儿获得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能够表现出较强的交往动机与持续交往的兴趣。第三,要为幼儿创设与他人合作的机会。有研究表明,在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中幼儿易于产生合作行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能够意识到必须承担一定角色的相应责任,这同时也保证了幼儿参与的热情。[第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为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有利于幼儿开展社会性交往的玩具。儿童早期的同伴交往大都是围绕玩具发生的,通过玩具,幼儿可

以表达对同伴的邀请,在使用玩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等待和与他人分享、合作等。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儿童进入社会、成为未来主人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一个基本要素,加强幼儿社会性教育,培养他们主动交往、协同合作的意识和与人沟通、和平相处、共同生活的社会技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可以达到目的的,而是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并进行悉心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发展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133

张建人.幼儿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J].教育评论,2000,9 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2 林筱泓.浅谈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2002,1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