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思考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药理学思考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① 普鲁卡因。毒性较小, 对黏膜的穿透力弱。一般不用于表面麻醉,常局部注射用

于浸润麻醉、传导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麻醉。

② 利多卡因。起效快,作用强而持久,穿透力强,安全范围大。可用于各种形式的局

部麻醉,也可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

③ 丁卡因。对黏膜的穿透力强,常用于表面麻醉,毒性大,安全范围小; ④ 布比卡因。局麻作用强,持续时间长。主要用于浸润麻醉、传导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可产生严重的心脏毒性。

⑤ 罗哌卡因。适用于产科手术麻醉。 19. 局部麻醉药是如何产生局麻作用的?

局麻药的作用机制是阻断神经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性Na+通道,抑制Na+的内流,阻止膜通透性的改变,抑制动作电位形成,使传导阻滞,产生局麻作用。 20. 简述局部麻醉药毒副作用的预防和治疗。

局麻药的不良反应包括毒性反应和变态反应。

毒性反应是局麻药的剂量或浓度过高,或误将药物注入血管,引起的全身作用,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最终可导致呼吸衰竭)和心血管系统(直接抑制,使血压下降,可引起休克)的毒性。

变态反应较为少见,在少量用药后立即发生过量中毒的症状,可出现荨麻疹、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等症状。

21. 利多卡因有哪些临床用途?

① 作为局麻药,用于多种形式的局部麻醉;

② 属Ⅰb类钠通道阻滞药,可用于室性心律失常;

林熙篇

1. 名词解释:反跳现象、允许作用、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

能不全、Ⅰ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反跳现象:是指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因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造成原来症状复发并加剧的现象。

允许作用:糖皮质激素对有些组织细胞无直接效应,但可给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称允许作用。

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是由于长期应用超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引起脂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所致。其表现为满月脸、水牛背、皮肤变薄、多毛、浮肿、低血钾、高血压、糖尿病等,停药后症状可自行消失。

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尤其是连日给药的病人,减量过快或突然停药,特别是当遇到感染、创伤、手术等严重应激情况时,可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或危象,表现为恶心、呕吐、乏力、低血压和休克等。这是由于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反馈性抑制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致使肾上腺皮质萎缩所致。

Ⅰ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指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量不足所引起的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指正常或高于正常浓度的胰岛素引起低于正常的生物效应。 2.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药理作用有那些?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药理作用包括对物质代谢的影响、允许作用、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与抗过敏作用、抗休克作用、其他作用六部分。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①糖代谢:其可促进糖原合成,促进糖异生,减慢葡萄糖分解,减少组织对糖的摄取,从而增加糖原含量,升高血糖。②蛋白质代谢:可加速蛋白质的分解代

谢,造成负氮平衡。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还可抑制蛋白质合成。③脂肪代谢:短期使用无明显影响。大剂量长期使用可增高血浆胆固醇,激活四肢皮下的脂酶,促使皮下脂肪分解,重新分布在面部、上胸部、颈背部、腹部和臀部,形成向心性肥胖。④水和电解质代谢:糖皮质激素也有一定盐皮质激素样保钠排钾作用,有利尿作用。

允许作用,是指糖皮质激素对有些组织细胞无直接效应,但可给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抗炎作用。其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抑制多种原因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在炎症早期,其能减轻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抑制白细胞浸润和吞噬反应;在炎症后期,其能抑制纤维母细胞增生,延缓肉芽组织的形成,防止粘连和瘢痕形成。其抗炎作用是非特异性的,可抑制炎症全过程,降低机体的防御能力,对病原菌则无抑制或杀灭作用。

免疫抑制与过敏作用。①免疫抑制作用:其对免疫系统有多方面的抑制作用,可使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抑制辅助性T、B细胞,使抗体生成减少。②抗过敏作用:其能减少过敏介质的产生,抑制因过敏反应而产生的病理变化,因而减轻过敏性症状。

抗休克作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通过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使微循环血流恢复正常,改善休克状态。

其他作用。①退热作用:与其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对致热源的反应,减少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有关。②血液与造血系统:可使血中除了淋巴细胞以外的其他细胞数量增加。③中枢神经系统:可提高中枢兴奋性,降低致癫痫阈值。④骨骼:可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增强破骨细胞活性,长期大量使用本类药物可致骨质疏松。⑤心血管系统:其可增强血管鬼其他活性物质的反应性,

3. 试述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与用法和用量的关系。

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可用于严重感染或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过敏性疾病、抗休克治疗、血液病,还可局部应用及用于替代疗法。

用法与用量的关系:①大剂量冲击疗法:适用于急性、重度、危及生命的疾病的抢救,常用氢化可的松静脉给药,首剂200-300mg,一日量可超过1g,以后逐渐减量。②一般剂量长期疗法:多用于结缔组织病和肾病综合征等。常用泼尼松口服,开始每日10-30mg,每日3次,获得临床疗效后,逐渐减量直至最小有效维持量。③小剂量替代疗法:适用于治疗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一般维持量,可的松每日12.5-25mg,或氢化可的松每日10-20mg。 4. 简述糖皮质激素的禁忌症。

糖皮质激素的禁忌症有:严重的精神病和癫痫,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新近胃肠吻合术,骨折,创伤修复期,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症,角膜溃疡,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孕妇,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感染如麻疹、水痘、真菌感染等。

5. 试述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不良反应、防治措施及其依据。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有: 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有①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必要时可加用抗高血压药治疗,并采用低盐、低糖、高蛋白饮食及加用氯化钾);②消化系统并发症;③诱发或加重感染,使体内潜在病灶扩散(对结核患者应合用抗结核药);④心血管系统并发症;⑤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等;⑥糖尿病(应在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用量,最好停药,如不能停药,应酌情给予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⑦有癫痫或精神病史者禁用或慎用。

停药反应。①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停药需缓慢减量,不可骤然停药,在停药1年内如遇应激情况应及时给予足量的糖皮质激素);②反跳现象(加大剂量再行治疗。待症状缓解后再缓慢减量、停药)。

6. 糖皮质激素对严重急性感染性疾病有何治疗价值?应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糖皮质激素在严重急性感染方面,主要用于中毒性感染或同时伴有休克者,如中毒性菌痢、爆发性流行性脑膜炎、败血症等,在应用有效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的同时,可用糖皮质激素作辅助治疗。病毒性感染一般不用。

对于多种结核病的急性期,可在早期应用抗结核药物的同时辅以短程糖皮质激素。但剂量宜小,一般为常规剂量的1/2-2/3。

7. 试述胰岛素的临床应用及其不良反应。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①胰岛素注射剂,仍是治疗1型糖尿病的最重要药物,对胰岛素缺乏的各型糖尿病均有效,可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或用口服降血糖药未能控制者、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合并重度感染或消耗性疾病等的糖尿病,细胞内缺钾者。②胰岛素吸入剂。可缓解长期反复注射胰岛素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便,提高病人用药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胰岛素的不良反应:①低血糖症;②过敏反应;③胰岛素抵抗;④脂肪萎缩。 8. 试述口服降血糖药的分类、药理作用及代表药。

口服降血糖药可分为:

① 胰岛素增敏剂,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能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血糖,改善脂肪

代谢紊乱,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还可防治2型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代表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

② 磺酰脲类,其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间接达到降血糖作用。此外尚有抗利尿作用,还

可影响凝血功能。代表药物有格列美脲、格列齐特。

③ 双胍类。其可减少葡萄糖生成,促进组织摄取葡萄糖。代表药物有二甲双胍、苯乙

双胍。

④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与餐时血糖调节剂。其竞争水解碳水化合物的酶,从而延缓葡

萄糖吸收,达到降血糖作用。代表药物有阿卡波糖。

9. 试述胰岛素增敏剂的药理作用和用途。

胰岛素增敏剂的药理作用:①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血糖;②改善脂肪代谢紊乱;③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④防治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该类要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

10. 名词解释:化学治疗、抗菌药、抗生素、抗菌谱、窄谱抗菌药、广谱抗菌药、抑菌药、

杀菌药、抗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化疗指数、抗菌后效应、首次接触效应、耐药性、多重耐药、灰婴综合征、二重感染。

化学治疗:对所有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

抗菌药:指对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药物。

抗生素:是指由各种微生物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可分为天然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

抗菌谱: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窄谱抗菌药:指仅对一种细菌或局限于某属细菌有抗菌作用的药物。 广谱抗菌药:指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的抗菌药。

抑菌药: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杀菌药:是指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抗菌活性: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C):是指抗菌药物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是指能杀灭99.9%细菌的最低药物浓度。

化疗指数:指LD50/ED50 或 LD5/ED95,是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指数越大,毒性越小,应用价值越高。

抗菌后效应: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 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首次接触效应:是指抗菌药初次接触病原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次接触或连续接触则不能再次出现同样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一段时间后才能再起作用。

耐药性:是指病原菌对抗生素的反应性下降甚至消失的一种状态。 多重耐药:指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

灰婴综合征:早产儿和新生儿肝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肾功能也不完善,对氯霉素解毒能力差。故氯霉素剂量过大可致中毒,表现为循环衰竭、呼吸困难、进行性血压下降、皮肤苍白和发绀,称灰婴综合征。

二重感染:又称重复感染,是指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情况下,可使敏感菌群受抑制,而一些不敏感菌群则生长繁殖,产生新的感染的现象。 11. 简述抗菌素抗菌作用机制。

抗菌素的抗菌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特异性干扰细菌的生化代谢过程,影响其结构和功能,使其失去正常生长繁殖的能力而达到抑制或杀灭细菌的作用。具体包括: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称;②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③抑制蛋白质的合成;④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 12. 简述细菌耐药的机制。

① 产生灭活酶,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钝化酶等,改变药物结构。 ② 改变抗菌药物作用靶位(降低亲和力、产生新的靶蛋白、靶蛋白数量增加),使抗

菌药不易结合。

③ 降低细菌外膜通透性(改变细菌孔道蛋白的组成、数目、功能,或产生新的蛋白质

堵塞孔道),使抗菌药不易进入细菌。 ④ 增强主动外排系统活性。 ⑤ 改变代谢途径。

13. 抗菌素使用原则有哪些?

抗菌素使用原则:

① 及早确定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② 严格按适应症用药;

③ 预防应用应仅限于:风湿热、感染性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气性坏疽以及胃肠道

或胆道手术后;

④ 联合应用仅适用于:严重感染且病因不明者、单一抗菌素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或混

合感染者、长期用药可能产生耐药性者、减少剂量或毒副反应。

⑤ 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对病毒感染、发热原因未明、局部用药一般不使用。

使用剂量要适宜,疗程要足够。

14.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在选用抗菌素治疗时,你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开放性,自行组织语言) 附:

控制细菌耐药的措施:少联合应用、窄谱药可控制的感染不用广谱药、严控预防使用、局部使用、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理想的抗菌药物:高度选择性、对人体无毒或毒性很低、不易产生耐药性、药代动力学好、强效速效长效、使用方便、价格低廉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