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库》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库》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性质、功能和规律。而每一个层次系统功能的涌现,又不是构成它的要素的性质与功能的简单加和。社会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运动规律。社会科学研究既要重视研究社会系统各个层次的共同规律,又要重视研究各个层次的特殊规律,在共同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研究系统。 9. 如何理解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矛盾系统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体现在社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决定着社会性质与面貌,规定着社会发展方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首先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然后经由生产关系变革和上层建筑的改变,最终导致整个社会形态的运动。所以,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由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经由矛盾解决再到基本适应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这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 10. 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社会矛盾普遍存在,但每一社会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研究社会矛盾必须注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来说就是:第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不同领域的特殊矛盾构成某一门科学的特殊研究对象,比如经济学研究投入与产出、生产与消费等矛盾。第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每一过程的根本矛盾都有其特殊性,它规定了该社会形态的本质。每一社会过程又经历若干不同发展阶段,在不同阶段上虽然根本矛盾没有变化,但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大小小的矛盾,有些激化了,有些暂时或局部地解决或缓和了,有些新矛盾又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第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在社会矛盾系统中,各种社会矛盾和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发展是不平衡的,其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别。第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社会生活中复杂多样的矛盾,按其性质和斗争形式不同,区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11. 如何理解阶级分析方法?

利益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突出地表现为阶级矛盾。利益矛盾是阶级矛盾的根源,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的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基本方法。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要求科学分析阶级社会中各阶级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及其变动趋势,分析各阶级由其阶级利益所决定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及其思想倾向,分析各阶级的差别、矛盾、斗争以及阶级力量变化的趋势,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的阶级实质,揭示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 12. 为什么说“世界是过程集合体”?

世界作为一个过程,首先是指事物的过程,社会的过程,然后才是思想的认识的过程。

5 / 10

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东西(就物质世界来说) 只有在过程中才能实现对事物的把握。 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人类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是历史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东西,最终都要在历史上消亡。人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就像历史不具有最终的性质一样,认识也不具有最终的性质。

13. 为什么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每一个社会个体和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都有其作用,但作用的性质和大小不同。从社会发展的总体看,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研究社会历史必须坚持群众史观。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必须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14.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坚持什么样的科学方法?

在阶级社会中,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级的社会成员,本质上又带有一定的阶级烙印,阶级分析方法可以使我们在社会现象中抓住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线索。历史人物都是时代的产物。特定的历史条件为他们提供了舞台,也限制了他们的作为。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既要肯定历史贡献,又不忽视历史局限,不能说他是无所不能的人,也不要用后世眼光苛求前人。每个人都是复杂的多面体。评价历史人物,既要看到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方面,既要看到前半生,又要看到后半生,既要看到长处,又要看到短处。不要简单化、脸谱化,不要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15. 为什么说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追求价值的活动,但不完全是一种主观现象,因为:1、价值作为一定对象与人的需要和目的的适应关系,包含了主观性但不归结为主观性,而是建立在一定实践基础之上并受具体实践条件的制约。2、人的活动目的和动机能否实现,并不完全取决于主观愿望,而是由各种社会条件决定的。3、社会活动过程作为多种活动的综合,不以某个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不是分立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社会事实都是蕴含着价值的事实,社会价值都是依托于事实的价值,要达到对社会现象正确深刻的把握,就要将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结合起来。 三、论述题:(8选2)

1.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真理性、科学性,因而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都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极具综合性,是社会科学发展

6 / 10

史上一种科学而完备的方法论。

第二,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过程中,还要坚持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和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都是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同时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自身。

第三,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科学本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有其现实的对象性基础和实践性条件,而对象世界、人的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想保持并发展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就必须使其与对象的发展演变保持同步的更新。(2)当代社会实践和现实为开放性提供了现实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放性,最关键的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精神状态。理论工作者要勇于和善于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自我批判、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

2.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从实际出发与价值中立有何根本区别?

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核心,即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的原则。这里的实际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客观事实既是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价值中立论主张,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一旦选择了研究课题,就必须放弃任何价值观念,用“纯粹客观的态度”和“中立的原则”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但是,社会科学研究研究是一种社会行为,其中渗透着研究者的价值观念。无论是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设计,研究资料的取舍等各个环节上,无不渗透着研究者的价值立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而,从实际出发的研究方法也处处体现价值,它不等于价值中立。(自身经历略)

3. 运用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述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应当是和谐的社会,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社会矛盾。如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同样是不存在的。

一是要善于分清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其中内因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内因就是我们内部的矛盾。

二是依据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和统一是事物矛盾所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和谐与不和谐就是社会矛盾运动的两个对立面。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辩证关系原理的辩证把握和运用,对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素在量上变化的激励与控制,把不和谐因素控制在一个社会矛盾可以接受的限度和范围内,在矛盾运动中寻求积极的动态平衡,在相对平衡中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使整个社会

7 / 10

始终处于一种健康、良好的发展状态。科学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素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三是依据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占有不同的地位和起着不同的作用。构建和谐社会理论,通过对我国社会复杂矛盾的科学分析,进一步强调,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区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主次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方法。

和谐社会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只有积极发现矛盾,主动解决矛盾,才能使社会达到相对和谐。

4. 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谈谈阶层分析方法及其意义。

阶层功能主要体现在分析社会中层结构及其对政治发展的影响两方面,阶层是因资源在社会内部的不均匀分布而形成的团体。阶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特定的劳动分工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作用,从而导致社会资源在不同人群中的不均匀分布,进而在不同人群中出现了阶层。阶层源自阶级,表现着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改革开放前,我国呈现“2+1”的社会结构,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不仅形成了一些新的阶层,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从农民阶级、工人阶级中分离出来,而且在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内部也出现了新的阶层。在农民阶级内部,已经形成了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乡镇企业工人、农组干部、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等不同阶层。在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公务员、知识分子、蓝领工人、白领工人、退休职工、企业家和个体劳动者等不同阶层。

一方面,从理论的角度看,阶层相对于阶级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量,可以更精确地描绘社会现实。相对于阶级分析应用于社会政治现实的“质”的把握,阶层分析的基本功能在于对社会关系的“量”的说明,在于对一定框架下具体社会关系理论内容的丰富和补充。具体来说,它包括两大理论优势,一是能够提供比较大的信息量,二是能够深入到阶级内部、阶级之间和阶级之外的“中间地带”,具有分析社会的特定视角。

阶层分析法以劳动方式、收入方式、收入水平和社会心态等多元因素为划分尺度,从社会关系的不同侧面,多方位、多视角地划分阶层,可以较为具体地研究各阶层的特殊利益,分析不同阶层政治态度、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另一方面,从社会政治生活的现实角度看,阶层分析弱化了社会团体间的差异,淡化他们之间的利益分歧与矛盾,不仅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扩大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

5.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

8 / 10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