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参考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参考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 改错题(在错误之处下方划横线并改正过来,亦可用自己语言做出简要解释)。

1、 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马、恩原创的狭义马克思主义。(广义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基础上) 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5、 可知论即唯物论。(所有唯物论一定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论也是可知论)

6、 有些事物是绝对运动的,,有些事物是相对静止的。(任何事物及过程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统一,即既是绝对运动的,又是相对静止的)

7、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8、 事物发展方向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前进性特指事物发展方向,曲折性特指事物发展道路) 9、 人的认识有两个来源:一是实践,二是书本(或他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书本,他人知

识是间接知识,是:“流”最终源于实践)

10、检验认识真理性有两个标准:一为实践,二是逻辑证明。(唯一标准是实践,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补充,依赖于实践)

11、实践检验的不确定性指的是有些认识的真理性实践不能检验。(实践最终能检验所有认识的真理性,这是确定的,不确定性指因条件限制特定一次实践不能完全检验某一认识真理性,必须不断检验。) 12、在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

13、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并居核心地位的是哲学思想。(政治法律思想) 1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表现是有些社会意识不被社会存在制约。(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5、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6、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分不在于它怎样生产,而在于它生产什么。(不在于它生产什么,而在于它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工具生产,意思是生产工具是各种经济时代划分的标志。同理:“手推磨代表着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代表工业主为首的社会”) 17、上层建筑的核心是意识形态。(国家政权)

18、“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该社会两大对抗阶级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抗,阶级矛盾是由此规定的。)

19、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根本动力(原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斗争是由此规定的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杠杆))

20、社会革命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社会基本矛盾此终存在,只有尖锐化时才会引起社会革命。) 二、分析题。

1、材料1:韩非子:“ 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人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

材料2: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点是鸟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如果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另外一头牛。”

问题1、结合材料1、2回答“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的含义。 问题2、材料1是如何评价人的思想观念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1:含义是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外部物质世界的事物与现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包括感性形式(感觉)和理性形式(思维)。感觉和思维的内容都是客观的感觉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思维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材料1、2说明任何意识和 观念,无任正确、错误、荒唐,无任其主观特征多样,归根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到底是对存在的反映。

问题2:指人的任何想法,观念(意识或社会意识)的产生都取决于他独特的社会经历、独特的社会地位,其中主要是经济地位,经济利益。他独特的社会经历、独特的社会地位,其中主要是经济地位,经济利益就是他的存在。舆人,匠人的经济利益决定了他们的想法。而不能从道德层面去解释,把人分为君子与小人。

2、弗兰西斯·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说:“历来处理科学的人,不是实验家,就是推论家。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织成丝网。而蜜蜂在庭院里和田野里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哲学的真正任务就是这样。”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学蜜蜂而不能学蚂蚁和蜘蛛?

参考答案:

(1)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实现这一任务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一是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蜜蜂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就是比喻这一点;二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蜜蜂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正是比喻这一点。只有具备以上两个条件,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要学蜜蜂。

(3)像蚂蚁的实验家只重视感性材料的收集,而忽视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像蜘蛛的推论家则忽视对感性材料的收集,把理性认识看成是主观自生的。因此,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能学蚂蚁和蜘蛛。

3、材料1: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

材料2:绒山羊是我国重要的一种生物资源,绒山羊所产的羊绒被誉为“软黄金”,近十多年来,国际市场山羊绒需求增强,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绒山羊养殖业,并已成为这些地区农牧民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

但近年来,绒山羊养殖数量猛增,竟超过当地草场合理载畜量的50%,在草场资源锐减的情况下,山羊出于求生的本能,不可避免的尽量觅食,甚至啃树皮,扒草根,这就不能不加剧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 请回答:

(1结合两材料用联系观点、“适度原则”分析绒山羊养殖超载现象。

(2)结合材料从人与自然关系简要论述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参考答案:

(1)材料1的中心论题要正确处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首先,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无论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都是肯定自然的客观存在,并服从自然的属性和规律的结果,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因此,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务必尊重自然、自觉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其次,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类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性,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料,人类能够通过自己的正确行动,使自然界发生有利于人类的变化,使自然界为人类造福。

总之,人类应该把利用、改造自然和保护、顺应自然结合起来,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材料2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国际市场的需求带来牧民增收的契机,牧民为了经济收益而超量养殖绒山羊,绒山羊破坏草原生态,最终恶化的草原环境又会影响牧民经济收益,乃至威胁到人的生存。这正说明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绒山羊超载现象还说明了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牧民在养殖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一定要在草场的合理载蓄范围内。

可持续发展以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条件,它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要选择有利于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搞好环境污染的治理,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持续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4、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 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 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 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血的血型系统, 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问题1、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问题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怎么才能获得一个真理性的认识? 参考答案:

问题1:(1)通过给人输血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和大量受血者的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死亡, 直至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 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 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 直至发现人血系统, 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问题2: (因主客观限制)一个正确的(真理性)的认识的获得是一个不断反复甚至无限的过程。一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二是,人的认识受主客条件制约,是一个过程

5、一则寓言,说的是驴子背盐渡河,在河边滑了一跤,跌在水里,那盐溶化了。驴子站起来时,感到身体轻松了许多。驴子非常高兴,获得了经验。后来又一回,它背了棉花,以为再跌到,可以同上次一样,于是走到河边的时候,便故意跌在水中。可以棉花吸收了水,驴子非但不能站起来,而且一直向下沉,直到淹死。

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分析,驴子为何死于非命?

参考答案:

驴子忽视了真理的条件性。认识条件的改变有可能带来认识性质的改变。在一定条件下真理性的认识,之所以会另一条件下转化为谬误,就在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和运用超出了或缩小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题中的驴子没有意识到第二次背的是棉花而不是盐,这一条件性的改变使得第一次真理朝谬误转变,最终导致驴子死于非命。

6、材料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费尔巴哈说:“自然并不让自己藏起来,它反而是尽力地自荐于人,或者可以说老着脸皮去迁就于人的。恰象空气通过我们的口、鼻以及一切毛孔,挤到我们身体内来一般。”

材料3、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地程度上发展起来。”

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原理,回答:

(1)材料1 坚持的是何种认识路线?

(2)材料2与材料3 在认识论上有何种区别?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