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最初听到《月亮与六便士》,我便被这个名字吸引了。月亮皎洁高高的挂在空中,而六便士则是实实在在人生活中会用到的货币,作者为什么要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带着这种好奇,我阅读了毛姆的这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

毛姆全名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19世纪中后期英国作家,当时的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科技上的进步使得文明快速发展,欧洲中心意识和霸权主义观念迅速增长,英法等国进行迅速的殖民扩张。但是,在极速增长的物质文明下,带来的是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现实小说也盛行于这个时期,毛姆便是现实小说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中人物主角多是普通平凡的人,故事也大都发生在真实的城市,对场所的描写细致入微,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真实的世界。他笔下的主人公大多冷眼旁观的对待外面的世界,来保持内心的自由,他们逃脱了西方文明的樊笼,自由的寻找灵魂的栖息之地。《刀锋》中的拉里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便是此中的典型。《月亮与六便士》以高更为原型塑造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这么一个形象,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太多差异的,高更是法国人,与塞尚、梵高颇有来往,死于梅毒这些都与文章塑造的斯特里兰克这个形象不符,但是相同之处也颇多,比如二者皆为证券交易员,到了中年方献身艺术,与朋友妻子暗通款曲,在塔希提了却余生。我们不应该因为这些相同之处认为这是高更的自传,这部小说借高更跌宕的人生充当了素材,加上了毛姆的艺术加工,传达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道理。

小说主人公斯塔里克兰原是伦敦证券交易人,与妻子和孩子过着简单平凡的生活,有一天他抛弃了家庭,去了巴黎,决心寻找内心的艺术。在巴黎他过得穷困潦倒,追求艺术的途从未得到认可也不为之沮丧。后来,他完全的抛弃了文明生活,去了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塔希提岛。他与一位土著姑娘结婚并生育了三个孩子,在一个类似世外桃源的地方度过了三年的快乐时光。后来,他得了麻风病,孩子死了,只有妻子不离不弃。他在失明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绘画,在屋子的墙壁上里完成了一幅巨作,“我”在他的画中也渐渐明白了他的追求。但不幸的是,屋子照他的遗嘱焚毁了。他死后,画作价值连城,但他生前却依靠借钱维持生计。

作者塑造的斯特里兰克,他毅然舍弃舒适的中等阶层生活,甘愿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苦日子,他甚至还决绝地抛下妻儿、背叛朋友。按照一般的观念,他是一个十足的混蛋,但到最后,他却是一个得到作者和读者的同情、在艺术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大英雄。 里面还有画家德克·彼得罗夫,他对事物充满着纯洁的热爱,但是在别人眼里他却成为讥笑的目标,他的画世俗但却有极高的眼力,是惟一欣赏思特利兰克的人并给予他无私的帮助。这样一个人让我在阅读时热泪盈眶,他着实普通甚至愚笨,但是充满着无私的爱。在妻子的背叛后,仍然为爱的人着想,甚至把自己的房子让给她,自己流落街头。小说中还有三位重要女性的身影,他们都爱着斯特里兰克,但是却又无法真正走进他的心。文章中的作者作为一个叙述者,他多次遇到斯特里兰克,参与了他的生活。他的生平、内心活动都借由作者观察、转述而得来的。这也是这篇小说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初读小说,我被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和精妙的伏笔所吸引,同时,也陷入思考。在小说的结束,毛姆讲述了另一名医生的故事:医术高超的亚伯拉罕听从内心的召唤,丢下伦敦的优职厚禄,到亚历山大港当了朴素的检疫员;技艺稍逊的卡迈克尔则幸运地顶替了亚伯拉罕留下的空缺,成为趾高气扬的社会名流。这与斯特里兰克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边叙述边给我们留下一连串疑问:“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我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生活又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一切都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取决于你应该对社会做出怎样的贡献,应该对自己有怎样的要求。”这是对人生意义的拷问。小说的名字也恰好证明了人们追求的对立:究竟是抬头仰望,还是低首执着名

利?很多条道路摆在我们面前,不同的人选择也极为不同。有的人拼命想要留在大城市,有的人想去乡村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不同的选择之间有优劣之分吗?如果你的评价标准为物质金钱的话,孰高孰低立见,但是人生的价值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吗?毛姆在小说中多次提到他与斯特里兰克交往时“感到某种猛烈地力量在他体内挣扎,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压倒了他的意志,牢牢控制住他”“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火热而痛苦的灵魂,正在追随着某种凡夫俗子无法理解的伟大目标”,这个灵魂掌控了他的肉体,“他最终用画创造了一个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美好,然后又轻蔑的摧毁了它”。在作者的叙述中,文章蕴含的意思是显而易见的,在精神和物质方面应该如何选择?让我们读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相信每个人都曾有过梦想,但是又很少有人可以坚持下去,很少有人有勇气在中年时,放弃拥有的一切,去从头再来。于是,我们容忍了斯特里兰克这样的天才的傲慢刻薄寡义,陷入了对他无限的崇拜。

再一次通读小说,我发现了埋藏在小说叙事深处,作者想告诉我们的话——不要轻易的进行判断。作者虽然运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但是,作者的话语却是谨慎而克制的,他不轻易的进行判断,即使进行判断后,又经常反省甚至否定“我所做的猜测都是毫无根据的”。比如,在小说的开头,作者在没有认识斯特里克兰之前,通过朋友的转述,认为他是“弱不禁风,其貌不扬的”,见面后才发现“他长得魁梧雄壮,手和脚都很大”,“他只是个善良、无趣、诚实的普通人”,在他离开家庭后,证明了这一切判断都是错误的。在小说中,塑造的最大的反差莫过于斯特里克兰这个人,他生前被认为是恶棍、混混,但是死后却被大家同情,奉为伟大的艺术家。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借《圣经》,表达出了那句他并未说出口的话:“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别人论断。”我们借助表象对人的判断是极为肤浅的,文中的斯特里兰克便是其中的智者,他说“如果你觉得一个人的观念跟你两便士的关系都没有,你怎么还会在乎一群人的看法呢?”于是,他要到茫茫大海的孤岛中去,在那里寻找他想要的东西,在表达完全自己炙热的灵魂之后,他便让妻子把他的画作烧毁了。这部小说在刚出版的时候,并不被看好,批评者这众多,他们认为斯特里兰克的形象并不真实,舍弃家庭原因解释也不合理。但如同这篇小说所蕴含的主题似的:“不要轻易的进行论断”。这篇小说的地位慢慢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越来越多人通过这篇小说喜爱上了毛姆这位作家。

毛姆写作这篇小说或许是因为当时他的作品不受时人欢迎,他依然坚持按照他的方法叙述有关,也与当时人们面对物质的诱惑该何去何从的社会现象有关。这篇小说时隔100年,对我们如今的借鉴意义也很大。首先,用小说中提出的问题扪心自问,生活是什么样子?你又如何看待生活呢?在小说中,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我们过得生活有一种简单之美,像是平静的涓涓细流,但循规蹈矩的未必是幸福,更多血气方刚的愿意踏上一条不归路。只要能够拥有改变——改变和意料之外事物带来的刺激。更多的时候,改变是像斯特里克兰一样,是灵魂冲破肉体束缚的迸发。作为读者的我们,是否有这种冲动呢?至于文章所说的另一种道理,不要根据表面现象进行判断,对于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或许难以理解。事物是复杂的,我们根据事物表面或者别人论断得出结论,很有可能被自己的眼睛或者耳朵,甚至是心中的偏见所蒙蔽。因此我们对事物也因抱有怀疑的态度,无论是老师的话还是课本的知识,并且自己也不应该轻易地对人对事下定论。

《月亮与六便士》这篇小说以极高的易读性往往被视为通俗小说,艺术价值遭到人们的忽视。但是,这却是一本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是经得起时光打磨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作品。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