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寄生虫感染与循环系统疾患寄生虫性循环系01355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5寄生虫感染与循环系统疾患寄生虫性循环系01355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6.25%,其临床表现类似结核性心包炎。据185例肺外型并殖吸虫病患儿的资料分析,血性心包积液占18.9%。患儿心悸气促、肝大、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心包积液多呈浅黄混浊或淡红色,少数呈脓性,液体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心电图改变以T波低平、倒置多见。X线或B超检查可见心包腔内积液。

并殖吸虫感染或并殖吸虫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实验诊断。但实验诊断因虫种不同而有区别。对卫氏并殖吸虫感染则偶尔可在痰中查见虫卵为确诊依据,对斯氏狸殖吸虫或异盘并殖吸虫感染主要依赖于特异性较高的免疫诊断方法。

肺吸虫性心包炎的治疗:药物驱虫治疗辅以心包切开引流,如已形成心包缩窄者应及时行心包膜部分切除术。吡喹酮为常用的药物,一般用总剂量150mg/kg,分二日口服。此外,硫双二氯酚也有较好疗效,但副作用较大。 25.2.5 日本血吸虫感染与血吸虫性心包炎

日本血吸虫是广泛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的人体寄生虫病。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门静脉系统,成虫交配后产生大量的虫印,虫卵随门脉血流进入并沉着于肝脏内。但在某些情况下,血吸虫虫卵可经肝、肺而返回大血管内,并经冠状动脉而沉着于心肌。但血吸虫虫卵要进入体循环,先决条件是必须通过肝与肺的毛细血管的双重过滤,故虫卵逃遁至体循环的机会甚少。国内詹樾及谢陶瀛曾报道1例血吸虫卵异位沉着于心包内,引起了狭窄性心包炎,后经心包剥脱术而治愈。

26.2.6 猪带绦虫感染与心脏囊虫病

猪带绦虫又称链状带绦虫、猪肉绦虫、有钩绦虫。人是猪带绦虫唯一的终宿主,中间宿主是猪,但人也可以是其中间宿主而导致猪囊尾蚴病简称囊虫病。猪囊尾蚴在人体的寄生部位除横纹肌外,还常在脑、眼、心等重要器官寄生,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脏囊虫病。

猪带绦虫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成熟孕节随粪便排出体外后,虫卵散出污染地面或食物。虫卵被中间宿主猪吞食后,在十二指肠内逸出六钩蚴,六钩蚴钻入肠壁,经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而达身体各部位如肌肉组织等。到达寄生部位后,经10周囊尾蚴发育成熟。人食用了含有活囊尾蚴的猪肉后,囊尾蚴在小肠部头节外翻,固着于肠壁发育为成虫,此时人成为猪带绦虫感染者。如人因内源性自身感染、外源性自身感染或外源性感染等原因从消化道食人了猪带绦虫虫卵,则可发生猪囊尾蚴感染而患猪囊虫病。据统计约20%的猪带绦虫感染者合并猪囊虫病。

猪囊尾蚴在人体的寄生部位以肌肉、皮下组织、脑、眼和心等组织器官常见。心脏囊虫病由囊尾蚴寄生心脏所致。田东萍报道了一例全身性未成熟猪囊尾蚴重度感染尸体解剖结果,整个心脏表面弥漫散着102个米粒大小的病灶,镜下见病灶中央为一囊性虫体,其周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还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心脏囊虫病的临床表现以心悸或心慌、胸闷痛、心前区不适、恐惧感等。心电图以T波改变及ST-T改变常见,也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心律不齐,束支传导阻滞等心电图异常。心电图改变与囊虫寄生部位有关。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囊性液性暗区,暗区内还可见到强回声光点。

心脏囊虫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心电图等物理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有皮下囊尾蚴结节的活检和免疫学试验。常甩的免疫学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检测抗原的免疫学方法也开始应用于临床诊断。心脏囊虫病的治疗应首先进行驱虫治疗。吡喹酮和阿苯达唑可杀死囊尾蚴,临床疗效较好。吡喹酮的剂量为20mg/(kg·次),每天3次,2—3次为一疗程,总剂量为120一180mg/kg。

25.2.7 棘球绦虫感染与心脏包虫病

棘球绦虫包括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成虫或链体期在终宿主(犬科动物等)小肠内发育,幼虫或续绦期在中间宿主(食草动物)脏器内发育,主要在肝,其次为肺。棘球绦虫的基本生活史需要通过二个哺乳动物宿主才能完成其循环,终宿主大多为食肉动物如狗、狼等,中间宿主有羊、牛或鼠类等,人也是中间宿主。成虫的妊节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虫卵散播污染环境。羊、牛等中间宿主吞食了虫卵后,虫卵经胃液的消化,在十二指肠孵出六钩蚴,六钓蚴穿过肠壁静脉和淋巴系统,随血流入肝、肺等器官,发育成棘球蚴(包虫),引起包虫病。如含包虫囊的新鲜内脏被狗、狼食入后,育囊中的头节即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人吞食细粒绦虫虫卵后,虫卵在小肠内脱壳释放出六钩蚴,六钩蚴经门静脉血流入肝,再到肺循环,仅有lO%一15%的六钩蚴进入体循环,偶尔经冠状循环到达心肌,进一步发育成为包虫囊。经其它途径六钩蚴也可进入心脏,如经肠壁淋巴管进入胸导管和上腔静脉,或者自直肠痔静脉进入心肌。大多数心脏包虫病的病变为局限于心脏的原发病变,心室部以左心室最常见,中隔部则以室中隔下部较多。心脏包虫囊多为单发单房性,内含囊液、育囊和原头节等成分,囊肿可嵌埋在心肌内,也可以游离与心腔有蒂相连,囊腔直径一般为5cm。囊肿压迫心肌和冠状动脉,导致心肌菲薄瘢痕的形成,甚至由心内膜和心外膜构成外囊,囊肿的压迫可影响心脏的舒缩功能,引起房室瓣的机械性梗阻和心室流出道梗阻,发生心律不齐等症状。心脏包虫囊破裂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囊肿破入心腔,可引起房室瓣膜孔梗阻,肺动脉栓塞和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包虫破碎内囊和子囊可导致动脉栓塞和远处器官的包虫扩散。病人可死于过敏性休克。囊肿破入心包,可并发心包炎、心包填塞和继发性心包虫囊肿。心脏包虫囊肿破裂后碎死率近30%,引起全身并发症的死亡率高达77%。

心脏包虫病的临床表现不一,决定于包虫囊的部位、大小及是否并发破裂等因素。但常见症状为胸痛、心绞痛、阵发性动过速和心律失常等。心电图也常出现异常,常 见ST段消失和T波倒置。当发生囊肿破裂入心脏或心包时,患者会出现过敏反应或过敏性休克症状如恶心、呕吐、谵妄等。右心室包虫囊肿破入心腔或肺动脉,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咯血等症状,还可因包虫内囊、子囊或囊砂等栓塞而引起的急性死亡、亚急性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或慢性原发性

心脏病。如左心室包虫囊肿破入心腔,由于破碎的内容物进入体循环,可继发远处器官或四肢的包虫病。囊肿如入心包,早期导致心包填塞和急性心包炎,后期可继发心包包虫病。心包包虫病人临床表现多无明显症状,偶尔也可突然死亡。部分病人可出现心绞痛、心悸、期外收缩、心肌纤颤、Adams-Stokes综合征。

心脏包虫病或心包包虫病的诊断:凡病人来自牧区或包虫流行区,与狗、羊等动物有密切接触史,特别是曾经有过敏反应或包虫病手术史的患者,如出现相应的心脏病症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影像诊断(x线、心血管造影和B超检查等)、心电图检查和免疫学检查可作为本病确诊的重要依据。心脏包虫病一候确诊,需及时作外科手术,清除包虫囊肿。同时给予驱虫治疗,常用药物有吡喹酮、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