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经济学课件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贫困经济学课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贫困经济学课件

序—

1.关于贫困的概念 贫困:就是指由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所造成的使个人或家庭不能维持正常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一种生存状态。 2.关于贫困的特征

主体:是指贫困人口,客体:是指贫困地区。 3.对贫困类型的界定

中国的贫困分为制度性贫困和非制度性贫困。

制度性贫困包括:体制性贫困和观念性贫困;非制度性贫困包括:资源匮乏型贫困,生态恶劣型贫困,灾害导致型贫困,人口膨胀型贫困和能力衰弱型贫困。 本书根据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目标,即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提出消除对应的物质贫困、文化贫困和政治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状况。 序二

“三P”问题:人口,贫困,污染。

“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

经济学家指出:人们决不能忽视创造全球经济增长的机会和减少贫困的需要,因为贫困是滋生一切罪恶的温床。

引 言

一.贫困经济学究的现状综述

贫困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美)舒尔茨(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一代大师) 1965.5发表文章《贫困经济学》具有里程碑意义。

“经济学家应将关于贫困问题的理论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建立专门研究贫困问题的理论性学科——贫困经济学。

(瑞典)冈纳.缪尔达 20世纪60年代里程碑巨著 《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的研究》 《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 《富国和穷国:70年代的发展战略》 (印度)阿玛蒂亚.森 90年代末因对福利经济学和贫困问题研究获偌贝尔经济学奖

阿玛蒂亚.森在谈到“9.11”时,也言及恐怖活动和贫困问题有关联的两点,第一,不惜生命投身于恐怖活动的志愿者中许多人抱着有一种对世界的不公平的反抗情绪,而贫困却是不公平的最大问题;第二,恐怖分子有必要制造一种理由使自己的行为正当化,对不公正宣战是一种制造正当化的理由。 第一编贫困的一般理论研究

第一章. 贫困的基本概念:贫困和贫困线

贫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和地域的概念,它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关于贫困论述的共性: 第一:贫困呈现动态性,历史性

同一时期:不同国家

同一国家:不同历史阶段。

第二:成因和表现

表现为复合性,多元性 经济贫困____人文贫困 第三:衡量标准,界定 客观性,

社会普遍认可 第四:实质

核心是能力欠缺性(能力贫困) 总之:

1.2贫困的外延 按程度和范围分

绝对贫困,相对贫困 狭义贫困,广义贫困

一、绝对贫困:是指收入难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准。(又叫生存贫困) 特征: 生产方面:缺乏扩大再生产物质基础,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

消费方面:难以满足衣食住行等人类基本生存需要,劳动力本身的再生产难以维持。

范围 发达国家:政府,社会救济——绝对贫困是暂时的。

不发达国家:缺少政府,社会救济——绝对贫困是长期的。

相对贫困:是比较而言的贫困。 特征 第一:是相对的 第二:是动态的。 第三:是不平等的。 第四:主观性。

二 狭义贫困:只包括物质生活的贫困,不包括精神生活的贫困。 特征:第一:直观

第二:绝对与相对复合。 第三:可用经济指标衡量。

三 广义贫困:指除狭义贫困之外的包括社会方面,环境方面和精神文化方面的贫困,即贫困者享受不到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所应享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特征:第一.双重贫困 物质贫困:可量化 精神贫困:难以具体量化。 第二.动态,相对。 第三.是继发性。

第四.精神贫困有较大的隐蔽性。 “温饱”实际也是一种贫困状态。

“温饱” 以上:已解决温饱,处于相对贫困状态。 基本解决:属基本贫困。

以下:未解决温饱,处于绝对贫困。 所以:反贫困应有针对性。

贫困的外延 隐蔽贫t困:即贫困人口,贫困现象,贫困问题。 1.3测定贫困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一.贫困标准(贫困线)

衡量个人,家庭或某一地区贫困与否的界定标志或测定体系,称为贫困标准或贫困线。

世界银行研究报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贫困问题:标准,信息和政策》七个指标:

1. 人均收入2.家庭消费,人均消费3.人均食品消费4.食品比率5.热量6.医学

数据7.基本需求。

多数国家以人均收入用来作为测定贫困线的主要指标。 二.贫困线制度

是围绕贫困线而制定的的社会救济制度,也称“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其核心内容是由政府向低收入者提供在金额上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救济金以及其他帮助。 三.方法

1.洛伦茨曲线:描绘分配的平等和不平等。 2.基尼系数G:反映收入差距。G=A/A﹢B G=0完全均等 G=1完全不均等 0<G<1

<0.2绝对平均 0.2—0.3比较平均 0.3—0.4基本合理 0.4为临界点

0.4—0.5差距较大 >0.5收入差距悬殊

3.恩格尔系数: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100%

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n>59%贫困,50—59%温饱,40—50%小康,30—40%富裕。<30%富有

第二编 贫困的发展理论——贫困与反贫困的基本理论与战略模型

第二章 贫困原因的基本理论阐释

人们虽然能够减轻、治理贫困,但是无法根本消灭

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相对于富裕或不贫困而言,即贫困实际上用什么是不贫困来衡量的,只有当相当一部分人不贫困时,才存在贫困问题。

2.1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贫困理论 一.马尔萨斯的贫困理论

最早对贫困问题进行探讨。其代表作《人口论》理论要点3点P28

结论:贫民自身是贫困的原因,社会制度没有任何责任,他们除了承受自身人口增加太快而带来的贫困和罪恶的惩罚之外,别无出路。 二.马克思的贫困理论

是最早从制度层次上揭示贫困根源的。 理论要点2点

结论:无产阶级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是“剥夺者被剥夺”

2.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的贫困理论 一.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得出一个著名的“一国穷是因为它穷”的命题。 二.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美)经济学家 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表现为人均收入处于维持生命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即所谓的“低水平均衡陷阱”。

结论:资本稀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关键所在。 三.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一)理论(美)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Harvey.Leibenstein)

1957年提出该理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的恶性循环,必须首先保

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困落后的困境。 (二)进行临界最小努力的四个因素

1.需要克服由于生产要素不可分性而产生的规模的内在不经济。 2.需要克服由于不具备外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产生的外在不经济。

3.当一个国家处于收入仅够维持生存的最低均衡水平时,收入如果增加,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将促使死亡率迅速下降,但人口出生率却反而有所上升,其结果是人均收入水平并无提高,所以,必须通过大量投资,使收入增长冲破这个障碍。

4.为了在经济体系中形成一种机制,促使发展的因素能持续发挥作用,形成持久的发展,则初期的投资努力就必须达到或超过某一最低限度。 (三)实现临界最小努力的其他因素P33

1.观念的更新。

2.追求利润的风险意识。

3.适宜企业及其成长和投资盈利的社会环境。

四.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瑞典)冈纳.缪尔达尔(Gunnar.Myrdar)是世界著名的贫困问题研究专家,获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试图在经济、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等广泛的层面上研究欠发达国家贫困的原因。

他研究贫困问题的经典之作有:《富国与贫国》(1957年)、《亚洲的戏剧:对南亚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1968年)、《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1970年)

研究方法P34

首先:反对套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和研究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传统。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