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生态文明;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

[摘 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简单说: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生态健康的城市。

生态城市是通过倡导生态理念,采用生态技术,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从而达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然生态平衡、人文生态和谐的城乡统一体。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生态学和社会学的观点,论述生态城市的内涵,提出科学的城市规划、合理的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的城市管理制度,强调只有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两手抓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 鉴于此,本文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国成了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对于治理环境污染,这一市场无力解决的外部性问题,必须由强有力的政府来全面处置。制定循环经济战略、依法规约政府、升格目前的国务院直属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为超正部级的环境资源部——国务院组成部门,授予其更大的权力才是彻底遏制各地环境恶化趋势的根本措施。

第一章、生态文明背景与意义

(一)宏观背景:我国目前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虽然我国政府提出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的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主要表现如

第 1 页 共 1 页

下:

(1)水资源污染。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据统计, 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中,属4类和5类水体的占3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并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城市污染。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与日俱增,工业废弃物累计堆积量已超过66亿吨,占地超过5万公顷,使200多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3)海水污染。我国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严重,近海环境状况总体较差,海洋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4)大气污染。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

(5)酸雨污染。酸雨污染程度居高不下,酸雨污染区遍布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最严重的长沙、南昌等测得的PH值曾达到2.9。

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之后,人类文明目前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因为从西方工业文明形成起,以征服、索取和统治自然为核心思想的人类中心主义,就一直受到许多思想家的反思和批评。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全球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能源危机出现,于是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寻求新的发展模式。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提出了均衡发展的概念,以大量事实系统分析说明了传统工业文明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催生了联合国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的关注。同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报告,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发表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术语。1983年,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中鲜明地提出了“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不能分割”、“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等三个观点。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和《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指导原则和战略目标。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

第 2 页 共 2 页

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和《约翰内斯堡政治宣言》,确定发展仍是人类共同的主题,提出经济、社会、环境是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三大支柱。从此,可持续发展观念、生态社会建设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问题比较突出,资源使用效率偏低,环境污染较为普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不切实搞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我们的发展将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因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1994年,率先制定出台了《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1996年,“九五”计划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二)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全面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深刻领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创建生态文明城市和全面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精神都具有重大意义,

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较集中的体现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上,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构成了其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必须以自然界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人通过实践可以能动地改造自然,但“我们不要过分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只会带来灾难”。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博大精深,是我们党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源泉。建国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改变因长期战争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提出要大力植树造林以消灭荒地荒山、改变自然面貌的奋斗目标。

第 3 页 共 3 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多年来粗放型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一些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并引起了很多社会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渐从毛泽东最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强调,发展到侧重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在十六大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要求和措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可以看出,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创新,不断与时俱进,并将成果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和升华。 在改革开放以前,对于生态环境的理解仅仅局限在简单的“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层面。从1978年开始,党和国家领导人逐渐意识到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初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这一思路反映在从“十二大”开始直至“十五大”的党代会报告中,先后出现人口控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等关键词。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起飞和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能力持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曾一度面临较为严重的“生态危机”。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奋斗目标之一。同时,新修改的党章中,也加入了“人与自然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内容。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提出,正式确立了“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正式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提高执政

第 4 页 共 4 页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