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4课时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4课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页例及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教科书第68页 出示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让学生读一读故事内容,再请学生说一说这一篇故事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问:这篇文章大约有多少字?你想用什么办法解决?(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 汇报:(1)一个字一个字地数,就能数出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个字,但如果文章长的话,就不太适用。

(2)先数每行有多少个字,一共有几行,就可以。

教师:两种方法第二种比较适用,现在我们就采用第二种方法,算一算文章大约有多少个字?

学生动手操作: (1)每行最多有22个字,但有许多行的字数都比22少,估算每行大约20个字左右,本篇文章共有13行,所以列式为20×13=260,这篇文章大约用260个字。 提问:20×13你是怎样口算的?

(2)每行最多有22个字,一共13行,列式:22×13。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怎样算? 二、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学生口算后教师讲评。

提问:整十整百数乘数十数应该怎样算呢? 三、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笔算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七的第3、4题。

通过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列式解答,对于学生的列式,要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课堂小结 授课日期 4.21 周次 10 课时 1 总课时 36 第六单元 面积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活动。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以免混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积计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个内容

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公顷、平方千米。这一内容主要是介绍教大的面积单位,它常用测量土地面积,我们有时称它为“地积单位”。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对以后的生活、生产劳动有很大的帮助。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重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2、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3、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课时安排:

面积和面积单位------------------------2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3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2课时 第一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71页-74页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正确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具准备:挂图、口算卡片电教媒体,常用面积单位模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知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实践经历,探究新知 1、面积的含义。

(1)教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个物体都有它的表面,黑板有黑板的表面,桌子有桌子表面,课本有课本的表面,我们的脸面有它的面。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 学生:用手摸脸、桌面、书面,感受物体的表面。

教师:①黑板的表面和桌面,哪个大?②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哪个小? 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回答后教师小结: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黑板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黑板的面积比较大,练习本的封面比较小。我们就说;练习本的面积比较小。 (2)出示图形:

教师:观察这3个图形,说说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很容易看出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教师: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围成的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我们把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的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3)概括面积含义。

教师:什么叫面积呢?请同学们将这两句话合起来,用一句话来表示,想一想应该怎么说?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最后归纳面积概念。板书: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面积单位。

(1)出示一组图形(教材71页图),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2)教师: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我们不能全部靠眼睛看,或者用重叠的方法,我们要学会用其它方法。

教师:我们能用什么办法知道它们面积的大小呢?(方格纸量) 小组动手操作。

汇报交流:哪个面积大?为什么?

学生:第2个面积大,因为它含有15个小方格。而第1个只含有14个小方格。 老师:如果我们不用统一大小的正方形纸片行不行?如果用统一大小的小圆片行不行?

通过实验进行检验,得出不行?

教师: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这几个面积单位到底有多大呢? ①平方厘米的认识。

教师:我们先来认识平方厘米(板书: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是 多大呢? 引导学生明确: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然后要求学生: 第一:打个手势,来表示一下平方厘米的大小。

第二: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第三:估一估,橡皮擦的正面(一个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 笔盒上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

教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积。你有什么看法?怎么想?(不方便。最好用大一点的面积)。

②平方分米的认识。

教师:比平方厘米打一点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分米。 然后让学生明确: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教师也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示意图, 怎样要求学生做到:

第一,用手势来表示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

第二,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第三,估一估,桌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窗户上一块玻璃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教师: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教室地板的面积,你有什么看法,怎么想? 学生:不妨边。要用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③平方米的认识。

猜一猜:比平方分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教师:什么样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刚好是1平方米? 教师:你们能用手势做一个1平方米的大小吗?

学生要4个人,4双手合围才能做出一个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的图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面积积大约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然后也让学生估一估黑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估一估教室地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在学生说面积单位时请全班学生打手势来表示大小。 四、巩固加深

课本第74页的“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授课日期 4.22 周次 10 课时 2 总课时 37 第二课时 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比较

教学内容:教材第74页-75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2、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3、学会合作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含义,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教具准备:常用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些面积单位?它们时多大?你能用手势来分别表示它们大约有多大吗?

2、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有哪些,它们是多长?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常用的面积单位:厘米、分米、米。 二、分析比较 1、教学例1。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出示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让学生认真观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