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本课设计力求突出学生自主性阅读和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揣摩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以此思考自己的志向。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整理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及当时的社会情况。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搜集资料,阅读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读文释题

1.教师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读书?

2.学生思考后,自由回答。(预设:为父母、为了以后有好生活、为了考大

学……)

3.教师由问题引出课题。

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是这样回答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位少年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板书题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学生读课题,借助工具书解题。

要求:读准生字“崛”,理解“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整个题目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兴起而努力读书”的意思。

5.介绍周恩来,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

多媒体出示周恩来图片,学生分享搜集的周恩来勤学读书的小故事。 6.过渡:是什么事情让少年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呢?那时的中国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设计意图:“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始,是教师教学的开端。用问题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直接指向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朗读课文,检测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强调读文要求。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碰到新词语,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 (3)思考: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件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互读生字词,识记字形。

(2)课件出示词语:

崛起 模范 魏校长 清晰 淮安 疑惑 训斥 3.书写指导:“肃、赞、疑”。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肃”是独体字,书写时应注意其笔顺。(横折、横、横、竖、撇、竖、撇、点)

“赞”是上下结构,部首是“贝”。书写时注意第一个“先”最后一笔是竖提。

“疑”是左右结构,第一笔为短撇,左下部“矢”最后一笔是点,书写时要紧凑些。

(2)学生书空生字,感受字的笔顺。 (3)教师范写。

(4)学生在书后生字表中描摹,再独立练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5)师生共评后,学生修改。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比较多,词语也较难理解,给学生深入学习带来了障碍。本环节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自主识字、学词,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为深入学习打好了基础。

三、默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注意要有一定的速度。

提示学生默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不能一目十行,不求甚

解。

(2)画一画,文章写了哪三件事?简单概括。 2.讨论交流。

第一件事: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事:少年周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难以忘怀。

第三件事:少年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见闻。 3.理清课文中三件事的因果关系,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围绕周恩来“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和“爱国忧

国的情怀”这两方面来谈。

4.认真默读第11~17自然段,想一想:从这三件事上,你对周恩来的印象怎样?

设计意图:“学会抓住重点句段,理清文章的结构,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学生的一项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以上环节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能力。

四、布置作业,拓展探究 作业设计:

1.抄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搜集关于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的历史资料。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搜集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增加学生课外积累,加深对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社会背景的了解。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