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讲义-整理稿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讲义-整理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物理学思想

1)物质的本质是具有广延性的几何特性,只有占据空间的东西才是物质。 2)物体内部不存在运动原因,若没有外来作用,物体就不会有任何变化。 3)物体运动的动量是守恒的。 2、方法论思想

(1)理性至上原则 (2)数学演绎法

1)要明白而清晰,人们不能怀疑它的真理性 2)能从这些原理中推演出别的知识 (3)认识递进原则

(三)伽利略的科学思想及方法论 1、科学精神

(1)不迷信权威;(2)尊重事实;(3)推崇实验 2、力学思想

(1)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的发现;(2)惯性原理的发现 3、天文学思想

(1)地球静止学说是错误的;(2)地球中心学说是错误的 4、方法论思想

(1)创立了科学的实验方法;(2)采用其他方法补充实验方法的缺陷 (四)牛顿的科学思想及其方法论 1、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2、牛顿的力学思想与机械论 (1)牛顿力学三定律;(2)力学三定律是机械论的自然科学基础 3、方法论思想

(1)实验方法(思想实验);(2)归纳方法 (五)预成论与渐成论 1、预成论 (1)精原论;(2)卵原论 物种灭亡、物种不变的观点 2、莫泊丢的生物学思想 (1)生机体学说;(2)子代与亲代相像的原因说;(3)孩子与祖父相像的原因 (4)子代器官位置与亲代相同的原因 (六)林奈的人为分类法

1、分类的标准:以不同个体的形态或习性的某些特征为依据。 2、林奈的 物种不变论

三、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内容及特点

1、宇宙万物只有空间的并存关系而无时间上的演化与发展。(形而上学性) 2、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不彻底性)

3、宇宙中的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由严格的因果关系决定的、纯粹必然的过程。(机械性) 机械自然观的局限性:

四、辩证自然观的创立与发展 1、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的发展

康德在1755年发表了《天体演化论》,提出了星云假说,用自然界本身的力量解决了牛顿的形而上学思维无法解决的“第一推动力”问题。因此,恩格斯称他“第一个在形而上学的阵营中撕开了缺口。”

(1)地质学:地质渐变理论

英国科学家赖尔(也称“莱伊尔”)在1833年出版了《地质学原理》,提出地球地层渐变理论,把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也看成是一个变化过程。 (2)生物学:施旺—施莱登的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动植结构的统一性,从而拆除了动物界与植物界的巨大壁垒。 (3)生物学:细胞学说和进化论

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观点。 (4)物理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在19世纪40年代由多名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共同确立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揭示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

(2)(3)(4)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科学三大发现

注:以上五个科学成果是辩证自然观产生的主要科学基础。此外,象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维勒人工尿素的合成等也是辩证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 2、辩证自然观的意义(特点)

(1)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直观、思辩的性质,把对自然界的认识建立在精确科学的基础上。

(2)它全面突破了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僵化体系,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性质。 (3)它批判了黑格尔自然观的唯心主义外壳,继承了其辩证法的精华。 3、辩证自然观的发展

第一章 复习思考题

1、古代自然观的特点及其局限性是怎样的。 2、怎样理解机械自然观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3、辩证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是什么?

第二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性

一、什么是自然界 1、狭义:

指与人类社会相对立而存在的物质世界 2、广义:

指整个宇宙,即整个物质世界及其一切表现,包括我们人类社会在内。 二、自然界的物质形态 1、从物理学的角度

(1)固态 (2)液态 (3)气态 (4)场 (5) 等离子态 (6)超密态 (7)真空态 2、从生物学的角度 (1)生命物质

(2)非生命物质 三、自然界的物质关系 1、表现:

(1)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2)本质关系和非本质关系;(3)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 (4)必然关系和偶然关系 2、实质:

(1)引力相互作用;(2)电磁相互作用;(3)弱相互作用;(4)强相互作用 四、自然界的物质运动

1、机械运动;2、物理运动;3、化学运动;4、生物运动 五、实体与属性

1、实体:物质客体本身,是物质属性的承担者,并通过属性来标志自身的存在。

2、属性:是物质内部各个组成要素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间言之,就是物质实体的外部表现。 3、关系:

第二节 自然界的系统性

一、系统及其类型 1、前提: (1)它们都是由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整体,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要素即可以是单个事物,也可以是一群事物组成的小系统。

(2)这些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从而在系统的内部与外部形成一定的结构和秩序。这里可以把环境看成系统所从属的更大的系统。

(3)这个整体具有不同于各个组成要素的新的功能,这种功能主要是由系统内部的有机联系和结构决定的。 2、系统的定义

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它从属于更大的系统。 3、系统的类型

(1)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①开放系统 ②闭合系统 ③孤立系统 (2)从人与自然的关系

①自然系统 ②人工系统 ③自然与人工复合系统 (3)从系统自身的规模

①微观系统 ②宏观系统 ③宇观系统 (4)从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

①线性系统 ②非线性系统 (5)从人的认识范围上

①白系统(WS)②灰系统(GS)③黑系统(BS) (6)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

①自然系统 ②社会系统 ③思维系统 (7)从主客观的关系上

①客观物质系统 ②主观概念系统 (8)从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矛盾

①运动系统 ②相对静止系统 (9)从运动形式上

①力学系统 ②物理系统 ③化学系统 ④生物系统 (10)从存在状态上

①平衡系统 ②非平衡系统 ③近平衡系统 ④远平衡系统 二、要素及其类型

1、要素:是相对于系统而言的,是组成系统的基本成分。 2、要素的内涵

(1)要素构成系统;(2)要素决定系统;(3)要素之间形成一定结构 (4)要素对系统的作用存在差别 3、要素的类型 (1)中心要素;(2)非中心要素 4、要素之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三、系统的整体性 1、系统整体性

(1)从要素的角度说:在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制约关系。不仅使得要素的行为与功能与其在单独状态下有所不同,而且同一个要素在一个系统中的行为也会有别于在另一个系统中的行为。

(2)从系统质的方面来说: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具有各个要素所不具备的新的性质与行为方式。

2、整体性的表现形式 (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2)整体小于部分之和;(3)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3、三种表现形式的本质因素 (1)加和性关系:

系统中各个部分(要素)可以用简单相加的办法逐渐建立整体的特性。(或者说:系统的整体特征能够分解为各个要素的特征之和,即通常所说的1+1=2) (2)非加和性关系(※)

系统整体的特征是独立的部分(要素)所不具有的,部分也无法以简单相加的方法建立整体的特征,我们通常称这种关系为“1+1>2”。 注:非加和关系是系统产生新属性的关键因素。 四、系统的相干性 1、系统的相干性: 在系统、要素、环境中普遍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注:这种关系的实质表现就是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约束、选择和协同。(※) 2、相干性的表达式

dQ1/dt=f1(Q1, Q2 , ……Qn) dQ2/dt=f2(Q1, Q2, ……Qn) dQn/dt=fn(Q1, Q2, ……Qn)

式子中, Q1, Q2, ??Qn 是1,2, ??n 等要素的特征,t 是时间。 五、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性 1、结构的内涵

(1)定义:结构是系统内要素之间关系的总和,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或秩序。

(2)类型: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