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民歌的叙事风格的同时,直接把叙事转化为抒情,把语言转化为音乐。歌曲的结尾是,音乐狂欢地接受了语言,也接受了一切。在歌曲开始时出现,而且始终萦绕在歌曲的主旋律上空的无字女高音伴唱,可视为阿姐的冤魂在高原的苍穹下的永恒泣诉。它是一个令人感动的动机。但是在结尾中,这个动机完全消失了。或者说,它被完全溶解在流行音乐的喜剧性的狂欢中。 6、再次欣赏。 二、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师生问好,提问导入教学。 1、前面我们都欣赏了有关西藏民乐的哪些乐曲?(珠穆朗玛、格桑拉、五彩风马旗、阿姐鼓)

2、能说一下你对藏族音乐的感觉吗? 二、学习新知识。 1、欣赏《弦子舞》(民乐合奏)。 2、介绍相关背景知识。 《弦子舞》是一首藏族舞曲,采取民乐合奏的形式。弦子舞在表演时由男子拉弦子,女子舞彩袖,随着弦子节奏的变化,歌声舞姿变化多样。弦子的歌词大部分为迎宾、相会、赞美、情意、辞别、祝愿的内容,曲调繁多,舞步多变。舞蹈时男女舞队各围成半圈,时而聚圆,时而疏散,且歌且舞;男子舞姿重在舞靴、跺脚,显示豪放粗犷之美;女子突出长袖轻柔舒展之美。弦子舞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迎宾、相会为内容,相互欢迎与感谢、互相赞美的迎宾舞和相会舞;二是以尊敬长辈、热爱家乡为内容的赞颂歌舞;三是表达青年男女间充满爱慕之情和纯洁真挚的友谊,内容包括相会、谈爱、离别、祝愿的爱情歌舞。旋律活泼热情,舞蹈轻松抒情。 3、再次欣赏。 4、欣赏《踢踏舞》(民乐合奏)。 5、介绍相关背景知识。

《踢踏舞》是一首用民乐合奏的藏族舞曲。乐曲的节奏感强,具有很强的舞蹈性。 6、再次欣赏。 三、课堂小结。

第三单元 江河之声 教学设计思路 自古以来,人类文明的诞生都离不开大江大河的孕育。黄河、长江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尼罗河周而复始的泛滥,成就了古埃及的神秘文化;静静流淌的伏尔加河,又何曾不是俄罗斯民族历史的见证……

奔腾不息的江河始终默默地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往的繁华和纤尘,而最后留给我们的又何尝不是更

- 5 -

多的思考和反思。 本单元以江河为线索,将为我们展开一幅幅以古老江河为背景的历史画卷。本单元由二个板块组成:古老的长河、我心中的小河。“古老的长河”以长江、伏尔加河、密西西比河、多瑙河这四条古老的长河为线索,用音乐的语言给学生描述了大江大河的风采,讲述着过去的历史。 在第一个板块“古老的长河”中,我们安排了欣赏《长江之歌》、《伏尔加船夫曲》、手风琴独奏《多瑙河之波》、歌曲演唱《老人河》这样四个教学内容。通过聆听《长江之歌》、《伏尔加船夫曲》,了解与长江、伏尔加河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同时通过聆听,引导学生感受“力度”这一音乐要素在表达音乐情感上的有效作用。 通过聆听手风琴独奏《多瑙河之波》,引导学生了解多瑙河这一条位于欧洲的长河,认识手风琴这种键盘乐器。

歌曲《老人河》是美国音乐剧《戏船》中的主题歌,歌曲低沉、缓慢,向人们诉说着黑人的苦难生活。同时通过演唱,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力度在音乐中的作用,并引导学生使用合适的力度来演唱歌曲。

“我心中的小河”讲述了孩子们心中的理想和憧憬,“天空是海,月亮是船,灿烂的星星是我的伙伴……”。

在这一板块中,我们安排了欣赏合唱歌曲《月亮河边的孩子》与《月亮船,童年的摇篮》,以及演唱歌曲《小纸船的梦》三个教学内容。

歌曲《等着我,小河》讲述了一个即将离家的孩子对家乡、亲人的眷恋之情。同时通过聆听,引导学生复习升号(#)、连音线( )、上波音( )、倚音( )这几个音乐记号。

合唱《月亮河边的孩子》给我们描述了一群善于幻想的孩子,在夏夜里望着明亮的月光,幻想着自己的未来,诉说着自己的理想的情景。通过聆听,让学生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去探寻自己的理想。

合唱《小纸船的梦》讲述了孩子们折一只纸船,承载我自己的梦想,任由自己的梦漂向远方。歌曲抒情优美,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的美好憧憬。通过演唱,引导感受音乐抒情优美的情绪,感受美好的理想。 教学总目标:

通过本单元所有乐曲的学习与欣赏,加上教师对背景资料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孕育了人类文明的大江大河的相关知识及历史,并对大江大河产生无比的热爱和赞美。 内容结构。

江河之声、古老的长河、欣赏《长江之歌》(独唱) 欣赏《伏尔加船夫曲》(男声独唱)、歌曲《老人河》、欣赏《多瑙河之波》(手风琴独奏)、我心中的小河、欣赏《月亮河边的孩子》(童声合唱)、欣赏《等着我小河》(童声合唱)、歌曲《小纸船的梦》 课时计划:7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生问好。

二、组织教学,新授知识。 本单元学习结构及单元知识早知道: 自古以来,人类文明的诞生都离不开大江大河的孕育。黄河、长江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尼罗河周而复始的泛滥,成就了古埃及的神秘文化;静静流淌的伏尔加河,又何曾不是俄罗斯民

- 6 -

族历史的见证……

奔腾不息的江河始终默默地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往的繁华和纤尘,而最后留给我们的又何尝不是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2、初听《长江之歌》,谈谈自己的初次感受。 3、背景知识了解

长江之歌: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主题歌,中速亲切、热情地,胡宏伟词,王世光曲。《长江之歌》是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曲气势恢宏,流畅、优美的旋律为我们展现了长江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作者对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的热爱和赞颂之情。 4、再次欣赏乐曲,感受乐曲的气势恢宏,流畅、优美的旋律。 三、课堂实践练习活动。 自由拼唱课本上的歌曲片段。

第二课时

一、欣赏乐曲《伏尔加船夫曲》,导入教学。 二、背景了解。

1、听到这首沉重、粗壮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纤夫之歌,就使人想起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的名作《伏尔加纤夫》:一群衣衫褴褛、胸前套着纤绳的纤夫,用整个身心负着沉重的货船前行,伏尔加河空旷辽阔的沙滩上留下一串串脚印,前面的路程仿佛永远没有尽头……但是你看,那领头走在前面的肩膀宽宽、额头上包着头巾的卡宁,那和卡宁并肩走在一起的大胡子老汉,还有那脸上流露出反抗情绪的拉尔卡,不正已觉悟到世道的不公而对沙俄的专制统治怀着深深的不满吗?著名的《伏尔加船夫曲》经过俄国杰出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的天才处理,艺术形象更加完整,不但沉重的步伐、背纤的呼喊和纤夫内心的愤懑不平之声都历历可闻,而且通过轻—重—轻的力度安排,形象地表现出这艘被纤夫们曳着的货船由远而近、由近而又远去的情景。凯涅曼编写的钢琴伴奏加强了纤夫们沉重的步伐,并且可以在低音区连续的三连音中听到伏尔加河的滔滔奔流。这种气势在根据这首民歌改编的男声合唱曲中,显得更加壮阔和磅礴。 带着刚了解到的知识,再感受一次这首沉重、粗壮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纤夫之歌。 “我随音乐动”活动。

1、交流学习了这首乐曲后的真实感受。 2、写给“伏尔加船夫”的信。

第三课时

一、欣赏乐曲《老人河》,导入教学。 二、背景了解。

老人河,选自音乐剧《戏船》,中速,[美国]奥·哈默斯坦第二词,[美国]J.克恩曲,邓映易译配,克恩(1885年~1945年)美国作曲家。生于纽约。他的父母都是欧洲迁来的移民,母亲是捷克人,父亲是德国人。克恩从小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钢琴。17岁时,进入纽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来曾去欧洲深造。1912年,开始在百老汇崭露头角,以后一直在百老汇生活、工作,直到逝世。他的重要作品有轻歌剧《犹太姑娘》、《噢,夫人》,音乐剧《戏船》,管弦乐《马克·吐温肖像》等,此外,他还为大量的戏剧和电影配乐。《老人河》是克恩写的音乐剧《戏船》中的一首插曲,作于1927年。脚本为哈默斯坦第二所编。《戏船》曾在1929、1936和1951年三次被搬上银幕。

- 7 -

在美国故事片《舞台大亨》里,就有美国戏剧经纪人格罗菲主持《戏船》首演的情景,那里面选用的片断,就是《老人河》,它在影片中是完整地出现的,由美国黑人歌唱家罗伯逊配音演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那以后,《老人河》成为罗伯逊在音乐会上的保留节目之一。《老人河》在曲调上吸收了黑人灵歌的节奏,用歌谣体写成,带有叙事歌性质和哀怨情绪,反映了美国黑人的悲惨生活。

歌曲采用降E大调,2/2拍。结构是由两个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组成的复二部曲式。全曲建立在三段对比的旋律基础上。第一段是叙述性的平衡旋律,主要在中音区进行,表现黑人痛苦的劳动生活,中速;第二段是怨愤难平的旋律,在高音区进行,并加快了速度,情绪比较激动,但是,在四个乐句之后,又放慢了速度,情绪又低沉下来,表现受压迫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第三段是用第一段旋律发展而成,力度变弱,速度放慢,抒发了黑人劳动者压在内心中的积怨,第三段是副歌,它以切分音节奏型为特色,旋律在低音区进行,速度徐缓像是一首悲歌,随之再现第二段旋律;最后一段是在副歌旋律基础上发展而成,随着力度的加强,表现了愤愤不平的情绪,造成全曲的高潮。

三、再次聆听,感受乐曲强烈的情绪变化。

第四课时

一、欣赏手风琴独奏乐曲《多瑙河之波》,导入教学。 二、背景了解。 杨·伊万诺维奇创作了许多进行曲、圆舞曲和根据民间曲调改编的集成曲,也有少量歌曲。他的主要作品有吹奏乐《山中的仙女》、《白鸽》、《阅兵进行曲》等。1889年,杨·伊万诺维奇的作品在巴黎国际音乐比赛中上获奖。从那以后,他的钢琴曲和器乐小品经常出现在欧洲一些国家的社交晚会上。《多瑙河之波》创作于1880年。那时候,杨·伊万诺维奇35岁,正在布加勒斯特军乐队供职。这支曲子原是他为这个军乐队写的一首吹奏乐圆舞曲,由于受到人们的欢迎,后来,作曲家把它改编成钢琴曲。现在,人们常听到的管弦乐曲是后来改编的。管弦乐有许多种版本,短的只有3分钟,少用了其中一两个小圆舞曲及序奏,而长的有6、7分钟。

多瑙河是欧洲第二大河流。它发源于德国境内,向东南流入奥地利,经匈牙利、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注入黑海。这首《多瑙河之波》描绘了多瑙河碧波荡漾的美景与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它用维也纳圆舞曲的形式写成。前面有序奏,主体由四个小圆舞曲组成。每首小圆舞曲都有A、B两个旋律,一般都有反复,最后有尾声。《多瑙河之波》的序奏是a小调,24拍。开始,由低音乐器演奏一段轻快的曲调,高音声部演奏和声。这一段描写黎明时的景象。大地在苏醒,多瑙河和两岸都充满生机。然后,单簧管吹奏出一段节奏自由、乡土气息十分浓郁的旋律,给人以诗情画意之感。这个序奏为后面圆舞曲的出现作了铺垫。第一圆舞曲,a小调。第一主题由弦乐器在中音区演奏。它的旋律优美动人,宛如多瑙河水正平静地流淌,在清风吹拂下,河面上不时泛起阵阵微波。第二主题性格活泼,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圆舞曲转D小调,第一主题由于进行中用了一系列四分休止符,因而曲调显得轻快而活泼:第二主题用了许多连线,它把重音落在小节的第二拍和第三拍上,给人以重音颠倒的感觉(这里吸收了像马祖卡等民间舞节奏的特点)。 经过四小节间奏,引出第三圆舞曲。这时,乐曲回到原来的a小调。第一主题情绪柔和,由弦乐演奏。第二主题是由一系列带有装饰音的八分音符给成的,几乎每个音符后面都装有一个八分休止符。它显得十分轻快,而富于弹性。第四圆舞曲又转回到F大调。第一主题各音相连,中间没有用一个休止符。它和上面那首小圆舞曲大量运用休止符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个曲调

- 8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