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逐条解读(必修二)新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2016年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逐条解读(必修二)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016年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逐条解读(必修二)

根本原因: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推动 重要条件:交通工具的变革和电信工具的创新。(工业革命,新交通工具轮船/火车;第二次工业革命,新交通工具汽车、飞机;电讯发明:电话、无线电报) 主要手段:殖民扩张、国际贸易。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一 罗斯福新政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影响; 2.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3.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作用;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影响 (1)标志: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

(2)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巨大,影响了世界局势。

(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的矛盾。

直接原因:生产严重相对过剩,供需矛盾空前尖锐。 (4)影响:①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

②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③加剧了世界局势动荡不安,表现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和资本主义

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

启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模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2、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1)时间:1933年开始。

(2)主要内容: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②恢复工农业:《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 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④保护劳工权利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3)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作用 (1)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2)作用:①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

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3)局限性: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二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了解美欧等国推行的福利政策; 2.了解美国的“新经济”; 3.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干预 13 / 20

2016年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逐条解读(必修二)

1、了解美欧等国推行的福利政策

(1)目的: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3)概况: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成功实践;二战后发展起来;六七十年代发展完备;80年代缩小规模。

(4)评价: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矛盾,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助长惰性。

2、了解美国的“新经济”

(1)时间: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总统执政期间

(2)含义:美国的“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3)特征:经济高速发展、低通货和低失业。(一高两低)

(4)主要原因:克林顿执政时期实施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3、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干预 各自模式:①英国:混合市场经济模式

②法国:计划指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③西德: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④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共同特点: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评价:

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

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滞涨”局面,表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生产的调节功能正在削弱。

附: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2)福利国家;(3)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4)美国出现“新经济”的新趋势;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1.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 理解新经济政策;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历史背景: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着严峻的内忧外患形势 内忧:国内战争爆发,粮食等物资短缺 外患: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和武装干涉

政策目的:保障军事上的胜利;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14 / 20

2016年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逐条解读(必修二)

主要内容:①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人征粮队下乡强制征粮)

②工业:企业大规模国有化,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不等于计划经济体制)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平均配给制 ④分配: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历史评价:

积极性: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保障了苏俄政权在军事斗争上的胜利

局限性:损害了农民利益,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导致内部经济政治危机

2、理解新经济政策

(1)背景: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原因:(1)四年的大战和三年的内战 (2)严重的自然灾害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引起人民不满 (2)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3)内容:

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 ——这样,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工业方面: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并允许开办私人企业,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允许国内外资本家投资开发;

商业方面: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

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实质:(特点)

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5)意义:

经济上: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了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到1925年,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

政治上:它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理论上: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 斯大林模式 1. 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2. 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1925年)

②用行政命令干预经济,排斥货币、市场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③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1927年)

15 / 20

2016年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逐条解读(必修二)

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经验: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训:(1)片面发展重工业,影响农业、轻工业的发展;(2)指令性计划压制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 苏联的改革 1.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史实 2. 了解勃列日涅夫改革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史实

内容:(1)经济上:①农业:(改革的突破口)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

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②工业: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2)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评价:赫鲁晓夫改革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但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2.了解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重点: 主要是发展重工业; 评价:

①工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苏联一跃而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

②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并没有被克服,苏联

的各种矛盾日趋激化,这也就成为日后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了解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2016年新增); 3.理解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 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空

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

(2)时间、创始国:1944年,美、苏、中、法等44国

(3)内容:a.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b.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4)特点: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5)影响:它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了解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

16 / 20

一 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