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重点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中医外科学重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中医外科总论

1.(1)周代中医外科成为独立专科如“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第一部外科学专著:晋末.《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撰

(3)华佗乃中医外科学鼻祖,创立麻沸散,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

(4)最早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脏器疗法、葱管导尿) (5)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地方性疾病,甲状腺肿

(6)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提出用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明清陈司成《黴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

2.明清时期外科学术流派影响较大的三大流派: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 (1)正宗派:以陈实功《外科正宗》为代表

《外科正宗》一书详载病名,各附治法,条理清晰,十分完备,自唐到明的外科治法大多收录,因此后人有“列证最详,论述最精”的评价

特点:①重视整体观念 ②内外兼治,手术与药物相结合 ③丰富了消托补三大原则④重视调理脾胃 ⑤精于外科与手术

(2)全生派:以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①以阴阳为辩证论治纲领;②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丹药及刀针;③主张以“阳和通凑、温补气血”的原则治疗阴证。如阳和汤、醒消丸、犀黄丸、小金丹 (3)心得派:以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①用三焦辩证提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联系和规律,确立了“审部求因”的诊治规律。A、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B、疡科之证,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C、疡科之证,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多发于中也; ②将温病学说用于临床治疗中,主张以卫气营血辩证为主 3.疾病命名原则:

(1)以部位命名:颈痈、背痈、腿痈、乳痈、子痈、对口疽; (2)穴位:人中疔、委中毒、环跳疽、膻中疽; (3)脏腑:肠痈、肺痈、肝痈;

(4)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水火烫伤; (5)症状:翻花疮、浸淫疮、脓疱疮; (6)形态:蛇头疔、岩、鼠乳、鹅掌风; (7)颜色:丹毒、白驳风、黧黑斑; (8)疾病特性:烂疔、流注、面游风、湿疮; (9)范围大小:小者为疔,大者为痈,更大者为发; (10)传染性:疫疔、梅毒; (11)病程长短:千日疮、走马牙疳。

(12)两种命名方法(部位和疾病特征):乳岩、肾岩翻花等。

4.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也称为外疡。古代称外科为疡科,称外科医生为疡医。 疮疡:广义是指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创面。

痈:痈者,壅也。气血被邪毒壅聚,蕴结成痈。痈有外痈、内痈之分。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

1

性疾病,如颈痈、腋痈;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病,如肝痈、肠痈等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分有头疽和无头疽两类。有头疽多发

生在肌肤间,相当于西医的痈;无头疽多发生于骨骼或关节等深部组织,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胬肉:是指疮疡溃破后,过度生长而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肉芽,影响疮面愈合,可用平胬药物治疗

或剪除。

痰: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为有形之物积聚,多属阴证。 毒:凡能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致病因素统称为毒。

顺证:“顺”就是正常现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

状者,称为“顺证”。

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依顺序而出现不良症状者,称为“逆证”。

5.局部的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以致脏腑功能失和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而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6.中医外科学诊断特点:中医学的辨证体系为基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全身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辨病早于辨证,先辨病后辨证。

辨病: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注重整个病程的病理变化特点,注重某个疾病本身不同于其他疾病的“个性”。

辨证:把握疾病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注重疾病某个阶段,某个特定环境的症候群。 7. 阴阳辩证的具体内容: 阳 阴 慢性发作 发于筋骨 紫暗或皮色不变 不热或微热 平塌下陷 肿胀范围不局限,跟脚散漫 坚硬如铁或柔软如棉 不痛、隐痛、酸痛或抽痛 稀薄或纯血水 肉芽苍白或紫暗 色晄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后虚象更甚 舌淡、苔少、脉不足 比较长 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 发病缓急 急性发作 病位深浅 发于皮肉 皮肤颜色 红活焮赤 皮肤温度 灼热 肿胀形势 高起 肿胀范围 肿胀局限,跟脚收束 肿块硬度 软硬适度,溃后渐消 疼痛感觉 剧烈 脓液稀稠 溃后脓液稠厚 溃疡形色 肉芽红活润泽 小便短赤,溃后症状逐渐消失 舌苔脉象 舌红、苔黄、脉有余 病程长短 比较短 预后顺逆 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 全身症状 初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8.肿是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局部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

9.在未溃脓时,由红肿色鲜转为暗红而无光泽,由高肿转为平榻下陷,这是毒以走黄或内陷之危象 10.(1)脓是化脓性疾病常见的病理产物,是因皮肉之间热盛肉腐蒸酿而成,是由气血化生的。 外科疾病的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的表现

(2)辨脓的方法有: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2

辨脓的有无:①有脓,肿块坚硬高突,皮肤焮红,按之灼热痛甚,中软应指,有波动感,脉数,伴有

发热,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等

②无脓,按之微热,轻痛,肿块仍硬,无应指感,脉不数。

11.癌性溃疡:边缘隆起,外缘呈菜花状或火山口样,坚硬如石,基底不平,有时见有珍珠样结节,内有紫黑

色坏死组织,渗流血水,有恶臭,创周色泽暗红,始终不愈。

12.疼痛是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自觉症状,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气血凝滞、阻塞不通引起。 灼痛:痛而有灼热感,病变多在肌肤。如疖、疔疮、丹毒等。

啄痛:痛如鸡啄,并伴有节律性疼痛。病在肌肉,常为阳证疮疡成脓标志。 13.辨病位 上部辨证 中部辨证 胸、腹、腰、背 气郁火郁所致与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常于发病前伴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体性格郁闷,病发于不易察觉之时,一旦发病,情志变化影响症状的轻重与变化 常见症状 发热恶寒,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干耳鸣,鼻燥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黄而稠 常见疾病 头面部疖、痈、疔诸疮;皮肤病如油风、黄水疮等;颈项多见痈、有头疽等;上肢多见外伤染毒,如疖、疔等。 证型特点 常见有风热证、风温证、实证、初多气郁、火郁,属实,破溃则虚实阳证居多 14.内治法的三个治疗原则:消、托、补

(1)消法: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此法适用于没有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

(2)托法: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脱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此法适用于外疡中期,热毒已腐肉成脓,但一时不易溃破,或机体正气虚弱,无力脱毒外出。分为补托法和透托法:A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榻,跟脚散漫,难溃难腐的虚证,分为益气补托法和温阳托毒法。B透托法用于毒气盛而正气未衰者。

(3)补法: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促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原则。此法适用于溃疡后期,毒势已去,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

15.内治法法则: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养胃等。

内托法:是用透脓和补益的药物使外科疾病的毒邪移深就浅,早日液化成脓,并使扩撒的证候,趋于局限化。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深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痛消退的目的。

3

下部辨证 臀、腿、胫足 寒湿、湿热多见。多由湿邪所成,或从寒化,或从热化 起病缓慢,初觉沉重不爽,继则症形全现,病程缠绵不愈,反复发作 发病部位 头面、颈项、上肢 发病原因 风邪易袭,湿热多侵,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风火 发病特点 一般来势迅猛 中部症状比较复杂,由于影响脏腑功能,症状表现轻重不一。概括之主要纳食不化,大便秘结或硬而不爽,腹痛肠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 乳房肿物、腋疽、胁疽、背疽、急腹症、缠腰火丹以及瘕瘕积聚等。 患部沉重不爽,二便不利,或肿胀如绵,或红肿流滋,或疮面紫暗、有:呕恶上逆,胸胁胀痛,腹胀痞满,腐肉不脱、新肉不生。 臁疮、脱疽、股肿、子痈、子痰、水疝等。 初起多为阴证,后期以虚证为主,夹杂,后期正虚为主,其病多及肝胆 多兼挟余邪,病变涉及肺脾肾三脏。

临床具体应用时分透托法和补托法两类,其中补托法又分为益气托毒法和温阳托毒法。 方剂举例:透托法:透脓散 益气托毒法:托里消毒饮 温阳托毒法:神功内托散

①透脓散(生黄芪、炒穿山甲、川芎、当归、皂角刺 )(透脓归芎皂芪甲)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透脓托毒 主治: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易外溃者

方解:黄芪生用益气托毒,佐以当归、川芎活血和营,穿山甲、皂角刺消散穿透,直达病所,软坚溃脓,全方

共奏托毒溃脓之功效。

②托里消毒饮(人参、黄芪、当归、川芎、芍药、白术、茯苓、白芷、银花、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益气血、托毒消肿 主治:用于疮疡体虚邪盛,脓毒不易外达者

方解:人参、黄芪、茯苓、白术补益气血,当归、芍药、川芎养血活血,气血调理,正气充盛,则利于托里排

脓,银花、甘草清热解毒,白芷止痛排脓。合而用之,既可托毒外出,又可消肿解毒。 注易点:透脓法不宜用之过早,肿疡初起未成脓时勿用。

16.外治法: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

目的一种方法。

外治法分类: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其他治疗 17.切开法:

(1)切开法是运用手术进行脓肿切开的一种治疗方法,以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疮疡毒随脓泄、肿消痛止、逐渐

向愈的目的。

(2)适应症: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

(3)用法:使用切开法之前,应当辨清脓成的程度,脓的深浅,患部的经络位置等情况,然后决定切开与否。

18.外治法手术切口选择

(1)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切口 (2)一般疮面宜循经直切,以免伤血络

(3)乳房部位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 (4)面部脓肿应尽量按皮肤自然纹理切开 (5)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

(6)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应该尽量避免越过关节 (7)若关节处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 (8)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第七章 疮疡

一、疔

1.疔亦名疔疮,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2.疔的特点: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病势较剧,反应剧烈,易于走黄(颜面部),损伤筋骨(手足部)

3.(选择)蛇头疔:生在指头顶端,肿胀形如蛇头(切口长度不越过指节为宜)

蛇眼疔:生于指甲缘的因其色紫而凸,或溃后胬肉高突,形如蛇眼(甲旁0.2cm挑开引流) 蛇腹疔:又叫鱼肚疔,生于指中节前,肿如鱼肚或状如蛇肚 托盘疔::生于手掌心(依掌横纹切开) 足底疔:生于足掌中心 4.辨别手指部有无脓可采用透光验脓法 5.辨别有无死骨可用药线或探针检查。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