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古史 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世界中古史 名词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英法百年战争

1337---1453年英法两国断断续续进行的战争。十四世纪英法因争夺富庶的佛兰德尔和英王在法国的领地,矛盾十分尖锐。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法王腓力四世之子)死后没有男性继承人,他的堂兄腓力六世即位。英王爱德华以腓力四世的外孙的身份要求继承法国王位并向法国发动战争。战争初期英军获胜,继而从1369年开始的几年内,法国大部分失地,但接着发生了封建主内讧,国力削弱。英军于1415年再度入侵,以后占领法国北部。法国人民激于爱国热情,奋起反抗,终于收复除加来以外的全部土地,取得最后的胜利 12、巴黎起义和扎克雷起义

14世纪中期发生在法国的两次起义。百年战争时,农民生活极端困苦,封建压迫日益加重,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巴黎起义发生在1357年,巴黎市民在商会会长艾田·马赛领导下,利用了三级会议。扎克雷起义发生在1358年5月,由巴巴黎附近的乡下农民组成,他们提出了“消灭所有贵族,一个也不留”的口号。起义席卷法国北部,沉重地打击了大封建主的统治。由于缺乏明确的斗争纲领和坚强的组织,被法英封建主镇压。 扎克雷起义

法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发生在英法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起义的原因是兵祸和黑死病的流行,大量人口死亡,农民陷入了绝望境地;战争加重了人民负担;封建领主的盘剥引起人民的不满。1358年5月,法国北部博韦地区的农民首先举行起义。之所以被称为“扎克雷起义”,是因为法国封建主一直蔑视农民为“扎可雷”,意为“乡下佬”。起义很快席卷了法国北部及巴黎附近地区。在农民吉约姆?卡尔的领导下,起义者提出“消灭一切贵族”的战斗口号。后国王恶人查理通过欺骗手段俘虏了起义领袖,失去领袖和指挥的起义军被贵族军队击败。 13、瓦特·泰勒起义

1381年由瓦特·泰勒和教士约翰·保尔领导的英国农民反封建起义.14世纪朱,黑死病蔓延席卷英国,导致人口大减,劳动力缺乏,工资高涨。封建政府企图把工资限制在黑死病蔓延以前的水平上,以保障封建主利益。1 381年起义爆发,全国40个郡中约有25个郡的农民参加。农民军提出一系列激进的纲领,但最终国王逮捕、处死了起义领袖瓦特。泰勒和约翰·保尔,起义失败。它虽然失败了,但打击了封建领主和天主教会的统治,加速了农奴制的崩溃。 14、《伊戈尔远征记》

罗斯一部文史兼备的作品,成书于12 世纪,它描述了诺夫哥罗德—塞维尔斯克王公伊戈尔远征波洛夫齐人而遭失败的故事。作者用战败的悲惨遭遇,谴责封建内讧,主张团结对敌。这是一篇充满罗斯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 15、《往年纪事》

罗斯最早的编年史。索贡巡行基辅罗斯国对居民征收贡物的方法。罗斯大公以武力征服邻近地区。除了掠夺财物和奴隶外,还强迫被征服的部落称臣纳贡。每至秋末冬初,罗斯大公便率大队亲兵到各地征收贡物,收取毛皮、蜂蜜、蜂蜡及粮食和奴隶,史称“索贡巡行”。这实际上是带有掠夺性质,所到之处往往是洗劫一空。征收和掠夺所得,一部分分配给亲兵,用来维系主从关系;大部分则运到拜占庭和东方市场出卖,以换取各种必需品和奢侈品。这种制度构成罗斯国家早期对内统治的主要特征。 《往年纪事》

罗斯最早的编年史,成书于12 世纪,既是一部内容广泛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它是由基辅彼彻拉修道院修士涅斯托尔完成的历史名著,是罗斯早期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的百科全书。 16、《罗斯法典》

反映古罗斯11—12世纪财产关系的法律文书。它是在东斯拉夫人习惯法的基础上,结合罗斯历代大公颁布的法令,在11—12世纪编成的法令汇编,法典中反映了罗斯封建关系的形成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所有制,巩固封建制度,是研究基辅罗斯历史的珍贵资料。它包括“简编”和“详编”两部分,重新发现于18世纪 《罗斯法典》

基辅罗斯及封建割据时期古罗斯的法令汇编。来源于东斯拉夫人习惯法、罗斯王公法令和法院判例,约在11~12世纪编成。法典明文规定:破坏田界、偷盗牲畜、纵火焚烧庄园或打谷场、杀害王公贵族及官员者,都要处以重罚;将债农、奴仆、斯美尔德(农民),置于封建依附地位,农民死后无嗣,其财产归主人所有;废除血族复仇习俗,代之以罚付“血款”,即杀人者偿付被害者家属40格里夫那,杀死领主等显贵,加倍偿付,封建主杀死一个农民则只付5个格里夫那的偿金。它们是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具特点的法律文献。 17、库里克沃战役

莫斯科摆脱蒙古统治的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战役。1378年在沃查河战役失败后的金帐汗马麦汗并不甘心,他集结军队,并与立陶宛结盟,商定于1380年9月1日会师奥卡河,联合进攻莫斯科。是年夏,马麦汗沿顿河北上,等待与立陶宛会师。莫斯科得知情报后一面集结军队迎击,一面打破蒙立联盟,于9月8日渡过顿河后与蒙古军在库里克沃平原交战。马麦汗被迫应战。经过一整天的激战,马麦汗被彻底打败,只身逃走。库里克沃战役是莫斯科摆脱蒙古统治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战役。顿斯科伊库里克沃战役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底米特里获得了“顿斯科伊”(顿河英雄)的称号。 18、《罗马民法大全》

又称查士丁尼法典或国法大全(Corpus Iuris Civilis),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

该法典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以及新律。最后完成于公元530年左右。法典内容为东罗马帝国时期的皇帝敕令,以及权威的法学家对于法律的解释,还有给法律学生当作法学的入门教材等。 在整个编纂工程完成之后,任何对于《民法大全》的评论或者其他立法都被禁止。该法奠定了后世法学尤其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是法学研究者研究民法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 19、圣像破坏运动

“破坏圣像运动”是由尼德兰手工业者、平民和农民发动的反对天主教会和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人民运动,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尼德兰”意为低地,所包括的区域相当于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部分地方。16世纪初,这里处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西班牙统治者和天主教会对尼德兰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于1550年颁布“血腥诏令”,对不满西班牙统治的人,男的杀头,女的活埋,甚至处以火刑。查理一世退位后,其子腓力二世继位,更加残酷地镇压尼德兰人民。他任命其姐玛格丽特为尼德兰总督,重申执行“血腥诏令”。据估计,从诏令颁发到 1566年的五年时间,被杀害和驱逐的人竟达5万多人。

西班牙的残暴统治,引起尼德兰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终于爆发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起义。1566年8月11日,弗兰德尔一些城市首先发动、起义的锋芒一开始指向教会,他们手持木棒、铁锤,冲进教堂寺院,把所谓圣像圣骨之类骗人的“圣物” 全部捣毁。起义发展迅速,很快波及到尼德兰17个省中的12个省。短期内,教堂和寺院被捣毁5500余所。所以,历史上称之为“破坏圣像运动”。其实,他们并不限于破坏天主教堂,还打开监狱释放被囚禁的新教徒。在许多农村,有些农民烧毁田契,还建立武装和夺取政权。

尼德兰的革命运动吓坏了西班牙反动当局,他们采取两面手段,一面发表宣言,佯装答应群众的要求,停止迫害新教徒;一面拉拢起义队伍中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分化瓦解革命队伍。由于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动摇和叛变,起义又被西班牙反动派镇压下去,起义者被杀害8000多人。但是,这次起义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不久,那些没有被捕的起义者组织起游击队,在海上和密林中袭击西班牙反动统治者,最后终于推翻了西班牙反动统治,迎来了荷兰的独立。

伊斯兰教的“五功”:伊斯兰教的五项基本功课,即念诵作证词、履行拜功、在“莱麦丹”月斋戒、缴纳天课、朝觐天房等。中国穆斯林简称为念、礼、斋、课、朝等五件“天命”。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基础,教法规定的成年男女穆斯林必须发行的宗教义务,以表达对安拉的虔诚,达到坚定信仰和磨炼意志的目的。 20、印度教

也称“新婆罗门教”。是对四世纪前后,南亚次大陆兴起的若干新教派的泛称。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往事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基本教义由婆罗门教、佛教等各派学教理论,兼收吠檀多派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等混合而成。主要内容为多神论和“轮回”、“业报”说。教徒大致分为尸魔多、湿婆、毗湿奴和铄迦多四派。至八、九世纪,经改革逐渐演变为现代的雏形。

21、阇提

印地语音译,意为“出身”。指封建社会的等级。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瓦尔纳发展为阇提。阇提是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和排它性的世袭职业的集团。按照印度教的习俗,人一生下来,便属于某一特定的种姓,继承父亲的职业,社会因此分裂为许多彼此隔离的种姓。

22、伊斯兰教的五功

伊斯兰教的五项基本功课,即念诵作证词、履行拜功、在“莱麦丹”月斋戒、缴纳天课、朝觐天房等。中国穆斯林简称为念、礼、斋、课、朝等五件“天命”。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基础,教法规定的成年男女穆斯林必须发行的宗教义务,以表达对安拉的虔诚,达到坚定信仰和磨炼意志的目的。

23、什叶派

什叶派(阿拉伯语:“什叶”,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党人”、“派别”。又译作“十叶派”。什叶派是与逊尼派、哈瓦利吉派、穆尔吉埃派并称为早期伊斯兰教的四大政治派别。“是伊斯兰教中除逊尼派外人数最多的一个教派。该派以拥护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领袖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故又称作阿里派。与逊尼派相对。该派只承认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后裔为合法继承人,并神化阿里与其后代为“伊玛目”,认为他们是“超人”、“受安拉保护,永不犯错误”的圣人,甚至高于穆罕默德。且认为末代伊玛目已隐遁,将以救世主(马赫迪)身份再现。后因内部主张分歧,又相继分化出凯萨尼派、栽德派、伊斯玛仪派、十二伊玛目派等派别和许多支系。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0-15%的穆斯林属于这个教派,全世界什叶派穆斯林约有80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巴林等地区。

24、逊尼派

伊斯兰教主要教派之一。全称“逊奈与大众派”,自称“正统派”。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正统派。人数约占全世界穆斯林的85%以上。与什叶派并称为不同的两大政治、宗教派别。“逊尼”系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遵守逊奈者”,亦即“遵循传统者”。中国穆斯林大多属逊尼派,遵奉该派的哈乃斐教法学派。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