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一易错题汇总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一易错题汇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必修一易错题

1、“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 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 中,这反映出( )

A.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 B.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 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D.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 2、表4为一些学者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些观点。 表4

学者 主张 雅典民主政治的胜利是比较先进的商品经济对落后的(中国)陈唯声 自然经济的胜利 如果没有雅典帝国,就不可能有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英国)芬利 充分发展的民主制度 (法国)克鲁瓦瑟 雅典民主是希腊精神最伟大的创造物之一 (中国)易建平 民主政治与小国寡民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A.雅典民主的出现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B.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起源史学界有颇多视角 C.外国人更多从精神层面探讨雅典民主的产生 D.中国学者的主张符合科学逻辑已成学界共识

3、表1为部分正史文献中,对汉代四个皇帝称谓出现频率统计(单位:次)。 表1

汉高祖(汉高帝) 汉文帝 汉景帝 汉武帝 《晋书》 22 7 1 20 《北史》 7 6 3 《隋书》 21 19 3 17 《宋史》 16 1 14 《金史》 7 5 1 《明史》 11 6 1 8 合计 84 44 5 63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汉高祖对汉朝的历史贡献最大 B.汉景帝在汉代诸皇帝中影响力最小 C.汉武帝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深刻

D.晋代因崇尚统一而比较欣赏汉武帝

4、1689年1月召开的英国“民会国会”以詹姆士“已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王,后者为女王。议会的这一做法 A.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

B.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意在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

5、清朝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 (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构建 C.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 D.通过立法强化对汉人统治

6、古书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这一变化反映出 西周

A.世俗王权的确立 B.开始确立血缘等级制 C.王权的自我神化 D.已确立儒学统治地位

7、美国世界安全研究所学者尼古拉?兹洛宾认为,当今世界能主宰全球问题的力量中心已不 复存在,莫斯科、华盛顿、布鲁塞尔、伦敦和北京都明显跟不上瞬息万变的现实。此学者的 观点

A.掩盖美国单极地位 B.盛赞国际形势好转 C.否认多极化的趋势 D.排斥全球化的潮流

8、有学者指出:“由于人的种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与支配,封建统治机器运行机制的外在体现,有时是比较准确的,有时则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基本没有体现,从而从一个重要角度反映了封建王朝的盛衰兴亡”。材料说明封建统治机器运行机制

A.常常受到人为因素干扰 C.具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

B.实际效果背离设计初衷 D.是王朝盛衰的根本原因

C.限制了罗马公民范围的お大 D.表明罗马法内容日臻完善、丰需

15、徐国琦在《中国与大战》中说:“如果我们放宽历史的视野……我们则认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非同凡响。即使只是出席巴黎和会本身,中国已经部分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新形象。”作者强调当时的中国

A. 拒绝对日本让步和不签署《凡尔赛和约》 B. 表达了参与创建世界新秩序的强烈愿望 C. 开始竭力要求加入西方自由体系的活动 D. 认识到俄国革命是国家建构的唯一模式 16、.1917年革命之前,各种矛盾的集合与交织使俄国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农村经常发生夺取地9、美国宪法规定:“本宪法及依照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即使与任何一州的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各州的法官仍应遵守。任何一州宪法或祛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违反本宪法。”这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分权制衡

B.联邦体制 C.人人平等

D.宪法至上

10、1914 年出版的《单级国文教科书》第八册记载辛亥革命如下:“我国革命之役,起于辛亥之秋,不久临时政府成立。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临时政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描述 A.全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B.突出了革命党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C.有利于时人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

D.为巩固袁世凯专制统治提供支持

11、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导的战役

A.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12、据史籍载,刘邦分封诸王时,中央管辖的十五郡主要在关中地区,而九个同姓王和长沙王辖封的四十二个郡,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封国自行制定度量衡,发行适合本国特点的铸币,推行适合各地传统的文化教育。由此得出仅初分封

A.利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B.是吸取秦朝灭亡教训的产物 C. 使中央集权受到了巨大挑战 D.对各地的文化传统比较尊重 13、密折制度在清朝不断发展。雍正时期,只有皇帝允许的官员才能上密折;后又特许 下级官员可直接向皇帝弹効上级长官。清朝的密折奏事

A.降低了行政决策的效率 B.反映君权与根权矛盾突出 C·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助于政令体现皇帝意志 14、按罗马法的有关规定,在转移物的所有权的过程中,当事人的意思虽然不可或 を当事人的意思只是形式出现的动因、它不能决定和改变形式,更不能決定所 液变劫的效力。材料中罗马法的有关规定

A.忽视了交易双方当事人意志的作用 B、难以适应罗马商业发展的需要

主土地、粮食和饲料的农民骚动,奴隶制残余依然存在,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反抗加剧,罢工活动不断。这意味着

A. 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 B. 无产阶级革命才能解救俄国 C. 十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 D. 一战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17、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它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基于此,德国 A. 与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B. 支持西班牙叛军,干涉西班牙内战 C. 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 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18、下图是一幅题为《怀疑蜜月究竟能持续多久》的漫画,描绘了二战全面爆发前欧洲发生的某一重要事件。这事件 A. 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B. 使得欧洲集体安全体系落空 C. 客观上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D. 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合作的典范

19、五四运动爆发后,一位西方观察家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 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20、中共一大召开前夕,在讨论党的纲领时,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有几个代表因不赞成“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而退出小组;广东的共产主义小组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这种现象表明

A.共产主义小组是松散的学术团体 B.无产阶级政党成立的条件不成熟

C.党代表对当时中国国情的认识存在分歧 D.中国无产阶级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21、列宁在1916年的《社会革命与民族自决权》中指出,“民族自决权只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独立权”,C.构筑全球性军事同盟体系 D.维护地区战略和平与稳定

27、有学者指出:“沿用至今的所有权概念起源于罗马法的 dominium'一词,原有统治、管 不等于“分离、分裂、建立小国家,它只是反对任何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彻底表现”;在提到中国、波斯等半殖民地国家时指出,“社会主义者不但应当要求无条件地、无代价地立即解放殖民地,这个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现正是承认自决权”。可见,“民族自决”

A.反映了当时欧美工人阶级的共同性认识 B.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斗争高潮阶段到来 C.意味着近代被欺凌的中华民族整体自决 D.表明了半殖民地革命应由无产阶级领导 22、20世纪初的德国,一位俄国人记录下了这样的情景:城市中心广场上树立着莫斯科克里姆宫的模型,在乐队的吹奏声中,模型被点上火,倒塌的城垣发出轰隆隆的响声,教堂的十字架斜歪在地,可德国人却在鼓掌叫喊。当最后一堵墙倒在火堆中时,乐队立即奏起德国国歌,人们的狂热已无法控制。这一纪录反映了

A.极端民族主义在德国甚嚣尘上 B.德俄宗教信仰发生了冲突严重 C.德国法西斯主义势力非常猖獗 D.德俄矛盾为帝国主义主要矛盾

23、1899年,美国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提出照会: 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5%征收关税; 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 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其目的是 A.维护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家利益 B.以经济方式扩大美国的在华权益 C.承认列强在华的权益以缓和矛盾 D.与列强”机会均等”“利益均沾”

24、百日维新期间,政令频出。光绪皇帝屡颁严旨,诏令各官署限期执行,否则严惩不贷,然而除湖南之外其他各省官员都对新政敷衍塞责,并不实行。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

A.政令不行是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B.地方官员敷衍塞责阻碍了变法的进程 C.急于求成是维新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D.君主专制的衰落客观上导致变法失败

25、马克垚先生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戊戌政变后不过三年,绞杀戊戌维新运动的西太后,眼看经过辛丑事变的清王朝已处于风雨飘零中,不得不担当起维新运动遗嘱执行人的角色。”对这段话表明 A.西太后对戊戌政变反思反省 B.西太后将继续推行维新变法 C.新政与戊戌变法的性质相同 D.新政与戊戌变法有共通之处

26、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美国先后与亚太和拉美地区国家组成了“美洲国家组 织”“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巴格达条约组织”等地区性军事政治集团,强调共同防御原 则。美国此举意在

A.重建战后国际政治新秩序 B.为全球性“冷战”战略服务

辖、控制、支配之意。…所有权概念一开始出现,它就获得了所有人对物绝对支配的 含义。”由此可以推知,罗马法

A.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具有超越时间的永恒价值 C.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D.是财产私有制确立的标志

28、晚清至民国时期,以“亡国史”“亡国泪”“亡国恨”为题材的小说戏曲屡见不鲜,以“党争亡 国”“军阀亡国”“外债亡国”的报刊言说绵延不绝,与此相关,各行各业都打着“救亡”“救 国”的旗号。这一现象体现了

A.转型时期的社会焦虑 B.报刊以启民智为己任 C.民族危亡的现实 D.社会大众已全然觉醒

29、1883年1月,美国国会通过的《文官制度条例》规定:文官终身任职,非犯大错不能解雇,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一做法

A.扩大了政府的行政职能 B.确立了文官政治中立原则 C.克服了两党政治的弊端 D.有效防止了政治舞弊现象

30、“西方的政治人物不管自己国家的经济体已经不能承担福利负担,为了选票还得继续承诺高福利。而大多社会群体则看不到自己的长远利益,他们也不愿放弃任何利益”。这说明 A.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己经难以为继 B.福利国家制度不利于社会稳定 C.大众民主政治具有不可避免的弊端 D.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1、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

A.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 B.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 D.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

32、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 A.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 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 C.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 D.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

33、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 ,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34、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40、建国后,中国印制了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 B.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35、电影《我的1919》中,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的精彩发言,不断被传诵复制。目前学者们遍查资料档案,并未发现该精彩发言的记录。对此,我们应持的正确态度是

A.研究顾氏如何从法理上证明中国要求的合法性 B.宁可信其有,不排除以后会找到相关资料证据 C.文艺影视作品中的演绎、渲染是正常合理的 D.该发言反映了国人的心声,也具有史料价值

36、隋唐时期,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682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关中粮荒的现象[学A.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B.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 C.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 D.推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37、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38、.1971年,作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印度与苏联签署了《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规定在任何一方遭到进攻威胁时,双方应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和平与安全。该条约 A.凝聚了不结盟运动力量 B.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C.影响了美苏“冷战”态势 D.促成了中美关系改善

39、法里德?扎卡里亚在《后美国的世界》中认为:“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这里的 “群雄竞起” A.冲击着美苏两级对峙格局 B.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C.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

C.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方针 D. 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41、1964年1月,中国与法国建交,这一事件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被舆论称为“外交核爆炸”。法国成为西方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也成为当时唯一能与中美苏三大国同时对话的国家,外交空间顿时豁然开朗。下列对此解读确的是

A.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出现裂痕 B. 彰显中法两国外交独立自主特性 C. 推动了新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D. 促进了西欧国家进一步走向联合

42、“冷战”结束后,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说:“今后的世界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峙,而是美国式的放任主义的文化和反美国文化之间的对峙。”此观点的核心是 A.强调文化的民族性 B.推行文化霸权主义 C.主张结束武力对抗 D.放弃意识形态斗争

43、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舞台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如G20峰会、APEC峰会、欧盟峰会、“金砖四国”峰会、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这反映了

A.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B.发展中国家谋求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逐渐加深 D.区域集团化是实现全球化的步骤和途径 44、.周代的分封制,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这说明,分封

A.体现了鲜明的血缘宗法性 B.具有政区划分的性质 C.强化了周天子的宗长地位 D.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

45、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

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

46、近代中国的一首军歌歌词中写道:“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这首军歌最有可能是 A.《国民革命军军歌》 B.《八路军军歌》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