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公共政策导论

一、名词解释

元政策:是关于政策的政策,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其基本功能在于如何正确的制定公共政策和有效执行、评估、分析公共政策。

基本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指导国家某一方面、某一领域工作而制定实施的行动准则,是用以指导部门政策的主导性政策。

具体政策:亦指部门政策,主要指针对具体的公共政策做出的政策规定。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政策客体:公共社会问题只有列入政府议事议程,涉及到社会上相当多的人的利益的社会问题才是公共政策客体。 政策环境: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即指凡是影响政策的存在、发展变化的因素都是政策环境。

政策议程:政策问题或政策机构的行动计划过程,它提供了一条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过程的渠道和一条给与考虑的事项。

政策问题:是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政策规划:是政府针对现实某些政策问题,在未来可能演变成的情形,系统地制定一套解决预案的过程。即是一种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政策构想。

政策执行:指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政策资源的混合:指的是投入不同政策的资源,彼此交织在一起,很难分清某项资源的支出究竟应该属于哪一个政策,或每项政策的总投入是多少。

政策的重叠:指的是针对相同或相似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群体,不同的机构或部门分别制定并执行各自的政策。 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效,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手段与方式。 有限理性模型:即满意准则,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行政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是多元的,受到多方面的制约,经常处于变动状态且表现出冲突特征。同时,行政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也是有限的,其决策行为往往会受其心理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也不奢望发现最优解,只要找到满意解就知足。

决策成本:是指决策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其中决策成本与参与决策的人数成正比。 规划缺口:指在提出政策规划的条件下,理想的未来与实际未来之间的差距。

政策执行偏差: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二、填空

1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以其合法性为基础的。

2.政策全过程是指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监督的过程。 3.规则,惯例是组织视角的主要特征。

4.与一般性思维相比较,创造性思维表现出思考的 独立性,方法的 独特性 目标的 前瞻性 结果的 聚敛性以及形式的 超常性等特征。

5.政策执行对象的适用性是指政策的 时间效率 ,空间效率和政策对人的效率 6.从评估组织活动形式看,政策评估可以分为 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 从评估机构的权利,地位角度看,政策评估可以分为 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可以分为 前评估与后评估

7、问题描述是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如运用数量的、文字的、符号的、图表的等表达式)对问题进行明确描述的过程。

8、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9、只有当社会问题的大部分成员和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些社会状况是政策问题时,它才能成为政策问题,其中 权力因素 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0、政策终结的形式:废止、替代、合并、分解、缩减。

三、简答题

1、在现代社会,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主要途径有哪些?(P50) 答:主要途径有:(1)以主权者的身份,通过直接投票的方式决定某些重大的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个人的权利; (2)通过代议形式,推选代表参与政策制定,简介行使个人的权利;

(3)使用威胁手段,如参加请愿、示威、罢工、罢课等活动,反对某项政策的出台,迫使政府修改或废止这一政策;

(4)通过参加政治党派和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5)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或进行多方游说等手段,提出政策诉求,影响政策导向; (6)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或理论指导。 2、简述问题界定的任务。(P111)

答:问题界定是指对问题进行特定分析和解释的过程。问题界定的任务是消除不相干的信息资料,用数字说话,抓住焦点或关键因素,明确界定问题;能够提供第一手关于问题的陈述,能够评估分析者所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3、事实前提与价值前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P150) 答: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价值前提是从需不需要和值不值得做出决策的角度提出问题,侧重于决策主体的要求;事实前提则是从能不能和可不可以的角度提出问题,侧重于客观实际的条件。

其二,认识形式的表现不同。事实前提的判断依赖于明显的客观标准,所以往往容易达成共识;价值前提的判断则更多地依赖于人们的价值体系,所以经常引起冲突和矛盾。

其三,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价值前提对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的确定上;事实前提对决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行动方案的选择上。

4、精英理论能对政策分析有哪些启示? 答:(1)它告诉我们公共政策不反应公众的要求,而反映精英的兴趣和偏好。

(2)精英理论认为公众是被动、麻木和信息闭塞的,公众的情感往往是被操纵在精英们的股掌之中,公众对精英价值观的影响微乎其微。

(3)精英理论认为,对支撑社会制度的基础准则,精英集团有着一致的的认识。 5、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及其原因 答:首先表现:(1)替换性执行—“你有政策,我有对策”(2)附加性执行,搞土政策。(3)选择性执行—“断章取义,为我所用”。(4)象征性执行—阳奉阴违(5)观望式政策执行—左顾右盼(6)原原本本的照搬式政策执行。(7)相互推诿的规避式政策执行。 6、德尔菲法的基本原则 答:(1)匿名原则(2)循环原则往复原则(3)控制反馈原则(4)团体回答统计原则(5)专家共识原则 7、政策终结的作用和对象 答:作用:(1)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2)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3)有利于政策过程的优化和政策质量的提高 对象:(1)权力与责任(2)政策功能(3)组织机构 8、政策终结的障碍P248 答:(1)心理方面的障碍(2)组织方面的原因(表现为组织的持久性)(3)社会方面的障碍(社会既得利益集团

的反对)(4)法律方面的障碍(5)资源方面的障碍

四、论述题

1、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P59

答:政策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的产物,二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

系。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就其关系而言,政策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则改善和塑造环境,具有反作用。

(1)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2)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 (3)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4)公共政策也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它对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2政策问题的确认P111

答:政策问题的确认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察觉、界定和描述过程。政策问题的确认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问题的察觉:是指某一社会现象被人们发现并扩散,逐渐引起社会公众和政府有关部门关注的过程。问题察觉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客观条件,而且还取决于相关人员的主观条件,如政治立场、思想意识、个人利益、价值观念等。

(2)问题界定:是指对问题进行特定分析和解释的过程。所谓政策问题指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有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的社会问题。影响问题界定的因素有:第一、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第二、社会敏感集团以及社会上某些有识之士的呼唤。第三、社会舆论及大众传媒的宣扬和推动。第四、公众的普遍认识和接受。第五、社会权力集团的认为和支持。 (3)问题描述:是指运用可操作性的语言(如运用数量的、文字的、符号的、图表的等表达方式)对问题进行明确的过程。

3、政策规划的原则P131

(一)信息原则。信息是政策规划的基础材料,政策规划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全面、具体、准确、及时。 (二)系统原则。系统性是社会问题的重要特征之一任何政策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社会大系统内,不同范围、领域、层次的社会问题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预测原则。政策规划是对未来事物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方案抉择,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活动。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科学预测是保证政策规划成功的必要前提。只有建立在可靠预测的基础上的政策方案,才是具有现实可行性的政策方案。

(四)客观原则。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把握政策对象及其环境的主要特征,一切从实际出发,克服政策规划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是政策规划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大大减少政策规划的主观盲目性,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五)智囊原则。借助外脑,发挥智囊团的作用,让专家参与,形成智力共振,是现代政策规划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所谓智囊团又称头脑企业或思想库,是指专门从事开发性研究的政策咨询研究机构。其是现代决策体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优化原则。所谓优化简而言之就择优,比较和选择是政策规划最突出的特征,追求优化是政策规划当然的目标。

(七)务实原则。所谓务实就是讲究实际,不求浮华。

(八)兼听原则。在政策方案的论证过程中应注意听取不同的意见。意见完全一致时不轻易做出选择,“完全一致”往往掩盖了事物的本质,特别是轻易形成的“一致”很可能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一致,英明的判断和正确的抉择往往都是在不同意见的激烈争辩和交锋中取得的。因此,“兼听则明”应该成为决策者时刻牢记的重要信条。

(九)时效原则。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社会问题、政策问题亦是如此,所以决策要因时制宜,不可优柔寡断,坐失良机;要敢于承担风险,把握决策时机。

4、政策执行的特征P180

答:1)对象的适用性2)执行的灵活性3)阶段的有序性4)过程的动态性5)执行的协调性6)执行的时限性 5、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

答:政策执行手段是指政策机关及其执行者为完成一定政策任务,达到一定政策目标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

法。具体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思想诱导手段。

(1)行政手段,是指通过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依靠政府权威,采用行政管理的惯用方式(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规章),按照系统、层次、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其特点是强制性、垂直性、无偿性和稳定性。优点是部署统一、资源集中、实施迅速、便捷高效。但也容易产生人治。

(2)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其特点是间接性、有偿性、平等性和关联性。优点在于比较适合于市场经济的管理,侧重于经济利益关系的调节。

(3)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形式来调节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其特点是严肃性、权威性、规范性和稳定性,优点是能够使政策执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行为更规范、程序更合理,减少了主观随意性,提高了政策执行效率。但由于政策问题过于复杂,单纯依靠法律手段,无法有效解决所有问题。 (4)思想诱导手段。

6、政策评估的障碍 P238 答:(一)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二)政策影响的广泛性(三)政策资源的混合和相关政策的重叠(四)政策问题的复杂型性(五)政策主题及相关人员的抵制(六)评估信息和评估经费的缺乏 7、、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

(1)主观原因;一、体制不健全;二、政策执行人员素质不高;三、政策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2)客观原因:一、政策问题本身的问题;二、政策质量低劣;三、政策环境的变化;四、利益集团的压力;五、政策资源的不足

8、 政策终结的策略P249 答:(1)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抵触情绪(2)树立新的观念,营造改革气氛(3)政策过程透明,争取更多支持(4)废旧立新并举,缓解终结压力(5)做出必要妥协,降低终结成本(6)建立政策保质期,政策终结制度化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