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俄罗斯文学名词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解冻文学以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为标题,在苏联的50年代,出现一批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作品。在真之前,斯大林时代的文坛大都是歌颂文学,宣扬“无冲突论”,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粉饰生活、回避矛盾的状况,并且粗暴批判一些触及现实的作家作品。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以及黑暗面。《解冻》一书结尾有“你看,到解冻的时节了”的句子,因此西方评论界认为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将这股新的文学潮流称作“解冻文学”。 解冻文学

“解冻文学”倾向于对过去的僵化的文学模式的反叛,更多的是以一种理性的、清醒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对待现实生活。

“解冻文学”以爱伦堡的《解冻》为发端,开创了一个文学潮流。

首先,要求重视人,呼唤人性的复归,要求重新确认“人”的地位,要求文学站在“人性本位”的高度,直面和批判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解冻文学之前的苏联文学作品往往写事重于写人,“生产小说”、“商业小说”、“农业题材”、“工业题材”等都是指写事,而不是写人,解冻文学力图走出这种文学误区。

其次,要求重新发掘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打碎即往的虚伪的、矫饰的既“瞒”又“骗”的政治口号式的创作毒流。1953年底至1954年上半年,苏联的《新世界》导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它们触及到了当时十分敏锐的社会问题。其中,波麦兰采夫的《论文学的真诚》最有代表性。该文揭露了文学中“粉饰现实”的种种积习和手法,呼吁作家拿出“真诚”和“良心”,写“生活的真实”。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响。苏联在这个时期发表了一连串反官僚主义题材的小说,如亚·雅申的《杠杆》、丹·格拉宁的《个人意见》等。这一时期还发表了一些在30年代遭镇压而死的作家的作品。

苏共20大后,思想解放界的“解冻”思潮一泻千里,波匈事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边串事件接二连三发生,加上国内出现“莫斯科大学事件”,使苏共领导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从1957年开始,便开始收紧“解冻”的闸门,特别是对文艺界的“不健康倾向”的批判,随后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解冻”思潮便基本停止发展。在1959—1960年期间,“解冻”的闸门虽没有关死,正常的平反虽还照常进行,但思想解放的步伐却大大放慢了下来。

以《解冻》发表为标志,被西方称为“解冻文学”时期的作品从此源源不断地出现,如:柯涅楚克的剧本《翅膀》、佐林的剧本《客人》、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杜金采夫的《不是单靠面包》,特瓦尔托夫斯基的长诗《华西里·焦尔金游地府》,尼古拉耶娃的《前进中的战斗》,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叶甫图申科的诗歌《斯大林的继承者们》等等。不过,苏联文学界一直不承认“解冻文学”这个说法。西方评论界的说法也不尽相同。就我们的理解,“解冻”思潮主要指斯大林逝世后十年中,特别是五十年代中期那些揭露苏联社会阴暗面,反斯大林化,要求创作自由,向西方靠拢的趋向。这里所说的反斯大林化,不单是指反对斯大林的错误,而是把斯大林的名字与苏联的社会主义相提并论。

一九五六年苏共二十大以后,爱伦堡又发表了《解冻》第二部,一九五九年出版了一本《诗歌集》。在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五八年间,爱伦堡几乎连年不断地写作和发表了一系列文艺论文,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必要的解释》、《司汤达的教训》、《序》、《拉维亚序》等。他在这些论文中对文艺和社会某些现象提出了不同看法,这在苏联文学界又一次引起了争论并受到批评。爱伦堡或者进行反批评,或者置之不理,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一九五九年,《文学与生活》报以《艺术的规律》为题,发表了爱伦堡与该报记者的谈话。这篇文章的思想与他过去的《谈作家的工作》一文中的论点大体一致,因而又引起了一场争论。爱伦堡还是不服,再次写文章反驳并再次为《解冻》辩解。 解冻文学

“解冻文学”倾向于对过去的僵化的文学模式的反叛,更多的是以一种理性的、清醒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对待现实生活。“解冻文学”以爱伦堡的《解冻》为发端,开创了一个文学潮流。

首先,要求重视人,呼唤人性的复归,要求重新确认“人”的地位,要求文学站在“人性本位”的高度,直面和批判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其次,要求重新发掘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打碎即往的虚伪的、矫饰的既“瞒”又“骗”的政治口号式的创作毒流。

苏共20大后,思想解放界的“解冻”思潮一泻千里,波匈事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边串事件接二连三发生,加上国内出现“莫斯科大学事件”,使苏共领导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从1957年开始,便开始收紧“解冻”的闸门,特别是对文艺界的“不健康倾向”的批判,随后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解冻”思潮便基本停止发展。

回归文学,首先是指世纪之初的白银时代的作品,经过若干年月的风风雨雨,终于回到俄罗斯读者中来,其次回归文学也指自20至80年代的漫长岁月中由于种种原因被禁止发表,被封存或被“搁置”的作品,从被禁止状态回归到自由状态,得以同广大读者见面。 回归文学是对本该属于苏联文学整体创作潮流之中的一个复杂文学现象的总称。它从时间上分为两个浪潮。第一人浪潮是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第二次浪潮始于80年代末,此时随着苏联实行改革,公开性,民主化原则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贯彻执行及某些政治性禁忌的打破,文艺政策的放宽,形成称之为“发掘热”的第2次浪潮。

20世纪苏联文坛上热闹一时的“回归文学”(возвращё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一般是指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占据苏联文坛主流的一些作品。这些作品创作于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各个时期,其中大部分从来没有发表过,在写成之后只能在地下流传或国外出版,还有一部分由侨居海外的作者创作并在国外发表,一直未能同苏联的读者见面,还

有一小部分过去曾经发表过,后来却因种种原因成为禁书,就此在苏联境内绝迹。这些作品思想倾向不尽相同,但主要的倾向是暴露苏维埃社会的现实阴暗面,批评苏联共产党政策的失误,以及揭露历史内幕。这些作品艺术手法相距悬殊,包括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多种流派,有些作品因其艺术形式的怪诞而遭到贬斥。总之,这些在思想和艺术上形形色色的作品都因为其重新回到文坛、重新进入苏联读者的视野而获得了一个共同的称谓:回归文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苏联文坛,回归文学占据了文学刊物的大量版面,成为批评界和读者瞩目的中心 自然派

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兴起于德国,并在19世纪初期盛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浪漫主义作家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他们的作品想像丰富,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对丑恶的的社会现实的厌恶使他们往往寄情山水,讴歌自然;浪漫主义作家批判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作品追求离奇的情节和强烈的艺术效果,主人公常常活动于奇异的自然环境或富有异国情调的遥远的部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其次是戏剧和小说。代表作家有:拜伦、雨果、普希金、惠特曼等。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拯救俄国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它的基本内容是“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全人类的爱”,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托尔斯泰的上述主张在青年时代已有萌芽,世界观激变后正式形成。“托尔斯泰主义”是作家精神探索的结果,有其合理的部分。但是,其基本面是空想的,与时代脱节的,把对上帝的信仰和道德的自我完善当成消除社会邪恶、改良社会的根本途径。在俄国民主主义革命日益高涨。人民日益觉醒的时代,托尔斯泰主义所起的是麻醉人民的作用。 白银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形成被称为“白银时代”的新的文化高潮。这时期的俄国文学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托尔斯泰等老作家继续在推出新作,高尔基和蒲宁等新作家又为现实主义文学注入新的活力。新自然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流派又纷纷登场,出现了如别雷、勃洛克和阿尔志跋绥夫等许多各具特色的作家。 俄国形式主义

形成于“白银时代”、活跃于苏联20年代文坛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在探讨艺术创作的特性和内在发展规律方面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如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和雅各布森提出的“文学性”见解都产生过较大影响。他们对诗歌韵律和节奏、小说结构和句法,以及悲剧理论等方面的探讨也卓有成就。不过,这一学派中的不少人坚持文学发展是一个完

全封闭的内在过程、文学作品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的观点,显示了它的局限。这一学派中的一些理论家后移居国外,带动了西方20世纪文艺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古典主义

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由于在理论和实践上皆效法古代希腊罗马而得名。其特征为1 政治上拥护中央主权 主张国家统一 宣扬公民义务 歌颂贤明君主 2 思想崇拜理性 强调人的行为应受理智和意志的支配 表现荣誉 责任 观念战胜感情的过程 3 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 遵守”三一律”

自然派── ??俄罗斯现现实主义文学的别称。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于自然(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专制农奴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呼吁妇女解放,在文学题材、语言和技巧方面都有所创新。?别林斯基通过理论上的阐述,论证了自然文学批判现实的倾向。

自然主义文学: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领袖:果戈理)。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和专制制度。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即小官员、小职员、农民为主。体裁上,多以散文(即小说)为主,后来“自然派”便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

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一个手法。通过人物心理变化来反映人的性格思想变化,心理过程的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心理描写不仅表现人物某时的想法而且还表现心灵活动的整个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原因。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之为心灵辩证法

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站在自由贵族立场上,幻想以改良主义来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他改良社会的政治主张包括:不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博爱思想。这些是荒谬的在实际生活中不起作用。

白银时代 始于1890年,这个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依然繁荣,高尔基、蒲宁、库普林、安德列耶夫等优秀作家为现实主义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稍后,以勃洛克为代表的象征主义、马雅可夫斯基为代表的未来主义、阿赫玛托娃为代表的阿克梅派等各种流派纷纷登场。他们为俄国文学打开了一派新的天地,共同促成了俄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史上的又一次繁荣,此种繁荣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学者们用“白银时代”来和19世纪中后期由普希金等人共同开创的俄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形成对比。

未来主义──发端于意大利,随后传播到俄、法、英、?德诸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派别,主要成员有意大利作家马利涅蒂、?帕拉泽斯基和俄国马雅可夫斯基等。未来主义着力表现运动感,?歌颂进取性的运动、速度的美、机器文明和城市的动乱生活,肯定战争、暴力、?恐怖,借助幻象表现生活。

未来主义:20世纪初叶出现在欧洲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它兴起于意大利。波及欧洲各国。其宗旨是同旧的文化传统决裂,在内容和形式上追求彻底的革新。力求表现未来的世界和人,把文学变成现代生活的动力学,描写运动中的物和人,如旋转的机器、奔驰的汽车、翱翔的飞机、赛跑的运动员,赞美运动感、力感,显示一种立体风格。在形式上喜欢运用自由不羁的字句,打破规范,还经常搞文字游戏和图案拼贴、组合等。代表诗人有马里内蒂、马雅可夫斯基等

“含泪的笑”──果戈理独特的艺术手法。?他认为艺术家不仅应当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且应当对生活进行审判,?即“通过世界上人们看得见的笑容和人们看不见的、不知道的眼泪

来观察生活。??”正是这种 “笑声”和“眼泪”的交集、喜剧和悲剧的结合,?加强了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揭露和抬批判力量。

感伤主义:出现在18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的英国。当时候英国产业革命之后,出现很多社会弊病,人们对资产阶级政权感到失望,但又无可奈何,便将许多不满与无奈投诸于艺术,由此产生一股新的文学潮流,由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感伤主义文学在形式上注重心理感觉,因此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先驱,也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自然科学实证哲学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确立,欧洲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文学上,浪漫主义逐渐衰退,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用人道主义批判社会弊病和人性缺陷,追求细节真实性,塑造典型性格,逐渐成为作家们的主要倾向。20年代,斯丹达尔率先提出现实主义的文学纲领,后经巴尔扎克、俄国的别林斯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理论支柱。创作上各国出现一系列大作家,大作品,在19世纪成为主要的文学潮流。

忤悔贵族:主要出现在19世纪俄国文学中。一般是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们思想进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但由于腐朽、堕落的贵族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有意无意地就会做下一恶事,伤害了别人。当他们在特殊事件的触发下,认识到自己自私行为的恶果后,即会产生剧烈的心理变化,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最终转变立场,批判本阶级的罪恶本质。 未来主义:20世纪初叶出现在欧洲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它兴起于意大利。波及欧洲各国。其宗旨是同旧的文化传统决裂,在内容和形式上追求彻底的革新。力求表现未来的世界和人,把文学变成现代生活的动力学,描写运动中的物和人,如旋转的机器、奔驰的汽车、翱翔的飞机、赛跑的运动员,赞美运动感、力感,显示一种立体风格。在形式上喜欢运用自由不羁的字句,打破规范,还经常搞文字游戏和图案拼贴、组合等。代表诗人有马里内蒂、马雅可夫斯基等。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