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期末复习指导(新编辑)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期末复习指导(新编辑)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不完全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是以公开的身份参与到被观察者群体之中,既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观察者,而且他有时和被观察者共同活动并进行观察,有时又作为旁观者进行观察。不完全参与观察的优点是观察者不仅能够通过与被观察者共同活动得到大量生动具体的感性资料,而且能够公开地同被观察者深入探讨问题,收集到许多完全参与观察难以得到的理性资料。但这种方法会使被观察者时时感到他们正在被观察,从而有可能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影响观察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且观察结论易带主观感情成份。 (1)、什么是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完成它们的关键是什么?(复习指导上没有,另加的)

答:参与观察也称局内观察,就是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之中,并通过与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参与观察根据参与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完成这类观察的关键是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

非参与观察也称局外观察,主是观察者不加入被观察者的群体,不参与他们的活动,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完成这类观察的关键就是要使被观察者意识不到他们正在被观察,保证他们在极其自然的、不受观察者任何干扰的环境中行动,以避免被观察者感到不自在而影响到观察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列出5种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指是哪些适用于参与观察,哪些适用于非参与,并说明理由。 答:1、学校高考作弊行为调查:非参与观察 理由:不能让学校知道你在观察他们,否则结果就不真实。 2、对火车站黄牛票贩字的调查:非参与观察 理由:不能让他们知道你在观察他们,否则结果就不真实。

3、警察卧底贩毒集团调查他们的犯罪活动:参与观察 理由:必须参与其中,但又不能让被观察者知道你在观察他们的活动。 4、记者进行农村生活情况的调查:不完全参与观察 理由:可以公开身份参与其中体念生活,进行观察,对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不会产生影响。

5、对某厂工人生产效率的调查:可以参与观察也可以非参与观察 理由:工人在正常地生产,一般不会受外来采访人员的影响。 (2)、从观察者扮演角色的角度,说明观察以下社会现象时最适于采用类型及其理由。(复习指导上没有另外加的)

(1)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状况;(2)考场纪律;(3)警民关系;(4)社区建设;(5)服务态度;(提示:结合各种观察类型的特点说明理由) 答:(1)(4)两项最适于采用参与观察,因为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切实体会农民工真正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社区建设的真实情况,得出准确、客观的结论。

(2)(3)(5)三项最适于采用非参与观察,国为只有通过隐蔽、旁观的方式,才能保证当事人不受惊扰,维持自然状态,显示考场、警民关系和商店服务态度的真实面貌。

第九章 实验法

1、实验法的主要任务就是明确实验对象和实验激发之间的因果关系,由此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2、实验法的基本原理是:实验者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因变量的变化,并以验证这种因果关系假设作为实验的主要目标。 3、实验法在验证假设时,必须排除那些非实验激发引起的自然变化成分,否则会影响对因果关系判断的准确性。 4、在多数实验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匹配问题。

5、实验调查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控制实验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引入自变量的控制,二是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6、提高实验的信度,除了要采用各种方法努力排除非实验因素的干扰之外,还应注意测量工具的标准化和精确度问题。 7、提高实验的效度,要从实验的外在和内在两方面着手。

8、多组实验设计,一般是设置两个实验组、两个对照组,通过对各组检测结果的交叉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二、选择题

1、在各种调查方法中,最复杂、最高级的是(D、实验法)

2、实验法具有的一些不同于其他调查方法的特点是(B、实验主体的实践性、C、实验对象的动态性、D、实验目的的因果性、E、实验过程的可控性、F、实验方法的综合性)

3、经典实验设计指的是(B、两组前后测实验设计)

4、对实验过程的干扰最多也最复杂的非实验因素主要来自(C、实验环境)

5、实验法的优点主要有(A、控制性强、D、可重复运用、F、适于对理论、方针、政策的检验) 6、检验多个自变量的引入顺序对因变量影响的设计是(D、拉丁方格设计)

21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实验法?它有哪些基本要素?

答:也称实验调查法,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它是一种最重要的直接调查方法,也是一种最复杂、最高级的调查方法。实验法有几个基本要素:一是实验主体,即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实验调查的实验者;二是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即实验调查所要认识的客体及其所处的各种社会条件;三是实验活动,即改变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实践活动,它们有一个专门称谓是“实验激发”;四是实验检测,即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所作的检查和测定。 2、实验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实验者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因变量的变化,并以验证这种因果关系假设作为实验的主要目标。在实验开始时,先对因变量进行测量(前测),再引入自变量实施激发,然后选择其后的某一个时点对因变量进行再测(后测),比较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就可以对原理论假设完全证实或部分证实或证伪。

3、在实验中,为何要设置对照组?是否必须有对照组?为什么?

答:对照组虽然不接受自变量激发,但受其他外部因素影响,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某些变化,这些变化老师与实验者的因果关系假设毫不相干,因此只有从测量结果中排除这些成分,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论,设置对照组的意义就在于此。 4、简述实验法的基本程序及其工作内容?

答:实验法的实施程序分为准备工作、具体实施和资料处理三个阶段。

(一)准备工作阶段。第一,确定实验课题及实验目的。一般做法是在有了初步的构想后,通过查阅文献和有关访谈,对初步构想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探索性研究,最终明确实验的主题、大致的内容范围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第二,提出理论假设。一般做法是仔细寻找出实验的主题和内容范围所涉及的各种变量,将它们分类,并认真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各种变量之间的因果模型。第三,选取实验对象。选取的根据是实验的主题和变量间因果模型的需要,选取的方法既可以是随机抽样,也可以是主观抽样。第四,选择实验的方式和方法。根据实验的要求和可能,决定究竟采用哪种实验类型,如何分组,如何设计,怎样控制实验过程,如何进行检测等。第五,制订实验方案。将已确定的实验主题、内容范围、理论假设、实验对象及实验方式方法等整理成文字,说明实验的时间安排、地点和场所、实验进程、实验和测量工具等,并形成系统的、条理分明的实验方案。

(二)具体实施阶段。主要有以下几项:第一,前测。用一定的方法对实验对象的各种变因量作详细的测量,并作详细记录。第二,引入或改变自变量,对实验组进行实验激发。在激发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认真作好观察记录。第三,后测。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选择适当时机对实验对象的各种因变量作再闪详细测量,并作详细记录。

(三)资料处理阶段。主要有以下几项:第一,整理分析资料。对全部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原假设进行检验,形成实验结果,据此提出理论解释和推断。第二,撰写实验报告。 5、如何选择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

答:严格按照一定标准选择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是实验法的一个特别要求。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单位,对于复杂的事物来说,还应该具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代表性。第二,在多数实验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匹配问题,所有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各方面状况应尽可能相同或相似。选择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一般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按照随机原则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对象总体中个体单位较多、个体之间同质性较强、实验者对调查对象总体情况了解较少的情况。第二种,主观挑选,即由实验者根据实验调查的目和、要求和对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了解,有意识地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实验。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对象总体中个体单位较少、个体之间异质性较强、实验者对调查对象总体情况了解较多的情况。 四、问答题

1、实验法有哪些基本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答:按照实验的组织方式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对照组实验和单一组实验。

对照组实验,也叫平行组实验,是指既有实验组又有对照组(控制组)的一种实验方法。实验组即实验单位,对照组是同实验组进行对比的单位。两组在范围、特征等方面基本相同。在对照组实验中,要同时对两个观察客体(试点客体和控制客体)做前测和后测,并比较其结果以检验理论假设。

单一组实验也中连贯实验,是对单一实验对象在不同的时间里进行前测与后测,比较其结果以检验假设的一种实验方法。在这种实验中,不存在与实验组平行的对照组(控制组)。同一组在引入自变量之前相当于实验中的对照组,在引入自变量之后则是实验中的实验组。检验假设所依据的不是平行的控制组与实验组的两种测量结果,而是同一个实验对象在自变量作用前和作用后的两种测量结果。 按照实验的环境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人工特别设置的环境下进行的实验调查。这种实验的环境是所谓“纯化了”的和封闭的,实验者对实验环境可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实验对象除了接受引入的自变量实验激发外,不会受到任何其它外来因素的影响。

现场实验是在自然的、现实的环境下进行了的实验调查。实验者只能部分地控制实验环境的变化,实验对象除了受到引入自变量的实验激发外,还会受到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

22

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相比,前者实验结果的准确率要远远高于后者。但是社会领域的实验调查,仍然大多采取现场实验的方法,这是因为实验室实验的成本高,操作复杂,而且样本规模十分有限,所以难以广泛应用。而现场实验所处的环境都是自然的现实的环境,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成本想对较低,操作也简单得多,样本规模可以很大,并且只要对非实验激发因素有较充分的认识和一定控制,也能保证实验结果有较高的准确率,因此应用非常广泛。

按照实验的目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研究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

研究性实验是以揭示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的实验方法,主要用于对某一领域理论的检验与探讨。 应用性实验则是以解决实际工作当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为主要目的的实验方法。

研究性实验调查和应用性实验调查的区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它们只是就应验调查的主要目的而言的。事实上,许多研究性实验调查的结论,往往对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许多应用性实验调查的结论,也可以作为重要的理论概括。因此,它们中间并不存在着截然分明的界限。

按照实验者和实验对象对于实验激发是否知情,实验法可分为单盲实验和双盲实验。

单盲实验是不让实验对象知道自己正在接受实验,由实验者实施实验激发和实验检测。目前多数实验都是这类实验。 双盲实验是不让实验对象和实验者双方知道正在进行实验,而由第三者实施实验激发和实验检测。

之所以有单盲实验和双盲实验,是为了避免两种情况:一是实验对象出于对实验激发的欢迎或反感而有意迎合或故意不配合实验者;二是实验者和实验对象出于对实验结果的某种心理预期而影响实验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此外,按照调查的内容不同,实验法还可分为心理实验调查、教育实验调查、经济实验调查、法律实验调查、军事实验调查等等。 2、实验法实施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实验法作为最高级、最复杂的社会调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不同于其他调查方法的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实验者、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选择;实验的过程控制;实验的信度和效度等。其中实验的过程控制非常重要,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实验激发的控制,二是对非实验因素的控制。

3、联系某一社会实际,任选一种实验设计,写出具体实施步骤及其结果。

答:首先,必须掌握各种实验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具体操作模式。其次,结合某一社会实际写出具体实施步骤及其结果。

例如选择单一实验组设计,首先应明确:它也叫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就是只选择一批实验对象作为实验组,而不设对照组,通过实验活动前后实验对象的变化来得出实验结论。它的操作模式是:一是选择实验对象组成实验组;二是对实验对象进行前测;三是引入自变量进行改变实验对象因变量的实验激发;四是实验后对实验对象进行后测;五是得出实验结论,其公式为:实验效应=后测-前测。

其次结合某一社会实际写出具体实施步骤及其结果。以实验税制改革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为例,并以利润率作为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 第一步,选择实验对象,假定选择甲、乙、丙三个条件基本相同的企业组成实验组。第二步,前测,即测算实行新税制前一年的利润率,假定是2003年,3个企业平均为8%。第三步,实验激发,即从2003年底或2004年初起实行新税制。第四步,后测,即测算实行新税制后一年的利润率,假定是2004年,3个企业平均为12%。第五步,得出实验结果为:后检测12%-前检测8%=4%。

第十章 资料整理

1、资料整理阶段是从调查过渡到研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必经的中间环节。 2、文字资料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实地源,一是文献源,其整理方法略有不同。 3、对于文字资料的审查,主要解决其真实性、准确性和适用性问题。 4、对文字资料进行分类的方法有两种,即前分类和后分类。

5、文字资料汇编首要的目标就是系统和完整,其次,要求汇编后的资料集中、简明。 6、数据资料是社会调查中最具的重要资料,其整理也叫定量资料的整理。 7、数字资料是否正确,主要是看资料是否符合实际和计算是否正确。 8、资料整理中的计算机汇总的主要方法是资料编码和资料录入。 二、选择题

1、文字资料整理通常情况下的基本步骤是(C、分类、D、汇编、E、审查)

2、数字资料整理的一般程序包括(C、检验、D、分组、E、汇总、F、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

23

3、资料整理最根本的要求是(A、真实性原则)

4、文字资料的真实性审查也称信度审查,一般采用的方法是(A、外观审查、B、内涵审查、C、逻辑审查、F、来源判断) 5、对数字资料进行分组的一般步骤是(B、选择分组标志、C、确定分组界限、E、编制变量数列) 6、正式统计表的组成,一般有(A、标题、C、栏目、D、数字、F、表注) 三、简答题

1、什么是资料整理?

答:资料整理是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对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审查、检验、分类、汇总等初步加工,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并以集中、简明的方式反映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过程。资料整理是从调查过渡到研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必经的中间环节。资料整理主是要指对文字资料和对数字资料的整理。 2、简述资料整理的原则?

答:第一,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资料整理最根本的要求。所谓真实性,是指调查资料必须是从真实的社会调查中得到的,而不能是弄虚作假、主观臆测甚至杜撰的。第二,合格性原则。合格性是指整理后的资料必须是能够充分说明调查课题的、有用的资料。第三,准确性原则。是指整理所得的资料,事实必须准确,尤其是统计数据,必须做到严谨。第四,完整性原则。是指资料应当尽可能全面、完整,以便真实地反映社会调查对象的全貌。第五,系统性原则。是指整理后的资料应尽可能条理化、系统化。第六,统一性原则。是指在整理资料时,对各项指标的统计应当有的解释,对于各个数值,其计算方法、精度要求、计量单位等,也应该是统一的。第七,简明性原则。是指在真实、准确、统一、完整的基础上,整理后的调查资料,应当尽可能简洁、明了,力求用最短的篇幅达到系统化、条理化的要求,以集中的方式反映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第八,新颖性原则。在整理资料时,要尽可能从新的角度来审视资料,组合资料,尽量避免按照陈旧的思路考虑问题,更不能简单重复别人的老路。 3、怎样进行资料整理?

答:资料整理分为文字资料整理和数据资料整理。文字资料在来源上存在差异,所以其整理方法也略有不同。但是通常情况下可划分为审查、分类和汇编三个基本步骤。资料的审查工作,一部分是实地审查,就是在调查的过程中边搜集资料边进行审核;一部分是系统审查,就是在资料收集完毕后集中进行的审核,而通常是以后者为主。对于文字资料的审查,主要解决其真实性、准确性和适用性问题,即主要是仔细推敲和详尽考察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和准确适用。

分类就是指根据资料的性质、内容以及研究要求对其进行归类。对资料进行分类的方法有两种,即前分类和后分类。

资料的汇编主要是指根据调查研究的实际要求,对分类完成之后的资料进行汇总、编辑,使之成为能反映调查对象客观情况的系统、完整的材料。 数据资料的整理也叫定量资料的整理。其一般程序包括数字资料检验、分组、汇总和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几个阶段。 检验,主要是对数字资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进行检验,以确保更准确地研究结果。

完整性的检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检查各个应当填报的表格是否齐全,是否已经被合乎要求地填写;二是检查各表内容填写是否完整,是否有缺报或者漏填的内容。

分组是把调查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志划分为不同的组成部分。分组的原则和文字资料的分类原则一样,是穷举和相斥。 对数字资料进行分组一般有如下三个步骤:选择分组标志;确定分组界限;编制变量数列。

汇总就是根据调查研究目的把分组后的数据汇集到有关表格中,并进行计算和加总,集中、系统地反映调查对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据的汇总以以分为手工汇总和机械汇总。

经过了汇总的数字资料,一般要通过表格或图形表现出来,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统计表和统计图。统计表和统计图为我们的社会调查得到的纷繁数据提供了一种相对直观的表示方法。 四、问答题

1、制作一个数字资料统计表?p244-245

第十一章 资料分析

1、一般认为资料分析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理论分析。

2、定量分析是最复杂的资料分析。它按照性质可以分为两大,一类是描述性分析,另一类是推论性分析。 3、常用的集中量数有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4、常见的离中量数有极差、标准差、标准差系数与四分位差。

5、目前最流行的专业电脑统计分析软件是SPSS软件和SAS软件。另外,应用比较普遍的还有OFFICE中的EXCEL等。 6、定性分析的基本内容主要是识别属性,要素分析和归类。

2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