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同步导学测试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九年级语文同步导学测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九年级语文同步导学测试题 一(2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6分) 2013年3月12日,《海安县城市总体规划》成果论证会胜利召开■为适应新时期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县按照高标准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管理城市,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新规划结合海安实际发展的需求,目标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社会hé xié( ▲ )、人民安康的现代shū niǔ( ▲ )物流商贸中心。规划形成“一主一次两副、一轴四片”的县级qū yù( ▲ )空间结构。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2.文段划线句有语病,请给出修改意见。(2分)

3.在“■”处加上一个标点,这个标点最合理的应该是 ▲ (1分) 4.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 ▲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人生在世不称意,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5)孔子的名言“ ▲ , ▲ ”,告诫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6)《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 , ▲ 。” 5.语文实践活动。(6分)

2013年3月16日,海安县的50多名志愿者利用早晨上班高峰时间在县城10多个交通路口参与维护交通秩序的活动。经过现场观察,大家发现一些路段的非机动车辆和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比较多,需要加大治理力度。志愿者们呼吁全社会都参与“文明出行”的活动。光明初中积极响应,准备召开一个动员大会。 (1)学校决定于3月21日下午4点在操场举行全校学生参加的动员大会,请你写一则通知。(3分)

▲ (2)请你为学校动员大会会场拟写一条悬挂标语。(1分)

▲ (3)以会议主持人的身份,拟写一段开场白,至少50字。(2分)

二(6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6分) 水口①行舟(朱熹)

昨夜扁舟②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③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④。

注:①水口:古称闽关。位于古田溪汇入闽江处,居水陆交通要道。宋初,一度移古田县治于此,本世纪90年代建有著名的“水口电站”。② 扁舟:小船。③卷(juǎn):翻开。④“绿树多”一作“绿水多”。

6.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3分)

7.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蕴含了怎样的哲理?(3分)

▲ (二)阅读《魏公叔痤病》,完成8—12题。(16分)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③公孙鞅,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注释]1. 公叔痤(cuó):魏相。 2. 不可讳:不幸去世。 3. 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 4.为,如果。 5.竞,同“境”。 6.悖:糊涂、昏聩。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2分) 愿 王 以 国 事 听 之 也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惠王往问之( ▲ ) (2)以公叔之贤( ▲ ) (3)孝公受而用之( ▲ ) (4)魏日以削( ▲ ) 10.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非公叔之悖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公叔病,即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 (2)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 12、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谈谈惠王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20分) 剃刀侠(木 桦)

清朝嘉庆年间,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外,已是相当繁华的集贸市场。几十丈高的城门楼子,威严如皇帝老子,注视着熙来攘往的人流。 这天,朗日晴空,集市正值繁华热闹之时。

一匹枣红大马,上骑一员佩刀武官,后跟几个步行兵卒,像一股浪头把人流冲得七零八落。 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 这位蓝翎爷果然在一处最繁华的地方下马了。

小兵卒赶快接过马缰跟在后头,那蓝翎爷就摇着马鞭四处转悠。他盯上几个剃头挑子,就踅过来,在一个空位前站住。

显然这小子是要剃头或刮脸修胡子。当然一概是白活儿。

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赶紧躬身让位。那蓝翎爷也不搭话,将马鞭丢在地上,一屁股坐在空木椅上。

谁知那木椅早已破朽,加之这蓝翎爷体肥身重,木椅“咔嚓”一声就散了架。这家伙一个四仰八叉摔在地上。

这还了得!蓝翎爷火从天降,怒从胆生,抓起地上的马鞭,劈头盖脑就向小师傅猛抽起来,直抽得小师傅满脸淌血,爹一声妈一声叫着,他才给两个小卒扶到另一个剃头挑儿前。 那挑子一头火正旺,铜盆里的净水正冒热气。

挑儿前一个年过半百的瘦老头儿正在刀荡子上“哧哧”荡刀。 小卒就把蓝翎爷扶到木椅上坐好,催促老师傅抓紧干活儿。

到底是老马识途。瘦老头儿就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给蓝翎爷盘起辫子剃起来。那半寸宽极好钢口的红木短把儿剃刀,被荡得吹毛立断,直把蓝翎爷辫子周边刮得油光锃亮,苍蝇落上都得打滑。

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就有睡意,就有小卒子过来用背托着头。老人就把刀板儿在睡脸上游动。

那剃刀在阳光下熠熠闪亮,那蓝翎爷就“呼噜呼噜”睡。 脸刮完,瘦老头儿就拿白毛巾去挑子一头热铜盆里蘸个热毛巾,用手边试凉热边把毛巾蒙到蓝翎爷脸上。这是最后一道工序。热巾上脸,蓝翎爷就醒了。按规矩老师傅掀起毛巾盖住眼睛,轻松地在下巴和脖子处又找几刀,这才把热毛巾在胖脸上一擦,撤掉脖子上围的大毛巾,把蓝翎爷头一扶,小卒子就顺势把蓝翎爷扶起来。

瘦老头儿必恭必敬把手一张,说,爷您走好!那蓝翎爷就给小卒向枣红马扶去。 几个小卒把蓝翎爷扶上马。一个小卒问:爷,咱还去哪儿? 蓝翎爷不出声,小卒子就再问。还是不出声。

另一个小卒子就惊恐地说,别问了,你看咱爷脖子咋出血了?几个人就惊惧去扶蓝翎爷。哪来得及,人从马上跌下来,头咕噜咕噜滚落一边,腔子里血杀猪般喷射出来。 集市人就窃窃私语围观。 是剃刀侠??

人群里一句话提醒小卒子们,就都抽刀去奔那老剃头匠。

哪里还寻得人影。有人说,见了,从城门楼子顶尖儿,跳上大栅巷子房上,走了。 13.小说开头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4分)

▲ 14.小说情节多处暗示了蓝翎爷之死,请作简要分析。(4分)

▲ 15.小说中蓝翎爷和剃刀侠的形象形成多方面的鲜明对照,试就形体、身份地位、处世态度等方面分条概括。(6分)

▲ 16.小说写了剃刀侠杀蓝翎爷的故事,请探究其深刻意蕴。(6分)

▲ (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1题(23分) 带上灵魂去旅行

①人的知识永远是不完备的。他无法知道一个地区或是一个时代,是否就是空间和时间的全部。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所不同的只是栖息的这口井的直径大小而已。每个人也都是可怜的夏虫,不可语冰①。于是,我们天生需要旅行。生为夏虫是我们的宿命,但不是我们的过错。在夏虫短暂的生涯中,我们可以和命运做一个商量。尽可能地把这口井掘得口径大一些,把时间和地理的尺度拉得伸展一些。就算终于不可能看到冰,夏虫也力所能及地面对无暇的水和渐渐刺骨的秋风,想象一下冰的透明清澈与痛彻心肺的寒冻。 ②旅行,首先是一场体能的马拉松,你需要提前做很多准备。依我片面的经验,旅行的要紧物件有三种。

③第一, a 。人们常常以为旅行最重要的前提是钱,其实,如果把一个人比作一辆车,驱动我们前行的汽油,并不是金钱,而是时间。这个道理极其简单,你的时间消耗完了,你任何事都干不成了,还奢谈什么呢?

④第二 b 。忧愁是旅行的致命杀手,人无远虑,乃可出行。最常见的忧愁来自这样的

思维:把旅游的钱省下来可以买多少斤米多少篓菜,过多长时间丰衣足食的家常日子。可你要明白,身体的生理机能满足之后,就不必一味地再纠结于脏腑。总是由着身体自言自语地说那些饥饱的事儿,你就灭掉了自己去看世界的可能性,一辈子只能在肚子划出的半径中度过。

⑤第三,活在身体的此时此刻。当下身体不错,就可以出发,抬腿走就是,不必终日琢磨以后心力衰竭的呕血和罹患癌症的剧痛。若我以后真是得了多少万人民币也医不好的重症,从容赴死就是了,临死前想想自己身手矫健耳聪目明时,也曾有过一番随心所欲的游历,奄奄一息时的情绪,也许是自豪。生命本是宇宙中的一瓣微薄的睡莲,终有偃旗息鼓闭合的那一天,在这之前,我一定要抓紧时间,去看看这四野无序的大地,去会一会英辈们残留下的伟绩和废墟。

⑥终于决定迈开脚步了,很多人有个习惯,出远门之前,先拿出纸笔,把自己要带的东西都一一列出。比如到寒带,你要带上皮手套雪地靴;到热带,你要带上防晒霜太阳镜。这些都十分必要。可有一样东西,无论你到哪里,都不可须臾离开。那就是——你可记得带上自己的灵魂?

⑦据说古老的印第安人有个习惯,当他们的身体移动得太快的时候,会停下脚步,安营扎寨,耐心等待自己的灵魂前来追赶。灵魂似乎是个身负重担或是手脚不利落的弱者,慢吞吞地经常掉队。你走得快了,它就跟不上趟。我觉得此说最有意义的部分,是证明在旅行中,我们的身体和灵魂是不同步的,是分离分裂的。而一次绝佳的旅行,自然是身体和灵魂高度协调一致,生死相依。

⑧好的旅行应该如同呼吸一样自然,旅行的本质是学习,而学习是人类的本能。旅行让我知道在我之前活过的那些人,他们可曾想到过什么做过什么。旅行也让我知道,在我没有降生的那些岁月,大自然盛大的恩典和严酷的惩罚。旅行中我知道了人不可以骄傲,天地何其寂寥,峰峦何其高耸,海洋何其阔大。旅行中我也知晓了死亡原不必悲伤,因为你其实并没有消失,只不过以另外的方式循环往复。 ⑨凡此种种,都不是单纯的身体移动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只能留给旅行中的灵魂来做完功课。出发时,悄声提醒,背囊里务必记得安放下你的灵魂。它轻到没有一丝分量,也不占一寸地方,但重要性远胜过GPS。饥饿时是你的面包,危机时助你涉险过关。你欢歌笑语时,它也无声扮出欢颜。你捶足顿胸时,它也滴泪悲愤??灵魂就算不能像烛火一样照耀我们的行程,起码也要同甘共苦地跟在后面,不离不弃,不能干三天停一天地磨洋工。否则,我们就是一具飘飘荡荡的躯壳在蹒跚,敲一敲,发出空洞的回音,仿佛千年前枯萎的胡杨。 注①:语出《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於冰者,笃於时也”。笃,局限、限制。 17.文段①中作者把人比作“井底之蛙”和“夏虫”,指出了人在 ▲ 和 ▲ 两方面的局限,提出了“我们天生需要旅行”的观点。(4分) 18.读第②③④⑤自然段,在文段空白处填写上合适的内容。(4分)

a. ▲ b. ▲ 19.文段⑧中作者说“旅行中我知道了人不可以骄傲”,请概括回答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分)

▲ 20.请结合语境,说说你对下面加点句子的理解。(6分)

(1)总是由着身体自言自语地说那些饥饱的事儿,你就灭掉了自己去看世界的可能性,一辈子只能在肚子划出的半径中度过。

▲ (2)生命本是宇宙中的一瓣微薄的睡莲。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